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跟《汉乐颂太平》的音符一起速览“大汉风骨” [打印本页]

作者: balboa9625    时间: 2009-9-21 00:48
标题: 跟《汉乐颂太平》的音符一起速览“大汉风骨”
历时3年创作完成的《汉乐颂太平》10月29日晚在乐府演艺宫奏响  10月29日晚,由市委宣传部、市局主办、江苏省柳琴剧团承办的《汉乐颂太平》汉乐演奏音乐会,在乐府演艺宫举行。《汉乐颂太平》汉乐演奏历时3年完成,它通过“楚汉相争、大汉一统、猛士戍边、西域和亲以及文韬武略、汉代雄风”等10幕音乐,再现了汉代的历史、风土人情。  此次演奏在市民中引起极大反响,大家对此次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同时也对于音乐会中的汉代乐器、音乐等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希望能够做进一步了解。为此,本报记者专访了《汉乐颂太平》总作曲、音乐会总监孙柏桦。<strong>  《汉乐颂太平》——乐曲</strong>  说到汉代乐曲,孙柏桦介绍说:“汉代的曲体有徒歌、但歌、相和歌和相和大曲。歌是一人唱三人和,徒歌是无乐器伴奏的清唱,徒歌和但歌是汉代初期来自‘街陌谣讴’的相和曲。它们的曲式一般结构较为简单,大都由单个的‘曲’组成,曲一般保持了民歌‘有辞有声’的本色。名副其实的相和歌是用弹弦乐器和管乐器伴奏,由一人手里拿着叫做‘节’的乐器,一面打着节拍,一面歌唱,它已经不像徒歌和但歌那样简单的民歌了,而是一种艺术歌曲。如《汉乐颂太平》中的月照关山、西域和亲、文韬武略等章节音乐。相和歌发展中逐渐与舞蹈、器乐演奏相结合,产生了‘相和大曲’或称‘大曲’,这是相和歌的高级形式。在实际创作中,大曲的曲式可以灵活运用,尚存至今的《广陵散》谱就是这样的作品,它为我们了解这种曲式和整个汉代音乐提供了宝贵的、可靠的实例。例如这台音乐会中的相和大曲就汲取了《广陵散》中的很多音乐元素,其中《楚汉相争》的乱部结尾处是使用的《胡笳十八拍》的一句。”  在乐曲发展上,以相和歌为代表的汉族音乐与南方民歌“吴声”、“西曲”相结合,形成了“清商乐”,南北音乐得到进一步的交融。本次音乐会上,《清商乐·踏歌·熏风拂面》就让现场观众感受到了吴侬软语的秀丽清新,有别于雄浑粗犷的相和歌。<strong>  《汉乐颂太平》——乐器</strong>  在《汉乐颂太平》的音乐会中,共使用了编钟、编磬、云锣、琴、瑟、埙、筝等汉代14种乐器,再现了汉乐的旋律和风格。  总作曲孙柏桦称,汉代乐器丰富,涵盖了管弦乐器和打击乐器。在本场音乐会中,“八音齐奏”就囊括了汉代使用的所有乐器——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孙柏桦介绍说:“金为编钟、镈、镯、铙等;石就是指磬;丝就是弦乐器,即琴、瑟、箜篌、筝、筑、琵琶;竹包括篪、笛、龠、箫、管等;匏为笙、簧、竽;土为埙、缶;革就是鼓;木就是柷、敔。在音调上金尚羽,石尚角,竹尚商,丝尚宫,匏、土尚徵。这中间很多乐器已经发展成为现代乐器,比如箜篌,现在西洋乐器中的竖琴就是由我们汉代的竖箜篌发展而来的。另外有些乐器已经失传,比如筑,刘邦曾经击之高唱《大风歌》。” 开放的汉代吸收了国内各民族音乐和外国音乐的精髓,在乐器方面广泛应用了曲项琵琶、筚篥和羯鼓等乐器。<strong>  《汉乐颂太平》——舞蹈</strong>   在华夏舞蹈的艺术长河中,汉舞以其清新、苍劲、壮美的艺术风格独领风骚。同先秦乐舞的规矩雍雅和盛唐乐舞的华丽辉煌不同,大汉舞风洋溢着感性、豪放、质朴的艺术魅力,焕发着实现了大一统政治局面之后,中华民族的勃勃生机。  《汉乐颂太平》总作曲孙柏桦称, “长袖”是舞蹈中必不可少的助舞道具和艺术特色之一,长袖形状有两种:一为喇叭形状的筒袖,一为袖口端接一长飘带。后来“长袖”演化为两支:一支长袖更加长,变为巾舞,其舞名亦随之改称“长巾舞”;另一支演化为“水袖”,后来成为中国古典戏曲不可缺少的艺术表演形式之一。本次音乐会大多采用了长袖舞,在《清商乐·踏歌·熏风拂面》中“罗衣从风,长袖交横”、“裙似飞鸾,袖如回雪”,让长袖舞的浪漫、豪迈、矫捷的舞蹈艺术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汉代乐舞中较常见的舞蹈形式还有折腰舞、面具舞和剑舞,后来的杂技和体育中的“踏鞠”、“蹴鞠”技艺就与长袖、折腰舞融汇在一起。<strong>  《汉乐颂太平》——</strong>  汉代,中国确立了完整的服装服饰制度。服装染织工艺、剌绣工艺和金属工艺发展较快,推动了服装装饰的变化。  孙柏桦称,汉衣款式以衣襟分类,可以划分两种:一为“曲裾禅衣”,即开襟是从领曲斜至腋下;一为“直裾禅衣”,是开襟从领向下垂直。  汉代服装有以下特点:领大而且弯曲,穿衣时必须暴露中衣的领型;穿衣必须白色面料做里;袖宽为一尺二寸;衫无袖;穿皮毛服装时裘毛朝外;腰带极为考究,所用带钩以金制成各种兽形,如螳螂形或琵琶形。男子保持佩刀习俗,但所佩之刀有形无刃,主要是显示仪容。  汉时劳动女子总是上穿短襦,下穿长裙,膝上装饰长长垂下的腰带。劳动男子常服是上身穿襦,下身穿犊鼻裤,并在衣外围罩布裙;这种装束不分工奴、农奴、商贾、士人,都一样。  汉朝的服饰有职别等级,不同的官职有不同的冠帽。汉代的鞋履也有严格的制度。汉朝还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各种带颜色的服装,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公元前13年)才允许平民穿青绿之衣。汉代女子的礼服,其特点是衣襟绕转层数繁多,衣服的下摆很大。汉代的男子大多穿宽松的袍服。<strong>  《汉乐颂太平》——场景</strong>  《汉乐颂太平》的舞美设计马建军告诉记者,整场演出为了体现汉代简约、气势宏伟的汉代风格,在舞台场景设计上,仿制了汉代建筑风格,色彩多使用温暖色调,将历史上的青砖灰瓦变得更加富丽堂皇。通过电脑灯的控制,将使整场音乐和谐统一,把音乐的意与境完美统一。  音乐会的背景让观众经大门透过几进门才能看到大殿,给人一种深邃的纵深感;而舞台中景使用了汉代的雕梁画栋,彰显一代盛世的辉煌;舞台前景的青灰仿汉阙能够使观众穿越时空隧道,去体验一场太平盛世颂歌。  徐州市文化局、新闻出版局办公室主任吴庆山欣赏完整场演出后,激动地告诉记者:“演出非常成功,文化局通过几个月的筹备,就是想打造这样一场以反映徐州的汉文化为主体的高雅音乐会。徐州是两汉文化的发源地,作为文化工作者有义务和责任大力弘扬汉文化,要进一步打造、深化、论证和研究汉乐,把汉乐作为文化品牌来打造。汉乐不但要走出徐州、走出江苏,更要推向世界,让中外游客知道徐州是个历史悠久的城市、现代化的城市,让汉乐随汉文物精品展一同走出国门。”  ■创作者总评  音乐会从形式到内容  再现汉代风格  《汉乐颂太平》的总作曲孙柏桦告诉记者,这台晚会从形式到乐曲内容,再现或者说是仿现了汉代的音乐风格。同时,因为汉代已经开始与西域交往,因此《汉乐颂太平》中,放进去了很多西域音乐的元素,它的总体风格还是比较粗犷苍劲。  孙柏桦称,《汉乐颂太平》的音乐来源于汉代的乐府。汉代有钟磬等敲击乐器,也有充满神秘感的郊庙朝乐,还有文舞和武舞。那个时期的音乐并不丰富,但布衣出身的刘邦却把草根阶层创作的民歌带进了宫廷,用民歌来宣泄自己的喜怒哀乐。而乐府就是让更多民歌成为高雅宫廷音乐的音乐机构。汉代的乐府主要用于搜集民间歌谣,帮助皇帝了解民情,到汉武帝时期发展壮大,乐工出身的李延年通过引进外国的歌舞、乐器,使之发展兴盛。  “这些民歌也为今天我们创作这样一台《汉乐颂太平》的仿汉音乐会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采写/本报记者 李小委 实习生 周桓星  ■摄影/ 本报记者 白雪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bbs.56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