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回族:婚姻生育极其隆重的丧葬仪式 [打印本页]

作者: gardakumiss    时间: 2009-9-21 00:02
标题: 回族:婚姻生育极其隆重的丧葬仪式
一、婚姻  〔婚制〕旧时一夫一妻制与一夫多妻制并存。一般男子只娶一妻,富有者和无子者允许娶若干妻妾,习惯上依次称为大奶奶、二奶奶乃至三奶奶、四奶奶。子女们称呼非亲生母亲为“新阿妈”或“ 姨娘”,多妻制虽然合乎伊斯兰教义,但一般的家庭关系中仍然存在子女公然不敬新妈,舆论也谴责大妇小妾之事。婚姻须经双方父母、男女二人同意、媒人说合、阿訇主婚方为完美。以往实行早婚,一般男女青年到15 岁左右,父母即开始忙于为其寻找配偶,办理婚事;在偏僻山衬中,未成年的姑娘出嫁结婚的事,屡见不鲜。  〔婚俗〕男家看中一家姑娘,先请亲友中的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能言善辩者,携带茯茶、四色包包、衣料〈2 件〉去女家提亲,俗称“下茶”或“送问包”、“送说茶 ”。经商议,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即留下礼物,否则当即退还。有时女家无法当场给话,双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亲心切而久等无音时,再次请人携带礼物上门催问,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各一人,并言定具体日期,准备订婚仪式,俗称“送礼”、“下占茶” 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茯茶、肉方、衣料等物和脑粉花儿、红绿头绳等化妆品,女方回敬以鞋、绣花袜子等。西宁地区还回赠干果(核桃枣儿)一盘,湿果(将厥麻、杏仁、核桃仁等煮熟染色,拌以果脯、冰糖渣、蜂蜜)二盒,叫 “倒果子茶”, 表示这门亲事己定。男方接到这些回礼后,即分送给所有亲戚共享,客观上将儿子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的信息告诉他们。其它地区则将馈赠的茯茶分成小块,分赠亲戚。在定婚后至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里,若遇到斋月卡尔德节、古尔邦节,男家须按自己的财力,携带礼物去女家拜访,不可缺少;女家则因送时新果子回礼。  订婚以后,双方协商具体日期送彩礼,俗称“送礼”。届时 ,男方邀请媒人及家下成年男人若干名到家,稍事招待,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一般按女方的意愿和男方的财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还开出礼单,彩礼主要有茯茶、衣料、首饰、现款、羊肉等,一般称现款为“干礼”。当送礼的人们端着盘子、提着包袱来到女家时,女方家中的人在长辈带领下出门热情欢迎,并以干果碟子、放有一对红枣的奶茶、糖饺儿包子、熬肉米饭、火锅子等丰盛的食物款待客人,男方送礼毕,女方派人回以获茶、四色包包及专为女婿做的衣帽、鞋或腰带、兜肚等物。男家接到回赠的茯茶后,同样分成小块,分送亲戚共享。  接下来就是按照商定的日子举行婚礼。一般人家在婚礼前头一天先要念个“亥亭”,以祈祷真主保佑、告慰列祖列宗;也在这一天 ,男方家在院落天井搭起篷布,请来各方亲朋,谓之遵婚。这一天,男方家要请来帮忙料理喜事的人进行具体分工,称为“邀跑窜”, 送亲的、娶亲的、压马的等一干人也在这时一一选定。同时,新郎新娘还要行沐浴礼(做大净)和修面、开面礼,男女傧相有责任向新郎新娘传授简单的性知识。  举行婚礼的一天,新郎连同自己的父亲、伯父、叔叔、阿舅、兄弟等有关人,在媒人的带领下,大盘子里端着核桃、枣儿、肉方、大米等礼物,一早去女家举行婚礼仪式一一念“尼卡亥”。主客按规矩在大炕上就坐后,开始念“尼卡亥”。第一项,由跪在大炕上座的主婚人阿訇向跪〈或坐〉在地下的新郎一一考问有关伊斯兰教信仰(“乙麻尼”)、信仰箴言(“克利买”)等常识,答得上者,即行下一项;答不上者,要受到指教,直至当场学会为止。第二项,阿訇询问一对新人的经名(即小名),并向他们及双方父亲询问是否同意这桩婚事,在得到肯定的回答后,即宣布这一婚姻合乎教法,并当众说定“买亥日”钱〈一种宗教聘礼〉。第三项,全体肃然而脆,由阿訇用阿拉伯文念颂婚姻证词经文,念毕,众人作“都哇 ”祈祷。最后一项,阿訇撤核桃枣儿,孩子们向新郎讨喜钱、讨眼泪钱、破面钱 ,女方家设宴席招待客人。  席散客走,男家即有两名娶亲的人带一盘花卷馍、一顶盖头〈或一首帕〉、一套衣服等俗称“要裹”的礼物,随马(或 车、轿)前往女家迎亲。待娶亲的吃过饭,新娘子梳妆打扮停当,便以红毡裹严,由她的兄长抱着送到马上,再同各位长辈、兄弟、妯娌、两位送亲的、一位压马的男孩、一位掌管箱子钥匙的小孩,陪同两位娶亲的,组成送亲队伍,浩浩荡荡,护送着新娘及嫁妆向男家而去。新娘临出门前,有的地方将一碗牛奶泼洒在接亲马的马蹄及其周围,谓之“白奶送”, 到了男家门口,又有一妇女迎来仍旧泼洒牛奶,谓之“白奶接”。 新娘下马行至门道时,新郎上屋顶踩上几脚,期望制伏妻子,婚姻扎实。  卸嫁妆时,拉马压轿的小孩可以得到一份酬金,叫“压轿钱” 。若男家不给或所付钱数太少,他们就不搬嫁妆、不入席,直至满意为止。湟中、化隆等地,迎亲的一干人要在男家住上一夜,其间,新女婿的伯父、叔叔等家要宰羊备席,轮流宴请。  新娘子在人们的呼唤簇拥下进入洞房。入洞房后的新娘子,头盖红巾,面壁而坐于炕角头。前来观望的人络绎不绝 ,窗纸被撕得一干二净。 临近天黑,前来闹床的人们蜂涌而至,大通、化隆、民和、湟中、循化等地的农村,宴席曲唱家们口唱《恭喜歌》前来恭喜闹床,并为东家演唱宴席曲,唱至更残漏尽,似乎犹未尽兴。闹床闹到一定的时候,新娘的姐姐(或嫂子或送亲的)携带夜餐和核桃枣儿前来洞房铺床,将核桃枣儿压在毡角下,又各置数枚于新娘怀里,祝福儿女满堂。有的地方,还请二位新人睡前各喝一碗放有二枚熟红枣的牛奶,指望他们早生儿女,白头借老。这时,新郎要给铺床人送些钱,以示谢意。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一大早就要起床沐浴,并由陪客(伴郎)陪同,新郎去女家向岳父岳母及有关长辈亲戚说“赛俩目”请安,娘家以饺子款待新女婿,表示婚事圆满成功。新娘则由娶送亲的陪伴 ,走出洞房,一边听取娶亲的介绍,一边向公婆及所有婆家长辈一一施礼致敬。拜完一个人,那人就将 用红纸封好的叫“封筒儿” 的见面礼送给新娘,这份钱叫“拜作钱 ”。中午时分前来讨喜吃席的客人纷纷来临。席间,新郎在陪客陪同下,不断去各桌向客人说“ 赛俩目”让客;新娘也要出面向各桌客人行礼敬让,客人们要赠钱给新娘。俗话说:“宴喜三天没大小”,这一天,前来吃席的客人们要“闹公婆”即抓住公公、伯父、叔叔中的任何一二位,抹一脸锅墨,并给他戴上一副用萝卜圈做成的眼镜、一顶破草帽、翻穿破皮袄,再令其倒骑在毛驴(或牛)上,满巷道游转,为喜事助兴。  次日,丈母娘偕同娘家人中的女性亲戚一道,来男家认亲吃席,探望女儿。在受到亲家的热情款待后,她们便把女儿的嫁妆一一陈列庭院, 供人欣赏,叫“摆针线”;同时向男方长辈兄嫂分别赠以枕头、鞋袜等礼品,叫“抬针线”。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新娘子的针线技艺在婆家人面前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        第三天傍晚,席散客走,新媳妇由婆婆亲自领到厨房门背后浇以牛奶洗手,然后擀一案长面,叫做“下厨房”。循化等地习俗,新媳妇洗了手还要用婆婆的前大襟擦干,据说这样做可使新媳妇手脚灵便,不易摔碎厨房家什。  最后是回门、拆篷,款待各位为婚事出过力的“跑窜”(协理),庆贺喜事圆满告成。  〔倒扎门婚〕若遇男方有困难或世道不平安等特殊情况,经双方商定后女婿可以先到女方家举行婚礼,念“尼卡亥”成婚,并可借住女家。待男方有条件或世道平安之后,再行迎娶之礼,这种婚俗叫“倒扎门”(倒插门)。行倒扎门婚时,聘礼、仪式一切从简;天长日久之后,隆重迎娶者有之,将就过去者亦为数不少。  〔姊妹婆夫〕有些家庭的人员结构会因各种原因发生如下变化:男方元配去世或离异时,留有一子(或一女),续弦后女方又带来一女(或一子),这一对无血缘关系的儿女若有姻缘,便可联姻。这种结合方式谓之“姊妹婆夫婚”。  〔续亲〕姐姐婚后亡故,若双方不愿扯断两家姻亲联系,即可以妹续之,叫“续亲”。但遇男方亡,一般无婿弟相续的习惯。  〔姑舅亲〕姨表、姑表之间可以通婚,这种婚姻叫“姑舅亲”。姑舅亲的形成与延续,一赖于“亲套亲,亲又亲”的传统观念 ;二赖于青海回族一开始人数太少,“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格局又使男婚女嫁受到限制。这一种婚姻的盛行严重影响了下一代人口的生理素质。  〔陪谢媒人〕完婚后,男女两家都要按自己的财力和心意陪谢媒人。礼品中,枕头、鞋袜、羊肉方是不可少的。  〔离婚〕在正常情况下,男人只要发出离婚“口唤”或写了退婚书,婚姻关系就告结束,女人一般没有提出破镜重圆恢复婚姻的权利。有时候,因家庭矛盾等各种原因,男子当着妻子和他人之面,脱口连说三次“我不要你了”,这桩婚姻就算终结。之后,男方若有反悔之意,可以复婚;但非得重新请阿訇念 “尼卡亥”、重新举行婚礼不可。当然一切仪式可以从简。  〔麦亥日钱〕阿拉伯语,意为聘礼。这是一笔不同于送礼仪式上所送的衣物和干礼等钱物的彩礼。数目由阿訇在婚礼(念“尼卡亥”)上通过双方,当众商定,钱数认定后,男方不必当场付款,但在此生此世必须如数还清;婚后夫妻感情很好,妻子同意免除,则可不必偿还。二、生育  〔孕妇诸忌〕按照信仰观念,认为凡妇女生男生女、生好生坏,均系前定,不受外界任何影响, 亦不能怨天尤人;但在汉族文化熏陶及周围兄弟民族风俗影响下,青海回族在生育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禁忌。  〔月婆吃素〕孕妇产后 10 天中,只允许她们吃些馍馍、面饭等素食,有条件的让喝加有牛奶、红枣等滋补品的大米稀粥,一般不让产妇吃羊肉、鸡肉等,认为产妇吃荤不下奶,甚至有的地方认为,吃荤食会使她的肉一片一片地剥落下来。  〔洗三〕孩子一生下来,先取温水擦洗全身;第三天(有的在第七天),便按照伊斯兰教教义中洗大净的要求,为婴儿沐浴,谓之 “洗三”, 表示这个小生命干干净净地来到了人世。  〔起经名〕婴儿出世后起名字,是青海回族人生中的一件大事。起这个名字与以后的“官名”不一样,不问姓氏而只以伊斯兰圣人贤者的名字命名,如穆罕默德、尔布白克尔、奥斯曼、依卡拉欣等,俗称“经名”。   命名仪式在婴儿出世后的第三天或第四天举行。届时,家里请来阿訇,先念颂《古兰经》,然后定名。  〔割亥太乃〕即割礼。割礼是青海回族中的每一个男性必遵的礼俗之一,一般在孩子长到 12 岁左右时进行,割礼的手术一般由懂得这一行的阿訇承担,方法十分原始:先以两小块木板〈或铜钱〉夹住儿童阴茎包皮来回搓揉,直至麻木,一边口念经文,一边拉长包皮割下,然后在伤口上敷以棉花灰、香灰等止血之物,并稍做包扎,全部手术算是告成。因无消毒措施,割后感染发肿的现象常有发生。  〔剃头礼〕婴儿出月时要剃头,叫“ 剃胎毛”。剃头一般要请手艺好的人剃,剃下的头发要揉成蛋蛋存放,避免受到践踏。有钱人家或缺儿女的人家给婴儿剃头时要宰羊念“亥亭”, 以求真主保佑。三、丧葬  〔做讨白〕又称 “临危讨白”、“临危亥亭”, 是人在病危时,亲人为其举行的赎罪悔罪仪式,一般只为成年人和老年人做。做“讨白”的仪式与平时念“亥亭”的仪式一样,要请阿訇,烧油锅炸油香〈有条件的还要宰牛宰羊〉,还要请挚友亲戚参加,为病人祈祷。事后,有的人家还要把油香、肉份子分送各方亲戚,并向穷人、清真寺散“乜提 ”〈布施〉。  举行讨白仪式之后,病人不一定都立即亡故,但由于客观上向亲友发出了病人病危的信号,故自然引起了人们对他安危的关注。  〔要口还〕病人亡故前,子女、亲友分别与其谈心 ,反省自己的德行,取得病人的谅解,叫“要口还”,这是人们非常重视的一件大事。有的人过去损害过病人,有的人德性不佳,就得不到病人的谅解,要不到病人的“口还”, 视为憾事一件;相反,多数人为人正派,待人诚恳,平日即使有隙,一谈即可得到病人的谅解与赞赏,宣布一切冤仇一笔勾销,这就是给了“口还”。  另外,拉帐欠债一直未能偿还的人,此时也要前来讨个减免缓的“口还”;病人儿女也有责任问清父母未还债务的情况,以便今后偿还。   〔提念克利买〕病人即将离世、神志昏迷之际,守在旁边的人有义务帮助病人面朝西方,颂念 1~3 遍“克利买”(信仰箴言):“万物非主,唯有真主,穆罕默德,真主钦差”和作证词:“我作证,万物非主,唯有真主,我又作证,穆罕默德是真主的板德(仆人),是真主的钦差。”咽气后,须理正肢体,合闭双目及口。   青海回族一般很重视对临危病人的守护,以防混混沌沌地去世。  〔抓水〕又叫“着水”, 沐浴尸体的意思,亡人入葬前必遵的一项仪式。执“着水”礼的人男女有别,一定是阿訇或清廉长者,着水时,将亡人仰置于水床上,持香绕尸熏 3 遍或 7 遍,再脱去衣服,用布遮盖其羞体,用汤瓶浇水而洗。次序是:先洗头面〈鬓须〉,后扶转左边洗右边,又扶转右边洗左边,最后扶坐起,轻抹其肚腹,若有污物出,洗之,洗毕以布揩干全身。  抓水用的水,一般是事先煮好的皂角水,无皂角时,清水也可以,但一定是未经任何污秽污染过的干净水。  抓水用的水床是专用的,一块单人床板大小的木板,四边应有约 2 厘米左右高的镶边,以防水溢,尾部呈三角形,留有出水口,各地清真寺均备有水床供人们使用。按教义,战死疆场的战士、断气后而生下孩子的产妇等 ,可免去着水之礼。  〔穿卡凡〕“卡凡”, 阿拉伯语,是穿布、裹尸布的意思。 穆斯林亡故,不穿寿衣,而视亡者的性别、年龄不同,分别裹以不同形式与数量的白布,俗称“穿卡凡”、“穿穿布”。青海回族的葬礼是严格遵照这一规矩进行的。  一般说来,若亡者是男子,将 10 米左右的白布撕为大卧单、 小卧单等 3 件裹之(贫者 2 件亦可);亡者是女子,将穿布撕为大卧单 、小卧单、包头、裹胸等 5 件裹之(贫者 3 件亦可)。裹前先用香炉熏香一遍,用攒香擦其头须,用冰片等涂其额、双手、双膝和双足等一切叩首之部位,然后开始从左至右地裹。裹后怕脱者,可用绳缚之。亡者的发辫垂于胸前,不梳发,不梳鬓,不剃拔汗毛,不剪指甲。  “卡凡” 的料子必须是棉织品,料无粗细贵贱之分。但人们习惯上一致认为,来自阿拉伯麦加的“卡凡”是最理想的珍品,故设法求之。有些人家还请阿訇以指沾水,在“卡凡”上书写伊斯兰教信仰箴言,以示信仰虔诚。  〔哭丧〕回族实行速丧,一般当日亡故当日葬,讲究送亡人不过夜。但若亡于傍晚以后,可等到第二天中午午祷时埋葬。  亡人停于堂屋,供亲友前来吊唁望丧,不设灵堂,不设灵位祭品。穆斯林认为,人的生死由真主主宰,因此理智忍耐、节制悲哀是十分必要的。前来哭嚎的人往往会受到在场人的劝导,但亲人离世,一场痛哭还是免不了的。  〔停尸禁忌〕人亡故后,忌称“死”字,一般以“无常”、“口还”、“归真”等词代称,不能说“ 尸体”, 称之以“埋体”〈阿拉伯语〉。在停放“埋体”的地方,严禁鸡、狗等小动物进入,一般不允许打开穿布观看亡者。  〔者那札〕回族送葬不用棺材,只以“者那札”抬送至坟地。“ 者那札”阿拉伯语,意为抬尸床。一般清真寺均有此设备,供教民公用。   早先的 “者那札”形似浅沿木匣。抬送亡人时,铺以毡毯,仰放亡人,上盖一条干净的毡毯或白布,用毕归还。  〔打坟〕有族坟的人家,就在自家坟园按辈份排列位置打坟,无族坟者,在公共墓地选一块土头好、无塌陷、无水冲等隐患的地方,刨土打坟。坟的打法:先以南北方向挖深约 2 米、宽约 1 米左右的长方形坑,然后朝西方向掘一偏洞(以亡人能仰卧自如为准)即成。打坟时,还要准备好一批土坯,以备砌偏洞口使用。  打坟的人一般是亡人的亲友、乡亲,也有雇人打的。一般谢绝不同信仰的生前好友前来助力。  〔站乃玛孜〕葬前赶午祈抬着亡人去清真寺举行葬礼,叫“站乃玛孜” 、 “站者那札” 。待午祈结束后 ,“者那札”抬至列队站立的众人前面,由阿訇主持一整套仪式,为亡人祈祷。因亡人有男女老少男妇之别,故祈祷词因之而异。按俗,四种人死后不准去清真寺“ 站乃玛孜”。这四种人是:断路杀人之人 ,为盗之人,大逆不孝之人,不信真主之人。  〔送埋体〕人的遗体称之为“埋体”(阿拉伯语),送亡人称“ 送埋体”。当地风俗,一人亡故,全村(全街坊 ) 男女老少(女指小女孩)都要出动为之送葬,年轻人主动抬“者那札”, 一路替换频繁,个个行走如飞 ,据说是亡人归信真主之心如箭之故 。  人亡故后前来送葬的人数多寡,可以明显反映亡者〈及其 家庭、亲属〉的威信与为人,以及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等。一般说来,亡人在世时忠厚老实、德高望重者,抬送者众多且争先恐后,反之则人少冷落,甚至无他人帮忙。亡人生前遗像全要处理干净,不留人世。  〔埋葬〕亡人抬到墓地(有的人在家中),由阿訇、长者跪做一圈,举行赎罪仪式——转“菲迪耶” 。转完“菲迪耶”即将亡人作头北脚南、仰卧面西状放入坟穴偏洞口三锹土下坟后,阿訇开始念颂《古兰经》,念完之后大家一起做“都哇”祈祷。最后丧家向所有参加葬礼的人散也提沙(布施),有散茶叶、青盐的,也有散现金的,其数量之多少全视丧家的财力与心愿而定。  〔亥亭与走坟〕对亡人的祷念主要以如下两种方式进行:一种是念“亥亭”, 分三天、头七、二七、三七、四七、月斋、百天、周年“亥亭”, 一年后多转为活期 ( 生日)“亥亭”及亡期“亥亭”两种,其中以三天“亥亭”较为隆重,一般要宰羊宰牛(无能为力者除外);其次是周年“亥亭”每次大小“亥亭”都要量力散些 “乜提”(布施)。但“亥亭”规模之大小与舍散财物之多少是次要的,贫穷无力者念不起“亥亭”, 上坟念一段《古兰经》,舍散一分钱的“乜提”, 同样不会受到人们的指责。一种是在一段时间里,坚持一日数次到坟头念颂《古兰经》,俗称“走坟”。按理,走坟的事应由子女亲属自己进行,但有些人不会念经,就请阿訇代念。走坟的时间一般是早晚,早晨去的叫“走早坟”,晚上去的叫“走夜坟”。  〔三日不动烟火〕人自亡故之日起,丧家在三日内不动一切烟火,家人饭食由亲戚邻友自愿轮流奉送。这几天,亲友们听到人亡的消息,先后带着青油、白面、大米、茯茶、香、馍馍、现金等前来吊唁,无赠送花圈、挽联、挽幛的习惯。  〔家坟〕青海回族和各地穆斯林一样,无祠堂,无家庙,但是一般大一点的家族都有自己本家的墓地,叫“家坟”。家坟里只限埋葬本族男女亡人,一般不准外人入葬。族人亡故 ,按其辈份葬入家坟中的某一地方;未出嫁的姑娘夭亡,亦葬入家坟。青海回族认为“天下的黄土是埋人的”, 故一般祖坟观念薄弱,没有什么大的讲究。有些家坟里树有照壁,饰以经文、花卉等砖雕,一般不为亡人立碑。  〔官坟〕公共墓地。凡无家坟者、客居当地与过往穆斯林亡故者,一般都葬官坟。在一些官坟中,因往往葬有来当地游学布道的先贤学者,不少人对官坟寄以特别的崇敬,常有人去那里念“亥亭”祈祷。  〔迁坟〕需要迁葬时,挖开坟穴,取骨尸装入白布口袋,葬入新坟。其间要念“亥亭”祈祷,还要舍散 “乜提”。    (坟园禁忌〕严禁成年妇女入内,严禁在坟园内高声谈笑,严禁在坟园内割草,严禁牲口入园吃草,严禁跨越坟头,严禁在坟院内大小便,严禁未作大净的成年男人及无关人员进入坟园,亡人坟前一般不立碑。
作者: slimy49366    时间: 2009-9-21 01:20
我们这“着水”叫“动首”(音)我想“水床”一般都叫“水溜子”吧转“菲迪耶”在我们这叫‘传经’,在“动首”之后站过“者那则”后举行。“打坟”又叫“打坑”
作者: ia26322217    时间: 2009-9-21 02:38
以下是引用<I>原</I>在2004-11-9 11:03:53的发言:我们这“着水”叫“动首”(音)我想“水床”一般都叫“水溜子”吧转“菲迪耶”在我们这叫‘传经’,在“动首”之后站过“者那则”后举行。“打坟”又叫“打坑”和我安徽老家叫法一样!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bbs.56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