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标题: [书法]网友书法点评 [打印本页]

作者: shembelowe    时间: 2009-9-15 21:56
标题: [书法]网友书法点评
    版上常有贴字出来让点评的,或以跟帖方式,贴到我的或别人的主帖里,或发到我的电子邮箱里,或发天涯短信希望点评某帖中字的,可见,网友态度诚恳、求学心切。故,特辟此帖,目的在于活跃版上交流。人人都可以点评。希望对此怀有兴致的,不妨参与近来,形成互动。    网友可将你临摹或创作的作品,贴在本帖里,务必一图一帖,每人每次选一幅贴出即可,不要贴的太多。另,特别提示:请选择较稳定的电子相册或图片空间,以免贴出的图片不能正常显示。  
作者: 兆丹    时间: 2009-9-16 01:12
01  王邦清书法,请点评.谢谢!
作者: manse28364    时间: 2009-9-16 04:27
  这不叫书法
作者: great66426    时间: 2009-9-16 07:42
  我知道王先生已年过花甲,但对字不对人    看王先生的字,和后面的落款,这真的不是书法
作者: nor3727598    时间: 2009-9-16 10:58
  楼上的谢了.还是请楼主点评吧!
作者: bung353518    时间: 2009-9-16 14:13
  在发一幅卢德龙书法.请点评.
作者: cerateseems    时间: 2009-9-16 17:29
02  太急了
作者: wang137923    时间: 2009-9-16 20:44
01<img src=http://img10.tianya.cn/photo/2007/10/2/5022730_13431652.jpg>      看得出来,作者试图打破书体的界限,将篆书与行草书糅合一起,形成新的书法图式。这种努力是可取的、可贵的。但弄不好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书法史上,书体的演变,常出现书体交叉糅连现象。尤其秦汉之际,汉魏之间,书法新体频出。草篆、草隶、章草,行楷、行草,这些都是书体之间糅连的结果。当然,这是在无创作意识状态下“集体”完成的,是一种集体无意识的行为结果。    后来,有了主观创作的书法“新体”,希望通过书体的糅连,实现书法的创新。清人郑板桥创所谓“七分半书”,应是较具代表性。但评家多称之为不伦不类。    当代书法,也有不少作者试图打破书体界限,尝试通过书体糅连方式实现书法“新变”。其手法,或采取笔法的互用,如以行草笔意书写篆、隶、楷书,当然,也可以篆书、隶书或楷书笔意书写行草书;或采取体式的通变,如篆书体式变更为隶书体式等等;或二者兼用。其中又以行草笔调创作其它书体为主流取向。这一取向大体契合当下快节奏、求新变、重个性的文化语境,并产生过一些较成功的尝试和范例。    作者这幅作品,是想以行草笔调书写篆书。抛开书法评价体系中的诸多因素,从纯粹的技法上分析,此作尚有值得商榷处。较明显的是,笔法过于简单。当然,笔法简单并非不好,清人杨沂孙的玉筋篆,笔法够简单了,但那种扑面而来的醇古气息会令人砰然心动。此作笔法的简单,在于两方面,一是,用笔直滑,看似势大力沉,其实,劲没用到点子上;殊不知,写毛笔字如推太极拳,力在毫端而不在手臂,故能绵里藏针,旨在四两拨千斤。而作者走笔直来直去,锋芒毕露,给人以气数使尽的感觉。二是,用笔如使拖把,拖来绕去,全无提按之法。清人刘熙载说:“凡书要笔笔按,笔笔提。”实则今人祝嘉先生所说的,提中有按,按中有提。何谓提中有按、按中有提,用刘熙载的话解释,便是:“辨按尤当于起笔处,辨提尤当于止笔处。书家于‘提按’二字,有相合而无相离。故用笔重处正须飞提;用笔轻处正须实按,始能免堕、飘之病。”    
作者: 88153341    时间: 2009-9-17 00:00
02<img src=http://www.cqyyg.com/images/upfile/2005252149834924.jpg>    说明一下,本帖只点评本版网友临摹、创作作品,不要贴别人的作品来点评。不过,既然这位仁兄贴出来了,我愿意就这幅字,谈谈自己的看法。    读到这幅字,先是想起书坛新起的“魏碑艺术化运动”。这个“魏碑艺术化运动”啊,是书法界里的著名的人士陈振濂先生提出的。我现在还来不及深入思考陈先生倡导这一“运动”的动机与学术背景。我的粗浅的研判是,陈先生基于这几年中国书坛流行的“丑书”和“二王书风”,试图以此拨乱反正。但陈先生的这一“运动”,似乎遭来许多非议:魏碑本来就很艺术化,何必多此一举。我也觉得多此一举。    闲话少说。    这件以魏碑为取法对象的作品,已有一定规模。反映出作者在这方面的基础还是比较扎实的,显然是经过一段时间临习后的创作。    主要问题是平了。一,用笔不够深入,笔锋与纸没有形成绞着状,笔锋要裹,要有合力,不能浮在纸面,行笔时找到祝嘉先生说的“如蚕食叶”的感觉,这就需要加大笔锋与纸的摩擦力。如此,可以保证线条的拙厚的质感。二、注意笔触的细微变化,这个很要紧,古代墨迹行草里,细腻的笔触随处可见,今天我们用墨迹进行碑体书法的书写,也存在笔触变化问题。比如,这件作品里,起笔普遍较重,且较雷同,而一到行笔,线条的中段,就又一味的空虚、直白;而收笔,又多草草了事。写字啊,线的中段一定要实,要饱满有力,线的中段就像人的腰部,腰若没力,腾跳翻转自然就没力量了。三、结字要善变,不能尽是铺开,开后还要注意收拢;另外,有的结字显得很陌生,不太符合魏碑的结构规范。四、章法也平淡,一张作品,每行都写四字,字如排算,这个就有问题了。而首行四字,显得小,与整体不协调。章法的和谐,是个大问题,既是技法,也是道。说白了,它关乎技与道的统一。五、总起来说,创作时,应主动追求一个相对统一的总体基调,具体来说,就是尽量往某一碑靠一靠,先求风格上的和谐,在这大的基调统摄下,再讲究笔法的变化与统一,这是个水到渠成的事,需要大量的临摹,形成一种属于自己的书写习惯。六、落款写得轻松,本是好的,但又有些做作,这是写碑的大忌。    写碑在于能化,所谓化腐朽为神奇。这点,除必须的大量的日常临摹外,当然需要更大的才情、悟性和智力。而历史上,写碑的书家,有几个能运化自如呢?
作者: duff417193    时间: 2009-9-17 03:15
03  我,我,我的,可以帖上来么?  这个是练习,不是创作。楼主你可没有说一定要创作哦。  还有,给菜鸟指点你可不要烦,嘿嘿,  ----功德无量呀(他们可真的很需要)  <img src=http://img1.tianya.cn/photo/2007/12/17/6082917_13620996.jpg>
作者: hurler7592    时间: 2009-9-17 06:30
04  几天前临的爨宝子碑(毛边纸整张).请给批一批...  =================================  (一直很喜欢爨宝子,可是临起来总不对劲,也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img src=http://laiba.tianya.cn/laiba/images/27545/12272545580738777772/A/1/m.jpg>
作者: 郭刚    时间: 2009-9-17 09:46
05  很高兴能有机会向芳草斑请教.  前两月临了一遍<张迁碑>.有网友说用笔欠厚重.现贴上一篇,不知是否能请芳草斑指教一下.在此谢谢了.
作者: glaucebahts    时间: 2009-9-17 13:01
06  看看我的书法,<img src=http://bbs.cgpower.com.cn/upload/2007/11/12/61449560.jpg>
作者: yanceys    时间: 2009-9-17 16:17
07  初学,请芳草指点。<img src=http://img5.tianya.cn/photo/2007/12/17/6093582_11765781.jpg>
作者: hlhl57    时间: 2009-9-17 19:32
08  欢迎点评
作者: 程艳    时间: 2009-9-17 22:47
  芳草老师您好,学生这厢有礼了。  非常感谢您能在这里开辟这么个专栏,我想大家都会喜欢的。  学生先报个到,改天也把我临写的书法发上来请老师指点一二,不胜感激。
作者: momo88    时间: 2009-9-18 02:03
  看过前两个点评,受益匪浅。  
作者: tela136563    时间: 2009-9-18 05:18
  本人学习书法有两年多了,我没有专门拜师也没有刻意临摹.所以自己写的不好也不知道,请各位老师指点一下,我怎样才可以进步.习作
作者: ëˮľ    时间: 2009-9-18 08:34
  有“医生”坐诊,俺这病人不可放过了
作者: scribe8793    时间: 2009-9-18 11:49
  印章太多了吧?
作者: 13400302    时间: 2009-9-18 15:05
  印章太大,章不压字哦
作者: nauchgrief    时间: 2009-9-18 18:20
09  免费的专家指点,我也来讨教一番:
作者: sneaky7836    时间: 2009-9-18 21:35
  提几点意见:     一,请大家不要浪费资源,贴就贴自己原汁原味的东西,不要加那些花哨的东西,自以为好看,其实恰恰暴露其短.     二,只有自己找不到毛病在那里时才需要贴过来,自己明知道笔法拙劣,不值一评,但是还不死心,想听两句好听话,硬要贴过来,不但显得人心浮气躁,也浪费楼主精力.     三,心态首先要放好,我可以代替楼主声明,楼主评论仅代表个人观点,不是权威鉴定,因此不具备升值的可能,想由此捞点好处的门都没有.
作者: 马丽阳    时间: 2009-9-19 00:51
  没有想那么远````````  什么“权威”呀




欢迎光临 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http://bbs.56china.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