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5203|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布依族研究硕士论文《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

[复制链接]

26

主题

10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1#
mortarscrew 发表于 2009-10-6 19:22:4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人在实际祭奉家神的时候,常念道:“抱达、抱汪,祖公、祖奶,孩子们的爷、小初,……大家相邀互约来吃奉了。今天是某某节日(或办某某事),孩子们做酒做肉放在这里,趁菜香饭热大家吃吧。菜不够相分,碗不足互递,吃了就保佑大家好,保佑大家常年在冬青树下(布依族认为冬青树具有驱鬼避邪,保护健康平安的作用,因此在很多仪式上常用作法器),保佑子孙个个有出息:出外找大钱,在内当顺家,读书考状元……”③从供奉家神的这段语辞中,我们可以看到家神文化的以下几点信息:第一,布依族在招唤列祖列宗来飨奉时,不像中国东南汉族那样“只供奉去世时间并不久远,……与供奉者之间在生活中曾经有过密切的关系”④的死者(孩子们的爷和小初),而且还提到不知名,不曾见的祖宗(抱达、抱汪等)。第二,“菜不够相分,碗不足互递”,不仅表达了子孙虔诚供奉丰盛酒菜的感情,而且强调布依族守谦道,重团结,互惠互利的美德。第三,祭祀祖先,具有功利性的一面,逝去祖先的灵魂“转变成一种守护神,并起到守护神的作用”⑤,子孙的繁衍,后代的发达,莫不祈愿祖宗的保佑。第四,家神在家庭成员心中占有极高的地位,一年的大小节日,平时操办的婚丧嫁娶,以及①费孝通:《乡土中国》,《费孝通文集》第五卷,北京:群言出版社1999年版,第372页。②「明]王士性:《广志绎》,吕景琳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133页。③奶奶每次祭祖都说这一段话,让我耳熟能详。“孩子们的爷”是我已故的爷爷,“小初”是我早年夭折的叔叔,我的母亲及我们几兄弟都不曾见过,但在奶奶的心中依然占据“位置”。参阅韦兴儒:《瀑乡四季民俗一一黄果树景区布依族风俗亲历》,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版,第23页。④[英]莫里斯·弗里德曼:《中国东南的宗族组织》,刘晓春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108页。⑤[法」E·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第308页。每一次举行的招魂送鬼法事,都要先点香设酒恭敬祖宗。总之,布依族不仅对祖灵信仰虔诚,认为福寿人家多是祖上有德①,而且还认为祖先是造天地柴米万物,“事事为后人”的能人,因此他们时刻不忘拿“糯米祭祖宗,好酒祭先人”②。在布依族的信仰世界中,家神的敬奉,特别强调子孙与祖先的关系,丝毫没有祭天地之意,师之位也仅是具有一定汉文化知识的人在教育子女时的附会与借用一一并不是表现在深层心理上的信仰和尊崇,在社群大众中,只有“宗”,“亲”的血缘观念与祭祀行为。每年春节前夕,布依族家家都重视整修家神,一方面家神的新旧好坏,是一个家庭兴旺衰败的“镜子”,不仅具有家居装饰审美作用,而且是子孙孝敬祖先虔诚与否的展现。另一方面,家神更是布依族家庭内部情感认同的纽带。一则“祭祖乃是追念先人,具水源木本之义,报本返始之意。同时温习生死两面之感情,庆贺家庭之连续苹传”③。另则家神是子孙后代对家庭具有强烈情感认同的核心,不管是分家自立的子孙,出嫁异姓的女儿,还是外出工作的孩子,都认同父母供奉家神的这个家。子孙们尽管经济独立,生活自主,但逢年过节,清明扫墓,都仍要回家祭奉祖先(家神),并自觉履行其职责和义务。同时,家神还是社会政治/伦理结构的基础,在家庭(族)中列辈份,序长幼,推衍到整个社会就是尊老爱幼,邻里互敬的社会道德风尚及寨老政治的形成。总之,“以家为本”是布依族社会情感认同、亲属制度、道德习俗的核心和基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