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442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洞移民”与“靖难之变”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gummerspews 发表于 2009-9-19 18:54:4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这首歌谣在我国北方地区几百年来广为流传,说的是关于从山西洪洞县往中原地区移民的故事,并引伸出“洪洞人脚小趾分两半”的趣话。虽无科学依据,却道出了人们的累世怀念故乡之情。      说起洪洞移民首先得从当时的形势谈起,元朝末年,政治腐败,蒙古贵族和大地主对劳动人民残酷剥削,又加之水旱蝗疫连绵不断,战乱四起、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到明朝初年,特别是位于元大都附近的北方地区,以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道路榛塞,人烟断绝。至洪武末年,形势稍有所好转。      1398年朱元璋驾崩,建文帝(朱允文)即位,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听信侍臣齐泰、黄子澄等人的进策,大力削藩,时雄据燕地幽州(今北京)的燕王朱棣早已侦知消息,便将计就计,明着上书称疾,暗地招兵买马。指控建文帝周围奸佞当道,以入清君侧为名,打出“靖难军”的旗号,誓师抗命。建文帝随诏令山东、河南、山西三省兵将30万人,自太行山以东,至河间、沧州一带,陈兵于滹沱河沿岸。于是双方几十万大军在滹沱河沿线北至今北京,南至邢台、德州一线展开了“拉锯式”的争夺战。历经三年多,朱棣获胜,登帝位,改元永乐,是为明成祖。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靖难之变”,民间俗称“燕王扫北”。经过这次战乱,以今石家庄一带为主战场的滹沱河沿岸州县遭到严重破坏,又加上连年天灾,社会经济一派凋敝。明王朝从建立之初,为恢复社会经济,巩固政权,就决定推行“移民屯垦,开垦荒地”的政策,把农民从窄乡移到宽乡,从人多田少的地方移到人少地广的地方。据记载,自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至永乐十四年(1416年)的二十八年间,至少有六次向河北等地移民,洪洞移民由官府发给川资粮响,一般说来,兄弟三者移居一人,也有举家迁徙的,对于不愿离井背乡者,官府则以兵卒束绑,押送而行。由于强迫移民中的大多数人是被反绑着,路远时间长,渐渐形成了习惯,时至今日,人们仍有将具有背着手走路特征的人称为洪洞县人后裔的说法。据说称大小便为“解手”也是移民时使用的词汇,押送途中,人们要大小便,需求告兵卒解缚,言之“解解手,我要拉屎撤尿”,久而以“解手”代称,沿用至今。石家庄一代方言,也与洪洞有诸多相似之处,如称昨天为“夜里”,谓发怒曰“架火”,呼母驴叫“草驴”等。      明代洪武、永乐年间既然是从山西广大地区往河北一带迁民,又为什么传说是从洪洞县来的呢?这是因为先后几次迁民都与山西洪洞县及大槐树发生过关系。当时,太行山以西的山西受战争波及较小,加之风调雨顺,连年丰收,人丁兴旺,经济繁荣。人口稠密又首推晋南洪洞县。      据《洪洞县志》及有关史料记载,明初从山西迁民,不管百姓家居何府、何州、何县,都要先集中到洪洞县,该县贾村当时有一座广济寺院,为唐贞观二年所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济济,香客往来不断。唐宋以来,此地又建驿站,办理四方来往的公差事务。寺旁有一株“树身数围,荫蔽数亩”的汉槐,阳关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鹳在树杈间构筑窝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移民编排队伍,发放“凭照川资”,于是广济寺院,大槐树下便成了移民荟萃,开跋外迁的集散地,“穷家难舍,故土难离”,移民起程时,由于是强迫性的,所以百姓拖儿带女,扶老携幼,悲伤哭啼,纷纷折槐为记,依依惜别,频频回首,最后只有大槐树和汾河滩上的老鹳窝依稀可辨,于是,大槐树和老鹳窝成为惜别的家乡标志,移民心目中记忆最深的东西,此后代代相传。      后记:明洪武至永乐十五年间明朝政府屡移山西民于京、冀、鲁、豫、皖、苏、鄂、秦、陇等十余省市。六百多年来,移民子孙繁衍遍布全国各地,展转迁徙海外者又不知凡几,移民子孙数以亿计。                                                                  摘自《中国视野》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