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福建考生写的狗屁文章: 欢迎"洋名" 近年来,在我们国家的一些城市,随处可见中国人开的公司,商店挂的都是诸如"克劳沙","思麦尔","路易十八","伊丽莎白"的洋名招牌,人们对此议论纷纷. 其实在我看来,这有什么值得议论,值得大惊小怪的呢?要知道这些洋名进入中国是很不容易的.前不久,我随妈妈到一个阿姨家做客,在案头上我翻到一本书,其中有篇文章说30年前不准叫"洋火",非得叫"火柴".你叫"洋火"就是反党反社会主义,就是喜欢外国.我看不明白这一点,就问方阿姨,她微微一笑说:"在解放前,我国还不能制造火柴,火柴是从外国来,还有铁钉也叫洋钉,还有棉布,也叫洋布,还有煤油,也叫洋油.后来这些东西我们也会做了,所以就去掉洋字了.不过后来人还有这种叫法,是一种习惯,像老年人就这样叫,也没有关系."是啊,这有什么关系?这些洋货闯入中国,一开始或许叫人不好受,但它毕竟产生了刺激的力量,不正是这些"洋"字太刺眼,我国人民才吃不安,睡不安,想出办法自我生产的吗?清末以前,我国搞闭关自守,守出的结果是什么都没有,难道我们理应受穷而不要洋货吗?党的十一界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量洋货洋名才能够进入中国,这对改善人民生活是大有好处的.我们不要害怕"洋名",而应该欢迎"洋名". 许多商店,企业,公司用洋名,是为了有一点新鲜感,并不能说取了洋名就卖国.有一支歌唱道:"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还是中国心",道理就在这里.西服就是洋服,我们现在不是大穿特穿吗?商店取了"克劳沙"这样的名字,固然很多人看不懂,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到商店购物,并不影响商店赚钱,更不影响商店上交税收,我们实在没有必要害怕. 还有一点,当我们看到这些洋名目瞪口呆时,我们难道不应该自我反问一下:是否应该多学洋文,多东洋名知识呢?不懂,就拒绝,是最蠢的办法.最好的办法是多学洋文,多掌握一些洋名知识,如果人人都会洋文,大家都知道这些洋名是怎么回事,那么,我们也就习以为常了.就好象当初穿西服,街上有少数人穿,于是就有人痛骂;后来大家都穿上了,就谁也不骂谁,习以为常了.对待洋名,我们应该采取这样的态度. 据报纸上说,外国人喜欢用中国名,比如美国有一家菜馆,专门为几个菜取了中国菜的名字,赢得了很多顾客.美国人用中国名并不怕卖国,我们难道没有美国人那样的胆量和胸怀? 欢迎洋名.说不定哪一天我也不叫方庆,而叫方沙里拉了.叫方庆的太多,真不方便,叫方沙里拉,别致,一听就知道在叫我,多好. ----该狗屁文章截自<中国初中生考场新作文大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