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27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元朝在藏族地区设置的军政机构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玉泉 发表于 2009-9-21 01:08:5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元朝为了统治藏族地区的需要,除在中央政府中设立宣政院外,在各个藏族地区根据当地情况还建立了一些军政机构,总的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在元朝封授藏族原先的封俗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元朝承认这些封建领主对其属民的占有和统治关系,而这些封建领主则承认皇帝对他们的统治,如乌思藏地区的十三万户、甘青川藏区的部落首领等,对这一类我们将在另文中讨论,另一类是元朝直接设置在藏族地区行使某项军政职权的机构,如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等,本文主要讨论的是这一类军政机构。 <STRONG> 一、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STRONG>  《元史》百官志将其列为宣政院下辖的三个宣慰司都元帅府之一。其辖区没有注明,从它下辖的机构看,当包括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个部份。乌思即清代所说的前藏,藏即清代所说的后藏,纳里速古鲁孙,在藏文史籍中有阿里三围的说法,吐蕃王朝崩溃后,赞普的后裔古德尼玛衮逃到西部,将西部各地收归治下,总称为阿里(即纳里速,意为领主的领地),命长子贝吉衮统治玛域、努热(今阿里专区普兰县一带),是湖泊环绕之地,命次于德祖衮统治象雄、吉觉、尼贡、如托、普兰、玛措等六个地方(在今普兰县一带),是雪山环绕之地,命幼子扎西尼玛衮统治迦尔夏、桑格尔(今阿里专区,札达县一带),是石山环绕之地,因此总称为阿里三围。①《拉达克王统记》则说扎西衮为次子,德祖衮为幼子。扎西尼玛衮的后裔建立古格王朝,对佛教再次在西藏传播起了重要作用,在元代其后裔与萨迦派关系密切。贝吉衮的后裔中有一个叫拉钦邬达巴拉的王,扩张势力,建立起拉达克王朝,统治地域包括今西藏境外克什米尔的列城一带。②成吉思汗西征时,蒙古军到过拉达克一带,在藏族地区中,阿里地区可能最早归附蒙古,蒙古在该地设有都元帅。乌思藏是忽必烈献给八思巴的三个却喀之一,其范围为嘉玉阿里贡塘以下到索拉甲沃以上,③也即是从今那曲专区的索县到阿里专区以东的前后藏地区。约在1280年,元朝在这一地区设乌思藏宣慰司,到1292年平定止贡之乱后,忽必烈依宣政院的建议,把乌思藏宣慰司与纳里速都元帅辖区合起来,设置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因此它的辖地是从索拉甲沃以上直到列城地区,包括今西藏自治区除昌都专区以外的地区和现在在国境以外的列城等地。  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官员,除从地方僧俗领主中委任的万户、千户之外,见于《元史》百官志记载的有:  宣慰使五员,同知二员,副使一员,经历一员,镇抚一员,捕盗司官一员。  此外,附属于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有:  纳里速古儿孙元帅二员,乌思藏管蒙古军都元帅二员,马思藏等处转运一员,担里管军招讨使一员,担里脱脱禾孙一员。  《元史》百官志七关于宣慰司的职责说:“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改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有边陲军旅之事,则兼都元帅府,其次则止为元帅府”。因此元史学界认为,“在远离行省中心的地区,又分道设立宣慰司,就便处理军民之务。‘其与职民者省治之,职军者院临之’,兼有行省派出机构和介乎省、路之间的一级行政机构的职能。因此,《事村广记》在列举天下路府州县时,将它们分为直隶于某行省‘所辖’或由某道宣慰司‘所管’两种情况,以此区别这两类略有不同的隶属关系”④从设官的情况看,乌思藏宣慰司是中央的宣政院在西藏的派出机构,负责宣政院和乌思藏纳里速之间的下传上达的任务以及军民事务。由于乌思藏各万户、千户与内地州县有很大的不同,又有萨迦本钦总管(十三万)万户的事务,所以乌思藏宣慰司直接管理各万户的事务并不多,它主要的职责是传宣政令、管理驿站和元朝在西藏的驻军。  关于乌思藏宣慰管理驿站的事例,除《永乐大典》中藏卜八国师等并宣慰司数次移文宣政院请求赈济后藏地区的驿站外,见于《元史》本纪的有:1288年10月,“乌思藏宣慰使软奴汪术尝赈其管内兵站饥户,桑哥请赏之,赐银二千五百两。”1292年9月,“乌思藏宣慰司言:‘由必里会反后,站驿遂绝,民贫无可供亿。’命给乌思藏五驿各马百、牛二百、羊五百、皆以银;军七百三十六户,户银百五十两”。1311年2月,“命西番僧非奉玺书驿卷及无西西番宣慰司文牒者,勿辄至京师,仍戒黄河津吏验问禁止。”⑤乌思藏宣慰司辖有担里脱脱禾孙一员,“脱脱禾孙”为蒙古语,意为“查验者”,是元朝设于重要驿站负责盘查往来使臣及持驿卷文书由驿站供应饮食乘马者、防止诈伪的官员。乌思藏的脱脱禾孙驻于担里,《元史》百官志将其附在雅桑万户之后,似乎担里在雅桑,脱脱禾孙是雅桑万户的属官,其实担里应在当雄,当雄在拉萨西北,水草丰美,适于畜牧,元朝在西藏所驻蒙古军,大部集中于此,当雄自古又是进出西藏的门户,元朝所设通往萨迦的主驿道又通过此处,帝师来往萨迦与大都之间,各地方首领亦会集当雄迎送,所以在此处设脱脱禾孙较为合理。现存八思巴1267年10月进京途中赐给却顶寺的法旨写于地方,⑥即是《元史》中的担里,《萨迦世系史》记载,当时八思巴正在当雄一带,因此可以确定,担里在今当雄的某地,而不在今山南专区东南部的雅桑万户的辖区内。  从乌思藏宣慰司设有纳里速古儿孙元帅二员、乌思藏管蒙古军都元帅二员、担里管军招讨使一员、乌思藏等处转运一员看,元朝在西藏驻有蒙古军。按元朝的兵制,驻防中原等地的蒙古军,分属各蒙古军都元帅府管辖,总于枢密院。在西藏的蒙古军,当属于设在陕西凤翔的凤翔蒙古军都万户府。《元史》卷九十九,兵志二说:“泰定四年三月,陕西行省尝言:‘奉元建立行省、行台,别无军府,唯有蒙古军都万户府,远在凤翔置司,相离三百五十余里,缓急难用。乞移都万户府於奉元(今西安)置司,军民两便。’及后陕西都万户府言:“自大德三年命移酌中安置,经今三十余年,凤翔离大都、土番、甘肃俱各三千里,地面酌中,不移为便。枢密议:‘陕西旧例,未尝提调军马,况凤翔置司三十余年,不宜移动’制可。”可见在西藏的蒙古军都元帅并不是乌思藏宣慰司本管的军队,只是在遇到军事行动时,通过枢密院拨给宣慰司指挥,事罢归原建制。元朝在西藏驻有蒙古军队,亦见于藏文史籍的记载,《汉文史集》说,桑哥1279年率军进藏征讨贡噶桑布后,大军返回,“在蚌波岗,由尼玛衮和达尔格为首,抽调精兵,留下一百六十名兵士,担任达玛巴拉大师的警卫队,又从七个蒙古千户的军队中,抽调七百人,担任警戒西路蒙古的哨所的驻军。在南木官萨地方,留下以乌玛尔恰克为首的蒙古军四百。以多台为首的巴拉克的军队驻塞日绒地方。卫普尔的军队,留驻甲孜、哲古、羊卓等地方,镇摄冬仁部落。多尔班土绵(蒙古语,意为四万,似为某一蒙古军万户的名称)的军队留驻当雄那玛尔、朗绒等藏北草地,以保障各个寺庙的安全,这也是桑哥的恩德。”⑦从这一记载看,元朝在西藏的驻军,主要集中在当雄及其以西以北,除镇摄乌思藏之外,还负有防御中亚的西路蒙古(当时在中亚反对忽必烈的海都、都哇等蒙古宗王)的任务,还有一部分驻在羊卓雍湖到哲古湖一线,负责警戒南部边境。绛曲坚赞在谈到帕竹与雅桑的战争时说,在今山南专区穷结县南面的哲木、甲孜直古等地的碉堡是薛禅皇帝(即忽必烈)为镇压南方的反叛者而下令建筑的,⑧可见当时元朝已注意到西藏南部边境的防卫问题,并派有蒙古军驻守。但是在元末雅桑和帕竹交战时,肩部未见有蒙古军活动,可能当时蒙古军已集中到藏北当雄一带。对驻于藏北当雄的蒙古军,绛曲坚赞称为玛绛的蒙古兵,即驻守军站的蒙古军。1353年帝师贡噶坚赞的两个儿子拘禁本钦甲哇桑布后,帕竹、甲哇桑布的襄万户的官兵、乌思藏宣慰司的官兵在徐卓集会商议营救,绛曲坚赞对旬杰都元帅说:“现在蒙古都元帅不在,旬杰都元帅你有三道虎头牌、六棱印,它的等级同本钦的印章相似,故宣慰司、军站的蒙古兵和全体前藏人在你的后面作中军,我的士卒充当右翼作主力,襄巴为你充当左翼,无论是平地作战或攻城拔寨,派遣我的战斗力强的俗官和撤巴负责。”但是旬杰不愿充当主帅,而与宣慰司官员会推绛曲坚赞为主帅,帕竹的军队为中军,旬杰却带领的蒙古军和宽慰司为翼,夏鲁万户的军队为左翼,分兵向萨迦进发。⑨从这段记载看,到元末时驻在西藏的蒙古军已大为减少,只是负责保卫驿站,以致连统率蒙古军的旬杰都元帅只能把联军统帅的职位让给帕竹万户长,对各地方势力的混战也不能起到控制的作用。  关于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的治所,有的研究者根据萨迦本钦中宣努旺秋(即《元史》中的软奴汪术)、甲哇桑布(《元史》作加瓦藏卜)等曾兼任或担任宣慰使司的记载,推测宣慰使司设在萨迦,萨迦本钦是五名宣慰使中为头的宽慰使,甚至有的认为萨迦本钦就是宣慰使,只是藏族人不习惯叫宣慰使而俗称为萨迦本钦。把萨迦本钦的许多职责也当成是乌思藏宜慰司的职责,认为元代西藏只有宣慰司在行使权力,这其实是不了解藏文史籍而产生的误解。从上述绛曲坚赞的叙述看,乌思藏宣慰司不是设在萨迦,很可能是设在藏北当雄,与元朝在西藏的驻军和驿站在一起,所以在绛曲坚赞等联合营救本钦甲哇桑布时,宣慰司的官员们也和蒙古军站部队一起参加联军向萨迦进发。这也可以解释藏文史籍中不见有宣慰司在萨迦活动的原因。当然这个问题还需要发掘新的资料继续研究。(不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