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702|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吐蕃时期昌都社会历史初探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rutty39175 发表于 2009-9-21 01:09: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7世纪初,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率部南征北战,削平群雄,建起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中的吐蕃王朝。随着吐蕃地方政权的巩固和经济的发展,其实力不断得到壮大,为松赞干布最后统一青藏高原创造了条件。位于藏东的昌都地区就是在吐蕃强盛时期被征服的。吐蕃武力东扩并占据昌都等康区地方,是在松赞干布去世后的噶尔家族专权时期。656年,禄东赞(噶尔·东赞域宋)率兵攻白兰,使党项畏逼,请求唐中央王朝支持其举部内迁,而留在今川西、甘南、青海东南部的党项人即归吐蕃治下。680年,吐蕃攻陷唐安戎城(今四川茂汶境内);西河河蛮与其他各蛮部也降附吐蕃,唐罢弃姚州(云南姚安北)。其时,昌都地区无疑已在吐蕃的牢固控制之下。  <STRONG>吐蕃统治下的昌都社会格局</STRONG>  由于资料奇缺,目前还难于对吐蕃统治昌都的全貌作出系统的介绍,只能利用零散材料探究一下吐蕃时期昌都地区的大致状况。  吐蕃时期,昌都一带在藏汉文史料中如何称呼呢?按照苯教史书的传统说法,古象雄分别由里、中、外三部分组成。其中“外象雄是以穹保六峰山为中心的一块地方,也叫孙巴精雪,包括三十九个部落”。①旅居意大利的著名藏族学者南喀诺布先生指出:“下部协来加嘎(she le rgya skar)的琼布六峰山,也称之为松巴岭之精雪(sum pa gling gi gyim shod)。在琼布所属,有琼布白、黑、黄三部落的三大寺。洛邓建的夏色等寺广布于琼布丁青一带。”②“穹保”、“琼布”均是藏语khyung po之音译,系丁青一带的古地名。③“松巴”即sum pa,也即汉文史书中的“苏毗”。《新唐书》谓:“苏毗,本西羌族,为吐蕃所并,号孙波,在诸部最大。”④据日本学者佐藤长研究,苏毗东南部包括昌都地区所属的边坝县丹达山一带。⑤而“精雪”则是丁青县觉恩乡一带的古地名。⑥藏文中的“孜珠”(rtsi drug)意为“六山峰”,“琼布六山峰”具体指现今昌都地区西北部丁青县觉恩乡的孜珠寺所在地。之后,昌都地区等在藏文史料中被称为“康”,有“边地或外地”之意,⑦是与卫藏中心地区相对而言的。后来“康”这个地名成为藏族传统地域“三区”的“下部多康六岗”的范畴。确定了昌都地区古代地名“苏毗”、“松巴岭之精学”、“康”之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去探讨吐蕃时期昌都一带历史发展的脉络。  藏史名著《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曾将吐蕃辖境分为5大翼、18个采邑地、61个豪奴千户等。⑧61个豪奴千户分为61个军。各翼分8个千户、1个小千户、一个卫戍千户,共10个千户。其中涉及到昌都一带的有:5大翼中的苏毗翼,包括了昌都地区的大部分地区;18个采邑中的“多康多钦为豪奴千户地”,包括昌都地区的其余地方。苏毗翼以嘉雪达巴葵(昌都边坝县沙丁乡)为中心,有11个千户。今昌都地区境内分别驻有几个千户长。可考的千户长有“孜脱千户长”,其领地为洛隆县孜托镇玛呷村一带;“普脱千户长”,其领地为洛隆县硕般多不托村;“喀惹千户长”,治所设在边坝县草卡乡加热村一带。这就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硕、达、洛宋玛嘎”名称的由来,意为“驻扎在硕般多、达宗(边坝)、洛隆三地的军营”。  昌都等康区是吐蕃东向扩张的突破口,由防守边地的上、中、下三勇士部的“中勇士部”来负责,其据地就在昌都。《贤者喜宴》载:“中勇士部就在贝南隆山以上,恰廓达瓦以下地方,由十二贝甲(sbas rgya)部居此,并任那雪之官”。⑨“那雪”是昌都西北的比如、丁青、边坝一带的古地名,也是康区“十雪地”(意为“十山麓地”)之一。⑩统领“中勇士部”的贝氏即出自那雪小千户。  赤松德赞(754~797年)时期,吐蕃地方政权更进一步加强对昌都一带的控制。他利用封赐土地的办法来拉拢和控制康区的部落头人。据《拉多世系》记载,为了表彰拉多头人的功绩,赤松德赞授予拉多头人为“英雄猛虎”称号,以其保卫“多康六岗”众生而驻守边关,还特派南拉·耶孜噶布战神为其护法神。拉多王是“百姓的神”,是藏区大统一后的功臣,故赐名为“拉多王”,意为第一神王。《拉多世系》的记录带有浓厚的宗教及神话色彩,但从中不难发现当时的一些历史事实。此后,“拉多王”借助这一封号,扩大自己的势力和地盘,一时誉满康区,成为昌都一带势力最大的部落之一。“拉多”故地即今昌都县拉多乡。刻于804年的察雅仁达丹玛摩崖造像和铭文直接反映了昌都等地归附于吐蕃王朝的史实。  经过几代赞普从政治、军事、文化上的苦苦经营,把昌都一带归附到了吐蕃政权治下,仁达丹玛摩崖文中出现的“大蕃国”三字正是说明今昌都地区辖区被吐蕃王朝所征服。 <STRONG> 吐蕃时期昌都的交通与社会经济状况</STRONG><STRONG>  1、昌都境内唐蕃古道走向</STRONG>  吐蕃王朝时期,青藏高原的交通网络业已形成,南通尼泊尔、印度,西通中亚,北通西域,东及东北与川滇青相连。其中以青藏间的唐蕃古道最为重要,吐蕃与川滇地区的“茶马古道”也占据十分显要的位置。川藏道有南北二道,北道由维州、松州为起点,南道由雅州、黎州、嵩州为起点,南北两道均在昌都会合,然后北取那曲到拉萨,南取林芝到拉萨。[11]黄奋生先生认为,吐蕃东扩时出兵的东路南线,大抵出昌都经西康北部南下到康地,[12]与“茶马古道”走向相吻合。滇藏道是茶马古道的另一分支,以云南大理为起点,经丽江、中甸、德钦到西藏盐井、芒康、邦达、察雅、洛隆、工布江达后抵拉萨。由此,我们可以看到昌都在地理交通上的独特位置,它在吐蕃东向扩张以及吐蕃与祖国内地的交往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纽带作用,故有人称昌都地区为“藏东民族走廊”。  结合实地调查,我们对昌都境内的川藏古道作进一步的探讨。这条道路大致经过今芒康、察雅、昌都、洛隆,然后到拉萨,或者由芒康到察雅、昌都、波密,再至拉萨。其依据有如下三条:  其一,在芒康县盐井乡有一条叫扎国徐的山沟,沟中的一块巨石上雕刻有四尊人像。当地百姓说居中者为松赞干布,左右2人即文成、墀尊两位公主,旁边侧立者则是大臣噶尔·东赞域宋。从雕刻风格和局部特征看,确有吐蕃时期雕刻艺术的印迹。  其二,在芒康县邦达乡的拉堆村有一座内供圆雕大日如来佛及其八大弟子像的殿堂。当地群众称此为文成公主进藏时所雕刻的。有关研究者认为:“造像的头冠和服饰反映了地道的唐代早期造像的艺术风格,与西藏早期的吐蕃石刻风格大相径庭,这批造像很可能是汉地工匠所为。”[13]  其三,勒刻于804年的察雅仁达丹玛摩崖造像及藏汉铭文无疑为吐蕃时代的典型作品。  发现于以上三处的具有代表性的早期石刻艺术品均位于古代昌都地区的交通要道上,为我们勾画这条路线提供了线索。  成书于1446年的《洛绒教法史》记载,第六世噶玛巴·通瓦顿登26岁时到康区传教建寺,1441年在昌都噶玛寺讲法,是年春天他从噶玛寺动身,经芒康到“窝额”(vo rngor,察雅县香堆一带古地名)朝拜弥勒佛。接着经“崩”(vbom,芒康县莽岭乡)到巴塘等地传教。[14]传法所走路线恰好是吐蕃时期的川藏古道。清代汉文史籍《西藏图考》专章介绍西藏各地程站,其记昌都交通谓:(不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