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11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侗侗寨——天柱石洞(转贴)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irking5866 发表于 2009-9-21 19:57:4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天柱建县后,知县朱梓设图里坊厢以统牌甲,该地属归化乡三图,置通事、通总以匡政事。因地处要冲,特在此设哨(军事机构)以司镇守,拨官兵101名巡防,成为县城重要的西南边墙。随即在此开场设埠,称“赤洞场”,四周村落及邻县民众都到此货卖交易,是当时天柱四大乡场之一。嗣后,江西籍屯军及四川、湖南、湖北等地商贩和手工匠人逐渐到此,定居于集场附近,这些人操汉语,与当地民众交往,又改称为“汉寨”。清光绪年间,县内调整行政区划,改称为“循礼里”,设汉寨汛(军事机构),派兵把守。民国三年(1914)划为第六区,设汉寨团防分局,以统管地方。以后,曾改称为“九龙乡”、“汉寨联保”、“南和乡”、“汉寨乡”等。解放后,1953年建石洞乡,石洞地名即由此起。  这里既是古老的地方,又是英雄用武之地。清咸丰十年(1860),坝坪寨(现石洞镇所在地附近半公里的村落)侗族农民刘发宝、龙玉岩等人,不满官府沉重徭役和地主豪绅的欺压,慨然率领数千民众起义,号为“白莲教黄号军”,多次击败当地民团团总龙燕昌为首的地主武装,县衙为之震动,派遣官兵与义军激战数月。因寡不敌众,义军首领浴血战死,兵房被焚毁夷平。现存坝坪寨后坡“黄号军”屯兵遗址,仍有一级开挖出来的营房地坪及宽2米、深1米、长20余米的数条战壕。清同治元年(1862),侗族农民领袖姜应芳率领义军攻破天柱城后,移师汉寨,“集男妇数万,伐木为城”,作为大本营,将这里改称“九龙山”,击溃民团组织,将龙燕昌击毙于“壕羊夹”(地名),军威大振。义军屯集粮草,招募民众,操练兵马,凭借天险与清廷抗衡。在此封王晋爵,发布政纲,将田土插牌分给民众。从这里派兵攻打县内各地,取得节节胜利。三个月后,远征湖南,半个月攻下贵州、湖南14个县郡,清廷震动,派兵屡攻九龙山不下,集中优势兵力将九龙山团团围困数月,后采用收买内奸,弄湿义军火药,在外施放火弹、火箭,引燃林木,烧毁义军营房,九龙山一片火海。姜应芳率众突围,撤走剑河县,于途中被俘。现存义军原屯兵的营地“营盘坡”及练兵场、马道。1982年6月,省人民政府将九龙山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生活的侗族人民,至今保留着浓郁的民族风情。虽有部分外地人来此定居,其后代都已同化,融合于侗族之中,与当地人民过着一模一样的生活。   这里村落大都依山结庐,傍水立寨。房屋多为干栏建筑,青堂瓦舍,宽敞明亮。屋舍装修讲究,用优质杉板为壁,装嵌得严密紧凑,窗棂多雕塑花鸟虫鱼,前壁及堂屋用桐油涂髹,既防湿又防朽。当地木匠建造此类房宇时,用一片长长竹片划上柱、枋长度及槜铆、孔眼大小,即成建房“图纸”,照图施工,毫厘不爽,是中华民族建筑上的一绝。   这里年青妇女装束独特,上装为左枉无领大襟衣,衣袖瘦小,穿著时挽至肘部,袖口、襟边镶嵌不同颜色花边。从领口到右边衣襟下摆,斜佩一条梅花银链,链上嵌9-11颗圆形空心银扣,走在路上,叮当作响。头上包扎黑色皱纱巾,头巾长4米,一圈圈裹在头上,每层都露出底部半厘米,高高耸起,.显得层次分明。下装裤子裤脚肥大,脚上缠裹腿。衣料为家织棉、麻布,用靛染成青、蓝、黑色。著此装束者,人们一眼就看出是石洞地区的人。   这里民众重义好客,讲究礼谊。路遇行人都问候致意,停步让道。不论亲疏及相识与否,皆笑脸相迎,酒饭相待。若客人急于赶路,则随茶便饭,并馈赠干粮及草鞋;若是留宿之客,则将家中最好的酒食热忱款待,并邀四邻及房族作陪。春节龙灯进寨,唱戏贺年,由寨老组织安排接待客人,或分到各家,或集资杀猪备酒,隆重款待。这里最出名的饮食是油香米、油茶、米酒及腌制品。由于地势高寒,昼夜温差大,稻谷生长期长,产出的大米油份重,煮食酥软香浓,是远近闻名的优质米。客人进门坐定,先品尝一碗糯米甜酒,再烧一锅用糊米、杂豆、节骨茶等混合熬制的油茶,油茶上撒满白生松脆的炒米,油津津而不腻,既解渴又充饥。然后正式上席,桌上菜肴必有腌鱼、腌鸭、腌猪头等特色食品,色味俱佳,让客人胃口大开,佐以香淳绵长的糯米酒,把酒话情谊,既热烈又隆重,直至尽兴方休。  这里民俗奇特,尤以婚礼为最。不论男方、女方,在举办婚礼时,均视为人生第一大事,不但有繁杂的礼节,且在婚礼活动中还有必不可少的拦门,祭祖、吃六合、酿海、新娘挑水煮油茶认亲等诸多活动,把三日婚庆置办得热闹非凡。   这里号称“百节之乡”,有众多的民族节日。除与外界共有的春节、元宵、端阳、中元、中秋、重阳等节日外,还有二月二祭龙节、三月三把节、四月八牛王节、六月尝新节、九月斗牛节、十月小年节等重大节日,其余的如头戊、社节、开秧门、竹笋节、打谷节、植树节、伐木节等小节则数不胜数。每个节日,民众都备办酒食,邀约亲友共庆,一派亲睦融乐的气氛。由于受原始宗教的影响,生产生活中有诸多禁忌,使得这块古老的地方显出几分神秘。   这里民众热心公益,凡桥梁、道路、凉亭、视架、水井以及学校等公益设施,均由众人捐资或献工献料,集体兴办,并勒石镌碑,以昭后人。山路大都是石板铺墁或碎石镶嵌的花阶路,每年组织人力刘除路旁杂草以方便通行,山坳山顶,建造凉亭,安置木凳,引泉凿井,备置水瓢,供人乘凉歇憩。叉路口都有指路碑,以利济行人。婚丧大事,立房造屋,或水火灾害,亲友、寨邻闻讯相助。大家相处亲密无间,相与休戚。各村各寨立有款约,联防治安,一家有警,各户支援;一寨有警,各寨相救,形成一个团结互助的整体。   这里是歌的海洋。遇到喜庆日子,亲朋聚会,酒席上主客以歌互致问候,祝福、贺喜。劳动时,山中、田坝上时时随风飘来粗犷悠扬动人心扉的山歌声,一曲才罢,一曲又起,此起彼应,大家赓歌酬对,用歌声抒发劳动的感受和心中的情怀。农历三、九日,是石洞场赶集的日子。下午四点钟以后,售卖山货、购买日用品的中、老年人逐渐归去,剩下的全是盛装的男女青年,他们三五一群,互相邀约到集场附近的山坡上树林中去唱歌。曲曲情歌,情意绵绵,相互酬答,彼伏此起,天黑后,才依依惜别,邀约再聚时间。这里男女青年个个都是歌手,他们从小在父母、兄姊的言传身教、伙伴们的耳濡目染下,稍懂事即会唱歌。到十五、六岁情窦初开时,便能即景成曲,出口成歌。节日、场日是他们习练唱歌的最佳时机。男女青年通过对歌说白,相互逐渐加深了解,奠定感情基础,中意者结成终身伴侣,不中意者亦可平平和和唱歌分手,互不埋怨,自去另觅佳偶。  石洞地区,山高林密,风景美不胜收,且不说遍布各地的飞瀑流泉,郁郁青山,单就各处村落,就是天生一幅幅美妙的乡间山居图画。各村各寨山环水绕,古树成林,竹桃掩映,溪桥拂柳。寨外,农舍四遭片片梯田绕山盘岭,阡陌纵横,花阶路相连各寨,花桥横跨清流;寨内,屋檐相接,青瓦鳞鳞,参差错落有序,鸡鸣犬吠,一派融融的农家乐氛围。该地重要游览景点有九十九坡、莲花山、九龙山、六十丈洞及农民起义军遗址等。若你赶上好时机,可看到热烈火爆的斗牛场面。到农家参与隆重热闹的婚宴、气氛热烈的民族节日,让你深切感受侗族人民浓郁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享受作客侗家的荣幸和欢愉,定会让你终生难忘。<div id=[/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