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94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刘禹锡眼中的诗意瑶山(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fl 发表于 2009-10-11 18:34: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先看《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如果按小学教材中关于记叙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的要求,仅这个诗题就涵盖了。“莫徭”(徭即瑶)一词首见于初唐成书的《梁书·张瓒传》。学术界普遍认为,它是瑶族由其先民武陵蛮发展成现今世居民族的一个环节,是瑶族的直接祖先。今之粤北连阳地区(包括连州、阳山、连山、和连南)古为连州所辖,据考今连州附近没有叫“西山”的山,由此笔者认为把“西山”理解为地处连州“西面的山”或许更为恰当。今连州市仍有瑶安和三水两个瑶族乡,但都在连州的北部,且距连州有四、五十公里之远,可以推想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一个地方首长是不大可能翻山越岭走如此远的山路去“观猎”的。而今连南金坑瑶区就在连州正西面,不但与连州城相距几公里,而且交通也便利得多,并且金坑又是林区,这与《莫徭歌》中的“木客”亦相吻合,至于诗中的“西山”是否就是今连南县城三江镇背靠的“西北山”的简称亦未可知。诗的开篇“海天杀气薄,蛮军部伍嚣”“围合繁钲息,禽兴大旆摇”,很好地渲染了瑶民集体围猎的气氛,写出了他们的泰山压顶之势,凸现气氛的热烈、紧张与场面的宏大、壮观。接着以“林红叶尽变,原黑草初烧”,“瘴云四面起,腊雪半空销”来表现这个腊日的具体景象,也写出了山林的秋之美,而“瘴云”则点出了“西山”这个地处亚热带的南方山林的特殊环境。“张罗依道口,嗾犬上山腰”,写出了猎人猎犬分工合作又默契配合,也写出了主仆同心。“猜鹰屡奋迅,惊鹿时跼跳”一句,禽兽之惊惶形象而逼真。“箭头馀鹄血,鞍傍见雉翘”这反映出瑶族人民狩猎时的一些习俗。而末句“日莫还城邑,金笳发丽谯”,则写出了满载而归后的悠然———笛声传达出收获的喜悦。全诗动静相宜,既有紧张又有悠然。诗人当时是否与狩猎的瑶族人民同行,是否零距离“观猎”,我们无法得知,但我们可以知道的是那是一个天气不错的腊日,那天有一个心情不错的诗人。这首诗一气呵成描写了一次集体狩猎活动,猎人、猎犬和猎物在诗人笔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猎者与被猎者之间的追捕与逃亡既惊心动魄又引人入胜,具有很强的“观赏性”。诗中动词和形容词的大量运用使得描写十分生动、准确与逼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受,让人叹为观止。诗中描写了猎者之勇猛与机智,其实也于不经意中流露出诗人自己高扬向上的情绪。猎人是一种斗士,而“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的诗人又是另一种斗士。这是诗人在“观猎”,其实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诗人在“自观”。再看《莫徭歌》和《蛮子歌》。这两首诗可以说都是一幅生动而简洁的瑶山风情画、都是用粗线条勾勒的瑶民生活画面,而且是作于同一时期的姐妹篇。《莫徭歌》中的首句“莫徭自生长,名字无符籍”,便写出了当时瑶民作为不入户籍的化外之人的自生自灭的状况。“市易杂鲛人,婚姻通木客”之句,向我们提供了当时连州瑶民的经济生活和婚姻状况的一些信息,并可见他们是具有一点“开放”意识的。而《莫徭歌》中的“火种开山脊”、“夜渡千仞溪”和《蛮子歌》中的“熏狸掘沙鼠”、“腰斧上高山”等句,看似白描,然瑶族人民生产生活的真实却跃然纸上,这也正好反映了古连阳排瑶“刀耕火种、椎髻跣足”的习俗。《蛮子歌》的末句“意行无旧路”,既写出瑶族人民做事率性而为的一面,又含蓄地反映出他们的“拓荒”精神。至于《莫徭歌》中的“含沙不能射”,与其说是“迷信”,倒不如说是表现“神秘”更为恰当。可以说刘禹锡眼中的诗意瑶山是“清晰”而又“朦胧”的。

[img]http://wap.ilianzhou.com/news/list_img.php?t=1251727778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