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迷失在香巴拉的孩子——木里苗族一、关于木里
木里藏族自治县地处青藏高原南缘,横断山脉段,位于四川省西南边缘,属凉山彝族自治州。县境东面和东北面与冕宁县及甘孜州九龙、康定二县隔雅砻江遥望,北面与甘孜州雅江、理塘二县接壤。西南和西北面与甘孜州稻城县连界,南面和东南面与本州盐源毗邻,西南面与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甸县、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犬牙交错,并同云南省丽江地区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一江相隔。全县幅员13252平方公里,辖3个镇、26个乡、9个牧场、112个村、604个村民组。县内居住着藏、彝、苗、汉、蒙古等17种民族。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131726人,少数民族人口104669人,占总人口的79.46%。
二、木里苗族
(一)木里苗族人口及分布状况
根据木里县统计局2008年统计数据显示,木里县苗族人口8839人,占全县人口的6.71%,主要分部在白碉苗族乡(2510人)、固增苗族乡(1179人)、列瓦乡(691人)、芽租乡(727人)、西秋乡(681人)、三角桠乡(567人)、博科乡(313人)、李子坪乡(223人)、沙湾乡(741人)、乔瓦镇(634人)、茶布朗镇(255人)和瓦厂镇(222人),其它乡镇有少量同胞散居。
木里苗族主要有自称白苗(hmogbdleub)和自称青苗(hmongbsait)的两个支系。白苗主要分部在白碉乡和沙湾乡,青苗则散居在各乡。木里白苗语和青苗语能相通,只有少数词语(主要是名词)表达不同,现在年轻一代基本操统一的青苗语(西部方言)。
木里苗族姓氏主要有:王(vos)、李(jait)、陶(dlob)、杨(yeus)、张(zhangb)、赵(bluat)、罗(chib)、古(gus)、韩(hangx)、项(dangs)、熊(hmaob)、马(rangs)、吴(vus)、候(khluas),很多苗族同姓不同源。
木里苗族一般与藏族、汉、彝、蒙古族等杂居,除白碉乡外,很少有纯苗族的村寨,木里山高谷深,苗族多居住二半山,环境一般比较恶劣。
(二)关于木里苗族的迁入
《木里藏族自治县概况》记载,木里苗族是一百多年前从贵州迁移过来的。根据各家口传,木里苗族一般认为自己是从云南和贵州迁入,现在也常能听老人说起“三棵树”“hangddlexzas”之类的地名,说那才是真正的故乡。
关于苗族迁入木里的说法致有以下几种:
1、苗区盛传“喇嘛山”(苗语对木里的称呼,因为木里是藏区,盛传藏传佛教)物华天宝,所以很多苗族先人翻山越岭来到这里,却发现与传说相去甚远,但此时已无法再回故乡,只能选择留下,于是出现了现在的“空欢喜”“望乡台”的地名;
2、不能忍受所在地封建主(汉族)的统治,来到木里寻求藏族土司的保护;
3、木里土司与滇军作战,滇军的苗族士兵留在了木里;
4、贵州张秀眉和云南哀牢山李学文起义时的散兵后代。
根据木里苗族盛传的“白旗兵”“长毛鬼”(两者皆指太平军)故事和个别家支口传族谱推断,苗族迁入应该有150年左右的历史了。
(三)木里苗族的风俗习惯
苗族在木里这片土地上生存了几代人,在与其它民族杂居的过程,除部分习惯与当地汉族相同外,绝部分仍保留着本民族的特色。
1、居住
木里苗族民居一般结构为“瓦板屋”,筑土墙,“人”字木架,上盖“瓦板”(木板)或瓦片。房屋部局为上下各一排,称为“上厅”和“下厅”,上厅为堂屋、主人卧室、厨房等;下厅一般为“吊脚楼”,楼上为仓库、客房等,楼下喂养牲畜。上厅正一间为堂屋,堂屋正对门设有神龛,用来供奉先人(个别家支还供有“药王菩萨”),进屋左边靠墙立有一根柱子,直达屋顶梁,称为“njixdrot”,这是木里苗族供奉的主要神灵。堂屋间设火塘,是平时做饭的地方。堂屋左右分别是主人卧室(zhedbaif)和灶房(zhedkhaodzuox)。在一些苗家,目前仍可见悬于门上方的“ndangxhuabcib”(用来驱鬼的木刀,用麻绳连上)。
2、婚礼嫁娶
(1)提亲:木里苗族婚姻遵循“娘亲舅,煤妁之约”的基本原则,即无论嫁、娶,都要通过媒人说媒,舅舅点头同意才能行。
男方想女方后,先由男方父母前往女方家试探口气,称为“khabnyangb”。若双方达到默契,则由男方请“媒”“媒”人(“媒”由异姓担任,“媒”为本姓长者担任)前往女方家提亲,此时要备烟、酒和给对方女儿的围腰等礼品。提亲时要唱古老的“提亲歌”,女方收下礼物表示应允,反之则说明女方不同意此门亲事。如果女应允,男方一般由叔、伯或父母于农历八月十五前往女方家正式订婚,确定结婚的日子。
(2)结婚
婚礼前一天,男方会女方的要求派一人送一条已杀好的猪到女方家,称为“nbuatndrangt”(以前有送牛的,称为“nyosndrangt”),交付女方后还要唱交接歌。次日,男方接亲队伍到女方,一般来单数7-9人,有“来单回双”之意,接亲人,前文所提“媒”和“娶亲娘子”(nafzaidnhuab)各背一把伞,到女方家后挂在主人家神龛下,新郎与伴郎末各牵一匹打扮得漂漂亮亮的马,供新娘和伴娘骑坐。
婚礼那天,新娘梳妆毕,由新娘的哥哥或弟弟背出屋骑上马,并由新娘的叔和婶、伯父和伯母、舅舅和舅母、伴娘等陪伴到男方家。男方家要备两只鸡,一只用在门外迎接,用来扫去附在新娘身上的“鬼魂”;另一只则由长者(一般是新郎的母亲)为新娘“喊魂”。送亲队伍休息好后要摆嫁妆,清点并交给男方家。第二日,男方要为女方送亲队伍准备午饭,女方送亲人只需假意出门用掉午餐,便可回甲方留玩。
三日后,新郎新娘携礼物回娘家探亲(molnafzidzhed)。
木里苗族婚庆热闹,嫁娶送接都要请苗家唢呐助兴,酒席习惯摆“九碗”。每夜,客人们都要转着火堆跳起“葫芦笙舞”,男女对唱山歌,通宵达旦。葫芦笙舞是木里农村比较盛行的一种舞蹈。
3、丧葬
从表面看,木里苗族丧葬发明人与当地汉族相近,实际差别较。就是苗族不同姓氏、同姓不同源之间的丧葬习俗都不尽相同。
木里苗族实行土葬,非正常死亡(凶死)则会火化。
人过世后,一般横放于堂屋神龛下,不同人家死人放置的方向不同,同时还会有“入棺”与“不入棺”的区别,木里苗族多数在人过世后不入棺,而在下葬时在放进棺材。
为死人清洗并穿好寿衣后,要举行“开路”(或称“指路”)仪式(khuabged,deutged),开路人身背一把弩,手持腰刀,唱“开路歌”(ngouxzal),家人则手持一柱香跪于灵前。仪式,会在灵前放置一碗玉米面,并在里面放一个鸡蛋(也有放两碗面和两个鸡蛋的)。仪式进行到一半时,会掐死一只“指路鸡”(ghaibjangbged),并将鸡置于灵前一木盆里。指路仪式结束后,“nafziddlangb”(死者舅家人)和“zidyaobshuf”(主持丧葬仪式的人)开始杀敬献给死者的牲口,杀牲口时,用麻绳把牲口和死者的手连起来,表示牲口是给死人的。一个牲口杀完后,会将麻绳和血钱(沾有牲口血的纸钱)一同烧于灵前。杀给死者的牲口,一般由“nafziddlangb”和“zidyaobshuf”的开始,而两个人之间的顺序又因死者身份(男女)而异,然后再是子女等的牲畜。
下葬那天早上,死者会被抬上木质单架“阴马”,并由“nafziddlangb”和“zidyaobshuf”从堂屋抬出,在抬到堂屋门时,稍停,由一人从屋内往屋外用弩弓交叉射两箭,再用同样的方法从屋外往屋内射两箭。送葬队伍出发后,由一人点上火把在前带路,再由一人带上前述“带路鸡”(ghaibjangbged)扔于半路并将木盆砸烂(也有将这二样埋于坟的)。
墓穴挖好后,将死者放入棺内,将盖在死者身上的“zholnpoxmuas”(盖住死者脸的红布)取下,叠好放入其怀,将套在死者脚上的布鞋和草鞋(koutnongs)取下,并放于死者脚下,且草鞋要左右交换位置。
坟的筑法,家支不同而规矩各异,有横埋(拦山)和竖埋(顺山)之分、有用石头和不用石头砌坟之分。用石头砌坟的,也有使用石头层数不同之分(死者为男,一般垒九层石头;死者为女,一般垒七层石头)。坟筑好后,一般将抬死者的担架砍断放置在坟上,有“坟飘纸”的家支,将坟飘纸插在坟头;有“gouxndoud”(草纸折的伞)的家支,则将“gouxndoud”插于坟头。
坟筑好后,死者儿媳用系在围腰“dritghaxnbles”(背魂)回家,意为将所有送葬的人、家的牲畜、地里的庄稼等等的“魂”带回家。
死者下葬后三天内,每天早上要给死者送饭、水,晚上要送火。一般要求第一天要送至坟前,第二天送到半路,第三天送出家门即可。
在木里苗族的丧葬过程,前述“zidyaobshuf”是一个很重要的职位与一般由死者弟弟担任。“zidyaobshuf”起着沟通阳间人和阴间死者的作用,手持一称为“cenxndeus”的竹卦,所有交与死者的东西都要经他才能送达给死者。
3、祭祀
(1)平日祭祀
和当地汉族一样,木里苗族也在堂屋内设神龛,不同之处在于,汉族神龛用来敬奉神灵,苗家神龛用来祭祀祖先。
每逢过节,苗家人都会在神龛上烧香、烧纸,并且在过节饭前要用饭、酒、肉等在神龛前敬献祖先(hotboxyouf)。
(2)逝者祭祀
木里苗族在人过世后十二天或十三天时会举行“还魂”仪式,当地苗语“nbuaxsixt”和“uatghaxbles”。
“nbuaxsixt”时,由前文所述“zidyaobshuf”持弩弓一把和死者生前用过的头帕一条(或衣服一件)到坟头招唤死者的灵魂回家,和死者过世时一样在堂屋设灵堂。此仪式需杀一条猪或一只鸡来祭祀死者,全猪或全鸡下锅煮熟后,按各家规矩砍成块放于灵前(砍出的份数因家支不同而有几份到几十份的区别),并由“zidyaobshuf”交接给死者。在木里苗族的说法,“nbuaxsixt”仪式结束,死者才知道自己已不在人世,该跟随祖先而去了。
在木里苗族,nbuaxsixt完后,一般会接着uatghaxbles仪式(以前也有一至两年后再进行的),这个祭祀仪式由主家自行完成,在门外置一竹筛,上面用竹条做一支架,将死者生前用过的衣服罩在上面,招死者的魂于竹筛,用做好的面饼和鸡蛋、白酒等敬献给死者。uatghaxbles是祭先灵的主要仪式之一。
4、Uatnbuatdtongx
在木里苗族,主人得子后,就要进行“Uatnbuatdtongx”仪式,这个仪式一般在年初二进行。
“Uatnbuatdtongx”一般在堂屋内进行,本家人全聚于堂屋,杀一猪,将猪肉按各家规矩砍成块煮熟。在神龛下摆上碗,将煮熟的肉块按要求放于碗类,指给神灵,称为“droutzif”(这和“nbuaxsixt”仪式相似但不相同,比如猪肉块的放置顺序不同),此后,还要将猪的重要部位上的肉切成块,逐份往碗里添,同时还要用葫芦做的瓢往事先做好的竹杯里添汤、倒入猪的胆汁等,称为“tabzif”。
“Uatnbuatdtongx”规矩都很严格,在仪式进行期间不得讲汉语,不得说胡话。仪式上杀的猪,有的规定,必须在堂屋内吃完,边骨头也不能带出堂屋门;有的规定,吃、喝、拉、撒全部要在堂屋,不得离开半步。
(四)服饰
木里苗族男子留长发,结辫盘在头顶或拖于脑后,头包青布帕,穿开襟白色或蓝色长衫,前胸上部缝一块苗族标记的正方形青布。腰系花带,腰上左挎齐头腰刀,右挂绣花荷包,下装着麻布长裤,脚穿草鞋或麻窝鞋。
苗族女子留长发,挽一发髻上插一木梳,包青布头帕,长9—12尺,头帕外围套一串海螺、珍珠或色珠、耳戴、银耳环、脖上带项链,上穿开襟短衫、领口、肩部、袖口绣制鲜艳的花纹图案,外套无领青布褂,腰束花色腰带,并束花围腰,下着白布或麻布齐膝短褶裙,脚扎绑腿,穿绣花鞋。
(五)节庆
木里苗族现在保留有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鬼节)都传统节日,而“踩山节”“三月三”(类似于花山节)等节日却不复存在,据说木里苗族在在刚到木里时都要过这些节日,并且通过这些节日联络感情,相互诉说思乡之苦,因规模较,惊动了土司,土司派人镇压、驱逐并下令取消,导致了这些节日在木里苗族未能得到延续。
三、后记
解放前,木里苗族以农业生产、狩猎为主,在封建农奴制的社会形态,苗民生活十分悲惨,全县近四千的苗民分属木里寺、康坞寺、瓦尔寨寺官辖,成为喇嘛、活佛、八尔老爷等农奴主的佃客。为了方便管理,土司在苗族聚居区设立“排首”(相当于汉区甲长),选用有威望的苗族人担任,“排首”并无实权,只是农奴主进行残酷统治的工具而已。苗民不断开荒种地,上交粮食、肉类,还要上交“金粮”“银粮”等各种名目的税三十余种。此外,苗民还要无偿地为农奴主干活,例如砍柴、耕地、修房补屋,做“乌拉”(脚夫或背夫,专为农奴主背东西,来回一次往往要几天到一个月时间)……如今,苗族老人谈起这段经历,都会忍不住落泪。
新国成立后,木里苗族和其它兄弟民族一样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1984年,木里县成立了白碉和固增两个苗族自治乡。现在的木里苗族同胞,和其它民族融洽相处,相互尊敬,用自己的勤劳,开创了新的生活。在木里,苗族与其它民族通婚的现象已很普遍,在各民族杂居的乡村,苗族同胞能听懂或能讲其它兄弟民族的语言,同时,很多兄弟民族的同胞也能讲苗语,讲这种“在木里最难学”的语言。
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迁入木里的苗族很难与外界沟通,很多人知道在藏乡木里有苗族居住,还是通过近年的劳模王顺友;而木里的苗族人民,也很难知道别的苗区的情况,就更不用提寻亲访祖之事了,随着各方面条件的好转,木里苗族与其它地区苗族的交往日益增多,近年来,时常有云南丽江、文山等地民间生意人来到木里,通过他们,木里苗族对其它地区苗族有了更多的了解。2009年,国民族文化网“川苗之子”陶平老师和“九姓苗寨”杨永华老师以学者的身份来到木里考察木里苗族的情况,通过他们、通过国民族文化网,让更多的人了解了木里苗族。相信民间的交住和诸如“国民族文化网”这样的现代科技平台,将把木里苗族和自己的同胞更紧密联系在一起,携手前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