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华文明的一切,成都都不缺少,美食自然也不例外。川粤鲁苏四大菜系,川菜为首,三个沿海省份都以远离大海的四川为尊。川菜擅用麻辣,以味取胜,有“吃在中国,味在四川”之说;川菜更以种类繁杂而出名,据说有“品种三千,名菜数百”。川游不仅是脚力的考验,更是一次舌尖上的旅行。 一、初尝麻辣 初到成都,放下行李就直奔春熙路,一为美女,二为美食,美女未看,美食先尝。我们到《搜索成都》介绍的那间龙抄手,吃28元的龙抄手套餐,有12样风味各异的小点:龙抄手、钟水饺、担担面、赖汤圆、肥肠粉、莲子黑米糕、玉米糕、叶儿粑、豆花、凉粉、春卷、还有两只小龙虾,两个人够吃不饿,值!终于尝到盼望已久的麻辣了,我爱麻辣!后来到大慈寺喝茶,听老成都说,以前吃龙抄手,他是先喝完汤,再慢慢吃那抄手的,那个味啊,精华在汤!听得我直吞口水,再打开手机看成都饮食的文章,一个自小在成都长大的作者说到春熙路的龙抄手色味俱美,只是这几年卖的小吃套餐味道变得非常恶劣。我倒不觉得,对我们这些外地客,什么都是新鲜的,先尝味道一般的,再试正宗川味也好,口味也要渐入佳境嘛。 第二天的早餐,我们打的到总府路王府井百货下吃韩包子。与上海小笼包天津狗不理不同,这包子没汤没汁,但皮白纹好、细嫩松软、馅有麻辣,让你吃着早餐都知道身在四川。那韩包子店内台凳整洁,店门装饰尤其考究,全国著名书法家徐无闻先生撰写的长联挂门两边,让人印象很深:“韩包子无人不喜,非一般馅美汤鲜,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真落得香回口畅,赚我频来。”吃罢包子,走到不远再吃赖汤圆, 2元钱一碗,6个汤圆泡在乳白的汤里,皮软汤润,吃在口里,黑芝麻馅自然流出,香甜可口!这种甜而糯的小点,不觉得特别,拿到广东上海北京去卖,一定没人知道出自成都。不过成都人还是记住了这个一百多年前沿街叫卖的小贩赖源鑫。 吃在成都,特别讲究字号,只要你创出了菜点,好吃的成都人就会记住你。小吃虽小,却都有名有姓,水饺姓钟,是钟燮森所创;包子姓韩,是韩玉隆制作;豆花姓谭,是谭冬生的经营;凉粉姓陈,是川北农民陈洪顺的悉心研究。鸭子姓张,是张国良的独到之处;鲢鱼姓邹,邹瑞麟师傅烹制的最有风味。这些菜点都创于清末民初,历经百年岁月。在全国还找不出第二个城市有这么多有名有姓的菜点,成都人就用这种纪念的方式激励厨师不断创新。 今天在成都街头随处可见的一种小吃棒棒鸡,也继承着这种传统“廖记”“余记”地叫着。 二、走一个半小时吃陈麻婆 从望江公园出来已是傍晚六点,我们执意要吃陈麻婆。在大慈寺摆龙门阵时刘伯告诉我们说青阳宫对面的陈麻婆烧了,如今要吃陈麻婆要到天府广场毛主席的屁股后面才是总店。于是就问人,有人指点坐车到锦兴路家乐福对面,走十分钟就到了。但是我们下车后从东大街走到大业路走到人民东路,走过天府广场,绕过毛主席像再走人民中路一段,不知问了多少人走了有一个半小时总算到了西玉龙街197号陈麻婆豆腐店,已经是晚上八点了,又饥又累,店里人不多,我们点了麻婆豆腐、宫保鸡丁、夫妻肺片和一野菜一青菜一珠啤。三样主菜味道都没有让我们失望,特别是那麻婆豆腐,真如墙上介绍那样的麻辣酥烫,吃了叫人浑身通泰,一个字——爽!那夫妻肺片,是另一种四川的辣法,也是痛快。至于宫保鸡丁,我觉得很一般,这个四川总督丁宝桢,一定是个爱吃花生米的官儿,这道菜不仅四川人捧它,老外之中也有粉丝,NBA球员亚历山大最喜欢的中国菜就是宫爆鸡丁,看来这菜不简单。 我坐下来看墙上那麻婆豆腐的故事:陈麻婆豆腐于清朝同治元年(一八六二年),开创于成都北郊万福桥边一家名为“陈兴盛饭铺”的小店。老板陈春富早殁,店堂便由其妻经营,因老板娘脸上有些麻子,人们称她为陈麻婆。当年万福桥上常有贩夫走卒、推车抬轿的人在桥上歇脚“打尖”。光顾此店的人多为担油担子的脚夫。这些人经常买些豆腐,从挑篓里舀些菜油请老板娘代为烹饪。烹出的豆腐色味具全,不同流俗,深得群众喜爱,由此远近闻名。清朝末年陈麻婆豆腐即被列为成都著名食品,二十年代即已驰名遐尔。著名作家李劼人在其名著《大波》中关于陈麻婆的历史有十分详细、生动的描写,陈麻婆豆腐的特点是麻、辣、嫩、酥、烫。豆味,加上肉酥,更具有浓郁的麻辣味川菜特色,此菜红白相间、色泽明亮、油多不腻、酥香可口,并且开胃,四季皆宜。本店的名菜均被收入中日合编的《中国名菜集锦(四川)》一书中。 四川名菜麻婆豆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