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8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 汉服运动:看朱忽成碧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geese62578 发表于 2009-9-21 00:47: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trong>运动:看朱忽成碧 (今天见到了这个作者)</strong>   记者认为,仅以“热”来形容,还不足以描述其影响与意义,完全应该以“运动”来形容之,因为“复兴汉服”是有理论、有组织、有纲领、有实践的大规模行动。  但是,反对复兴汉服的人也众多。以权威媒体《人民日报》的《三问“汉服热”》为代表,反对派对“复兴汉服”的担忧甚至指责值得复兴运动严肃、认真面对。  倡导者语重心长,反对者言之凿凿,让受众无所适从。正所谓:“谁知心眼乱,看朱忽成碧” 。  汉服热:忽如一夜春风来  2006年5月17日晚7时,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毓秀湖畔。琴声幽幽,香烟袅袅,一个身着白底蓝花汉服的少女跪在竹席子上,不断向周围的人作揖、行跪拜大礼。她旁边,站着10多位跟她同样宽袍大袖的青年男女。  跪拜的女子是西南行政学院大一学生瞿艳丹,刚满18岁。出席她汉服成人礼的,是她的老师、同学。这不是拍古装电影。少女成年了,正在按的“笄礼”,纪念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日子。  类似的场景,自2003年底郑州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着汉服走上街头,并被新加坡《联合早报》率先报道开始,在华夏大地上屡见不鲜。比如,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大三学生张丹丹在校内孔子像前,也举行过按《朱子家礼》 操作的古代女子的成年仪式 。  把宣传汉服与民族传统礼仪和传统节日相结合,是汉服热早期的主要形式。  2006年3月的一天,复旦大学校园里热闹非凡,男女大学生穿着汉服在校园里互赠花草,吟诗弹琴,提前过起了中国传统农历三月三上巳节,引来无数师生驻足。在复旦大学毕业生开办的网站“汉未央”和复旦学生社团华夏社联合呼吁下,新一轮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的呼声在高校里掀起。  2006年4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上演了一场古代传统的射礼仪式。十多名青年学生身着汉服,手持弓箭,像古代人一样切磋射箭技术。孔子提倡“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最早是作为周代教育贵族子弟的六种科目,儒家将弓箭变成礼乐教化之具,是为射礼。人民大学的这次射礼成为近200多年来国内举行的第一次现代射礼。  除了借助传统,还有人借助现代表演形式为汉服助威。比如,2006年4月,复旦大学华夏文化社团宣布,复旦学子将自发组建一支汉服模特队,用他们的书香气质和对古典文化的领悟来演绎汉服的精彩。  在宣传汉服的背后,是很多人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汉服的设计与制作之中。陕西师范大学大三女生胡玲就是其中的一位。走进她的宿舍,马上会被五颜六色的布料、金光闪闪的头饰所吸引。这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女大学生把中华民族的传统服饰文化通过一针一线融入到亲手缝制的汉服中,“用服饰净化心灵,感染心灵”,从外到内传承文化。  吉大女孩迟月路的梦想是通过著书立说来宣传推广汉服。作为吉林大学历史系一年级学生,迟月路还是一家汉网网站的版主,在这个20岁的女孩看来,如何让汉服在她们这些80后的古典守望者手中获得新生,是件无比重要的事情,汉服在她眼中更多的是一种传承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我正在写一本有关汉服研究的书,如果条件允许的话,我会在学校成立一个协会推广汉服。”这个网名叫欧阳雨曦的大一女孩儿,已经以她的新作《浅论汉服发展史》博得了很高的人气,也证明她著书立说的梦想所言不虚。  汉服的热度也吸引了商家的注意。北京汉疆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为此特意组建 “汉衣坊”。据汉疆公司总经理任冠宇介绍,成立汉衣坊的初衷来自于对汉族文化复兴的认同。“作为华夏民族的普通一员,心怀‘汉民族与生俱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汉疆公司率先投入到挖掘和整理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工作中,并注意加强与现代人审美观念和时尚情趣的有机结合,以‘扬汉家风采,复我族霓裳’为口号,着力将汉民族服饰观念向全社会推广。”据悉,汉衣坊创立以来,已经有20多家代理商表示希望能够加盟。  汉服运动:侯门一入深似海  5月16日,是武汉市解放日,也是“武汉市18岁成人节”。2006年的这一天,武汉市首届楚服成人仪式在东湖磨山楚城举行,516名18至20岁的学生身着楚国服饰,在编钟鼓乐声中庄严地完成“升国旗”、“加冠”、“拜师长”、“拜父母”、“成人宣誓”等仪式。  楚服成人仪式的盛大举行,被汉服倡导者称为“汉服运动的里程碑”。从此,汉服运动从民间走进官方,开始了全新的阶段。  据介绍,楚服成人仪式的创意来自湖北教育学院大二女生杨静。2006年3月,她致信市长李宪生,建议举办“楚服成人礼”。李宪生非常重视,迅速将信转至团市委。该建议与团市委召集专家研究的意见不谋而合,于是得以迅速举行。  而成人仪式使用的楚服,由武汉市唐城服装设计并赞助。这款服装综合了各方专家意见,黑色面料辅以红色边饰,极具三楚古风。  2007年3月,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在两会上的一纸建议,象征着汉服运动进入了政府高层。刘明华代表建议,中国应重视汉服复兴,首先应在中国三大学位授予时穿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   刘明华代表说,目前的学位服全部西化,而学士、硕士、博士三个国际统一称呼,其实在中国古代的词汇和官位设置中早就有,如大学士纪晓岚、大博士等。目前,授予学位时穿戴的都是统一服装,中国完全可以自行设定代表中国民族特色的汉服系列中国式学位服,以此来推动中国的汉服复兴。汉服复兴并不是复古,它不是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穿,只在重大礼仪场所穿,比如在结婚、节日庆典或两岸文化交流及传统文化活动中提倡使用。  2006年4月20日前后,一套“中国式学位服”设计方案在天汉网等论坛流传,让许多网友“心痒痒”,觉得设计方案好漂亮,希望毕业时能穿上“中国式学位服”。  记者在百度汉服贴吧看到,网友“溪山琴况”向教育部等教育界人士发出倡议,公布中国式学位服服饰倡议、设计和学位授予礼仪方案,以求得到重视。溪山琴况在《倡议书》中说:近代以来,脱胎于西方宗教僧侣长袍的西方式学位服逐渐进入中国,成为改革方案后我国推行学位服制度所依据的设计蓝本。西方式学位服无论从起源、造型特点、文化涵义等诸多方面来看,与我们源自文明传统又面向未来的教育与科学的事业不尽协调。为此,我们进行了“中国式学位服”的设计尝试,希望对探讨中国学位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形成有益的启发和借鉴,期待中国特色的学位制度及学位礼仪能应时而变。  据悉,中国式学位服分为学士服、硕士服和博士服三类,每套学位服由学位冠(黑色弁)、学位缨、学位领(六种不同颜色交领右衽义领)、学位衣裳(深衣或玄端)、学位礼服徽、西式皮鞋等六部分组成。其中学位缨颜色区分学士、硕士、博士,分别为黑、深蓝、红色;学位领按文、理、工、农、医、军事六大类,采用粉、灰、黄、绿、白、红色六种颜色区分。  同样是在今年的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叶宏明将汉服提到了更高的位置:提议确立“汉服”为“国服”。  叶宏明说,今天,没有一种服装被确认为代表国家民族形象的常式礼服。中山装、旗袍被西方人看作是中国的“国服”,但这些还不够体现民族精神。汉民族是中华民族的主体,汉语是中国的“国语”,因此确立汉服为“国服”,既代表了汉民族的传统,体现了汉文化的历史沿革,又能增强全国人民包括港、澳、台、侨同胞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倡议复兴汉服,甚至希望将汉服提高到“国服”地位,令广大汉服爱好者兴奋不已。在他们看来,这些建议本身就足以体现汉服运动的巨大成就。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街万巷汉服开”。正当汉服运动由民间而官方、由地方而中央迅速、有序推进的时候,2007年4月5日,百名学者至北京奥组委和华夏同胞的一封《倡议书》,使汉服运动炸了锅,“看朱忽成碧”。  在该倡议书签名的百人中,有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四川大学的数十位教授、博士、硕士,也有来自河北明德学堂、加拿大多伦多汉服复兴会等民间机构的文化界人士。  《倡议书》说,无论奥运会在哪个国家举行,无不尽力展示本民族的独特风采。我们民族的风采如何展现?服饰和礼仪是其中非常重要的方面。服饰,是人的第二皮肤,是给人的第一印象;身穿民族服装,民族的自尊自信、独特风采由此得以展现!礼仪,是待人接物的重要形式,穿上民族的礼服,采用民族礼仪,体现着民族的尊严,也体现着对客人的尊重!  因此,《倡议书》提出三条建议:  一、把“深衣”作为华夏民族“礼服”。  穿着人员和场合:开幕式、闭幕式上的中国运动员队伍,整个奥运会期间的礼仪服务人员。或者在开幕式上出现深衣方阵。  二、把“汉服”作为汉族的服饰。  穿着人员与场合:汉族同胞与其他55个民族同时出场时,倡议汉族同胞穿汉服。  三、华夏人士,行我华夏之礼:拱手作揖。  建议用华夏礼仪中非常基本的拱手作揖礼作为我们的礼仪形式。  据报道,在此《倡议书》发出之前,百度汉服和天汉民族文化网贴出了由名为“民族传统服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