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领、宽袖、长袍、步鞋、东坡帽——昨日,我市中华研究会上,不仅汇聚了我市教育界、学术界的一帮学者,且一些年轻的“发烧友”也特意身着汉代服饰来此“取经”。 一席拖地的翠绿衫裙,高高的发髻插着竹制的发簪,这种在历史剧里才能看到的古装,在23岁女子瞳莞看来,这只是一套“正装”。 瞳莞对颇有研究,昨天4个同伴身穿的都是她亲手缝制的。“今天我穿的叫‘襦裙’,而同伴们穿的有‘直身’、‘曲裾’、‘直裾’。” “传统节日或像这样特别的日子,我们都会穿着它的。”瞳莞说,3年前她就开始动手做汉服了。“样式是在古代书籍里借鉴而来的,布料是自己在市场上买的窗帘布和床单。一整套衣服的成本在300元左右。” “传统文化跟衣食住行分不开,且衣冠居首位。”瞳莞的同伴董贤说,虽然父母反对我穿这“奇装异服”,还有人把我们当做“异类”,但他觉得古装穿起来很美,又很舒服。 “韩国服饰、日本的和服,其实都是借鉴我国各朝代的服饰做成的。”瞳莞说,他们还在网上成立了个“汉服联盟”,寻觅了许多志同道合的知音,“现在已经有200多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