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00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试析嘉绒地区藏族的丧葬习俗

[复制链接]

16

主题

7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lopes9442 发表于 2009-9-21 01:07: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摘要]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居丧哀悼乃人之常情。本文详细地介绍了四川嘉绒地区丧葬的种类、程序、祭祀、忌讳和习俗以及其所反映的社会形态等,揭示了独具特色的该地区藏族的生死观,以及几千年来形成的丰富的丧葬文化仪礼。这种仪礼的目的是:既充分尊重死者,更要让活着的人安宁。从而也反映了生者与死者之间割不断的情感。  葬礼,是人一生中的最后一项“通过礼仪”。这种仪式表示一个人最终脱离社会,也标志着人生旅途的终结。但是,葬礼不过是人生礼仪中的一个转折点。正如人类学家所说的“虽然死亡结束了社会现有成员的生涯,但各个原始社会,却并不认为死亡完全割断了一个人同家人或亲属的联系,几乎所有这些民族都相信死后某种生命的存在,结果丧葬仪式也就成了另一种过渡仪式”嘉绒地区主要包括四川省甘孜州的丹巴县、道孚县和阿坝州的金川县、小金县、理县、马尔康县等等。丧葬,在甘孜州丹巴县境内的部分地区叫“日革瓦”或“沙绕”、“斯都革”或“斯都绕”,本意为“丧事”。惯与婚礼、房屋竣工等仪式并称“喜丧之事”,成为一项极为重要的人生礼仪。正如举行一系列的法事仪轨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人们自己一样,人们举行一系列的丧葬仪式其最终的用意也是为了自己,而不是为了死人。生老病死是客观规律,居丧哀悼乃人之常情。葬礼本是活着的人为死者发丧,表示悲哀和悼念的一种正常的行为。但是,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社会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尤其在宗教世界中,死亡不是生命的结束而是生命的转移,于是形成了复杂而丰富多采的丧葬仪式。  <STRONG>一、丧葬的种类</STRONG>  安葬方式,乃指处置死者遗体的办法,换言之,用什么样的方式安葬死者。嘉绒地区的丧葬是多种多样的,不同地方其丧葬方式也不相同。所以,这里我们主要以丹巴县革什咱乡为基础进行分别介绍,在这一地区其葬式种类有土葬、火葬、水葬、岩洞葬、石棺葬和天葬等六种。不少地区发掘的石棺葬,实际上也应属土葬之列,只是葬具不同罢了。还有复合葬或多次葬,即二次葬或三次葬。总之,嘉绒地区不同时期葬式可能不同,同一时期的丧葬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造成后者的原因是,根据死者意愿、算卦、死因、年龄、时辰等等综合参照而定的丧葬方式,此外,还有周边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的不同。下面分述之:  1、土葬  土葬是农业民族盛行的一种葬式,也是不少民族常用的传统葬式。当地叫“沙加革斯巴”,意为“埋入土”或“送入土”。据研究,早期苯教信仰者都实行土葬,有复杂的丧葬礼仪。  是否实行土葬,主要根据死者意愿和“哈瓦”算卦而定。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一般不能土葬。如小孩夭折、非正常死亡、传染病死亡者(金川县绰斯甲地区患传染病死亡后,先土葬,数月后再火葬)。没有生孕过的妇女也只能择旱地入葬。据说,水田入葬,有利于家庭的兴旺;旱地入葬死者亡灵可以得到安宁。非常忌讳在神山埋葬,认为否则会家破人亡。当地使用的历算书中讲:“水田入葬家庭兴,旱地入葬家庭平,神地入葬家庭亡。”在土葬中,从安葬尸体的状态来看,主要是侧身葬或用绳捆绑成坐卧势(如婴儿在母体内形状)。其安葬方位和方向十分讲究。当地人认为,安葬方位是死者亡灵获得安宁,平安脱离社会进入自己的归宿的关键所在。也只有这样,死者亡灵才能不再因为世间的恩恩怨怨,危害亲人或地缘组织成员,乃至村落成员。所以安葬方法是由祭师算卦后,家庭或地缘组织成员中的长老还多方察看地形后而定,最后,还必须在地缘组织的长老和哈瓦的监督下安葬入土。  坟地是死者安息之地,每一座坟墓便是一个死者的“住所”。这类坟墓是按照当地住宅形状、方法和材料修筑的。当棺材入土后,用土填平。随后,用备好的石泥砌高约0.5米(头部高约0.8米)、长约2.2米、宽约1米的坟,成长方形状(这种墓上石泥建筑,早在中路遗址中就发现,属新石器时代。据考古发掘我国新石器时代已经有了相当正规的住宅,据此推测,在我国新石器晚期或末期,墓上出现原始建筑并非是不可能的)。当地叫“斯革布哥”,意为“坟地”。墓修好后,用天然的白土或石灰粉刷,并用薄板建造一个棚子,以便给死者避风遮雨。周围还挂有许多“六字真言”的经幡,当地叫“雷嚓”。  在死者头部位置处留有长宽约0.1米的小孔,以备尔后举行祭祀时贡灯或存放贡品(金川县集沐乡也有留空的习俗)。每新年三十晚或祭日或法事仪轨或红白喜事均贡灯于此。当地人还认为,这里是亡灵自由出入之口(在康定县鱼通地区骨灰装入罐后,罐下端留有小孔,也属亡灵出入之口。新石器时代中原和关中地区瓮罐葬颇为盛行,后来销声匿迹,而新石器时代尚未发现瓮罐葬的广西,后来却普遍盛行,这些不同地区和时代的瓮罐葬是否有联系或是同一种葬具的变化,仍值得研究)。在坟头砌石门或坟上留有小孔的有趣的丧葬习俗,在国内很多少数民族中都普遍存在(国外民族学材料中也有)。这种葬具上留孔的现象在我国新石器考古发掘中发现也比较多,可见,这种习俗源远流长,这也表明在新石器时代,人们的灵魂观念已经相当复杂。  死者入土时,禁止女性观看,出殡仪式中女性也必须与墓地保持一定的距离。在出殡仪式中,所有的人不能哭泣,否则,死者亡灵迷失方向,找不到归祖之路。  2、火葬  火葬与土葬一样也是一种常用葬式。当地叫“木革科”,本意为“给火”。《后汉书·西南夷传》谓:“冉龙……死者烧其尸。”《氏春秋·义赏》也说:“氐羌之虏也,不忧其系累,而忧其不焚也。”可见,嘉绒藏族实行火葬历史已久。  根据死者意愿,哈瓦算卦择定后,在田坎上用石泥砌约0.5米的火架。棺材直立,用柴火层层包住,其中还穿插各种树枝。届时火烧,可用酥油和青油等助燃,并由专人连夜看守,以便燃烬。三天后(即冷却后),收拾骨灰,以备再葬。再葬一般为土葬或水葬,所以,火葬其实也是复合葬。  当地人还认为,燃烧快慢或火势大小与死者意愿有着密切的关系。燃烧快,火势猛,说明死者十分喜欢火葬,反之,就说明死者不喜欢或不太喜欢火葬。显然,有些死者生前并没有明确表示自己对葬式的态度或意向。此外,柴火烧不旺,尸体难以焚化时,也认为“祖灵”不愿“离”人或家庭。说明人与祖灵的关系是千丝万缕的。  非正常死亡者,一般火葬,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烧死魔鬼,消除祸根,避免发生类似现象。但是,农作物茂盛季节,一般不得火葬,否则,会导致冰雹或暴雨或泥石流,影响庄稼长势和产量(康定县鱼通和金川集沐等地区也有这种说法)。  3、水葬与岩洞葬  就一次性葬式而言,丹巴县革什咱乡一般是小孩夭折才进行水葬,用纱布或白布包裹,投入河中即可。  金川县集沐乡小孩死后也实行水葬,但水葬的方式很讲究。如生者打算还要小孩,就必须放入漩涡中;如不打算要小孩,就随意抛入急流即可。  革什咱乡孕妇死亡也可水葬,但必须用棺材。搬运棺材的方法是用木棍抬至河边,投入河中。参加抬棺材的人,当天不能回家。人们普遍认为这类死者有魔鬼缠身,将其抛入河中,让魔鬼同死者一起被水冲走,避免回来危害他人。  未成年死亡者的另一种葬式就是岩洞葬。将死者穿好衣服装入竹筐,再放入岩洞。岩洞葬一般有固定的场所,一般以一个村落为一个定点。所以,这些场所的名称也在当地语言中成为咒语,即引申意为“该死的”或“死小子”。  4、石棺葬  考古发现丹巴县中路乡有石棺墓葬群,位于小金河东岸二级台地上,主要集中在刹拉科村周围。在大约1000米的断层上已暴露约50座墓,估计墓地周围约1万平方米。从断层上观察,盖石板上累砌有石墙。中路遗址的年代,据目前“碳十四”测定,为5000年左右,即相当于中原仰韶文化晚期,可见当地石棺葬其历史久远。  石棺葬顾名思义是用石板作成的棺材(当地叫“日噶干”),即四周均为石板。一般朝下或朝土墙挖掘而成。当地叫“日噶斯巴”,意为“用石头埋葬”。据当地人讲,过去可能没有木工工具,也就不可能有木制棺材,所以,就地取材普遍流行石棺葬。石棺葬密封效果好,并且石板风化慢,所以,十分看好。从发掘石棺葬的分布情况来看,过去,当地普遍流行石棺葬,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葬式已经成为历史。  从当地的调查情况来看,石棺葬实际上也是土葬,只是葬具不同罢了。这种葬式是在特定的自然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由于这种葬式历史长、分布广,所以下面单独加以介绍。  一般程序是:出殡前给死者穿一套较好的衣服(外衣),用黑布蒙面。由一位男性背尸到入葬处,背尸必须背靠背(所以,当地至今仍忌讳背靠背地坐或睡觉)。  1959年土改时,金川县集沐乡业隆四村发现大量石棺葬群,有横排的8座左右,以及竖立或重叠的数座。雅京村发现2座,相距很近,一高一底(该村至今仍有夫妻同葬习俗,所以,是否属夫妻葬,仍待调查)。这些石棺葬中均未发现陪葬品。  5、天葬  嘉绒地区很少天葬。天葬的方法与其他藏区相同,将死者背到天葬台处,由喇嘛念经剖腹碎尸,招鹰吃尸,并把骨头粉碎后拌糌粑喂鹰。如鹰不吃,认为死者有罪。  6、复合葬  嘉绒地区,尤其是甘孜丹巴县境内二次葬或三次葬十分普遍。严格来讲,除岩洞葬或一次性水葬外,一般都经历二至三次葬。其模式为二次葬即火葬——土葬或水葬,三次葬即土葬——火葬——土葬或水葬。  金川县集沐乡也有二次葬或三次葬,多次葬的主要原因是春夏季死亡者,当地人认为不能及时火葬,待秋冬季节再葬。即土葬(数月或几年再葬,时间不定,根据算卦而定)——水葬;土葬——火葬——土葬或土葬——火葬——水葬。  一般来说,先火葬,随后把骨灰放在一个小箱(盒)内,埋在田坎边,便于祭献;或用面和骨灰作成丸子(四土地方骨灰合泥放在寺院或岩洞内)投入河中,此为二次葬;先土葬,一年或数年后再火葬,随后土葬或水葬(即再把骨灰碾成粉,稍加糌粑和糖,撒入河中或用丝绸或布料包好后投入大河中),此为三次葬。导致二至三次葬的缘由是多方面的。如死者意愿、算卦或季节。但是,不管怎样,这些地区必须经过火葬,其最终葬式为土葬或水葬。这种方式是可以肯定的,也是现代社会值得提倡的。  此外,活佛等也可实行塔葬。  <STRONG>二、丧葬的程序</STRONG>  嘉绒地区未满16岁者(有些地区如康定县鱼通12岁以上的人算成年人)死亡时,只请一至二位喇嘛举行燃灯仪式。参加人员主要为亲属和地缘组织成员或部分村落成员,规模很小。喇嘛主持简单的宗教仪式。哈瓦主持超度死者亡灵仪式,即“西却”仪式,其中有一重要的环节,当地叫“朗巴却”,意为“引路”,即给死者亡灵指明方向,以免亡灵仍游荡在人间社会。仪式尾声,哈瓦念道“天地不一,豹年(牦牛)鼻子不一,……东西不合,南北不合,死人活人从此分离……”。随后哈瓦划开一根竹子(竹子上系有两根线,其中一根为白线,一根为黑线。划竹的刀具有专门的称谓,叫“丧葬刀”或“鬼刀”,凡丧葬中用的东西均叫“丧葬或鬼什么云云”,云南纳西族也有类似的叫法如“鬼刀”),将黑线抛给死者,意为“属于你的带走”。白线留下,并用针插在主室门板上意为“从此你(亡灵)不得指望这里的一针一线”。海南岛保亭县红沟乡苗族出灵和云南海县曼散寨布朗族灵柩抬出寨前时也有类似的仪式。其目的是与死者割断联系。  年满16岁死亡者,一般都举行一定规模的葬礼。规模大小,均由死者家庭的经济状况决定。由于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的影响,丧葬程序变得十分复杂。现简述如下:  1、停尸报丧  当一个人患重病时,大多由亲属,多为兄弟姐妹或长辈守候。当病人断气后,暂用衣物盖住面部,然后放炮、鸣枪以示报丧。并派人向地缘组织成员或亲属成员报丧。在集中亲属成员的同时,地缘组织——日瓦成员一方面派人请哈瓦算卦,哈瓦算卦决定日子后,再请喇嘛,然后派人向远方亲人报丧),一方面与亲属成员一起准备后事(包括采购食物、烟酒、布施用品或借用各种用具)。  停尸的场所有一定的讲究。一般停放在主楼的底层或中层或耳房(有些地方放在经堂中)。如在外死亡时,一般不进主楼,而放在耳房,甚至有时不进屋,直接出殡。  如在吉日,尤其在新年之际死亡时,一般不及时报丧,尽量密丧,以免影响村落的节庆聚会、庙会或喜事。如条件允许,这些诸事结束或翻白月后才报丧。  2、入殓  停尸居丧,哈瓦算卦确定葬式及其时间,然后,由死者同辈或前辈亲属或地缘组织成员洗尸、换装(一般不用化纤料)、剃头(无论男女都剃,头发随葬),并用酥油封住五官,有的在死者嘴里放些金银,再用布料包尸。装尸入棺后,面向之处还作标记。也常把死者生前衣物装饰品随棺入葬。入殓时死者亲属和地缘组织成员必须在场,女性则禁止参与或观看。入殓盖棺后,用绳把棺材捆好,男性死者用棕色氆氇制作的长袍遮盖棺,女性死者用披风盖棺,静尸吊唁。除石棺葬外,一般在家中进行。  小金县汗牛地区由死者儿子或侄子背尸到坟地后再入棺。金川县集沐乡和马尔康县党坝地区,人死后,用绳子捆绑成坐式(颈项上必须拴一根绳子,以免出气传染疾病),放入背篼中。出殡时,有一人(算卦决定背尸人选后,请村上一位能说会道的人向背尸者交代。主人家给背尸的人付一些报酬,如几元钱或死者生前值钱的一样东西,现在一般都不接受报酬。背尸的人届时所穿衣物,全部就地焚烧或埋葬。)背尸到入葬处入棺,火葬时不用棺材,直接放在事先备好的火架或固定的火葬处即可。  革什咱乡守尸一般由亲属和本村年长者担任,必须连夜看守,禁止动物入内或越尸。当地人认为动物越尸,死者会直立起来,死者的鬼魂就会危害生灵。据说起死回生的鬼魂只能直立行走,所以,过去当地大的门一般矮小,避免这种鬼魂入内。假如遇到鬼魂起死回生切记不能出气,只能用泥块击中头部方可(赫哲族和壮族也有这种习俗)。总之,停尸、装尸、背尸、盖棺有一定的程序,同时充满着浓厚的信仰观念。  3、吊唁  吊唁是治丧活动的主要内容,喇嘛和哈瓦念经作道场,超度亡灵。为期一般三天两夜。在此期间,所有亲属、地缘组织成员、本村或邻村众人前来慰问吊唁。亲属或地缘组织中的妇女必须连夜念唱“六字真言”(值得注意的是藏族忌讳说死者的名字,但是丹巴县革什咱乡下半村在念“六字真言”时,还必须时时加死者名字。据说以前当地有一位“法力”很高、受人尊重的喇嘛,叫“热夏喇嘛”,是他规定传诵下来的。),类似有些民族的《丧葬歌》。佛教和苯教信徒念经内容和方法有别。本村或邻村其它成员也时常参与念经活动。  凡参加者,不艳装,以示悲痛。但是,吊唁高龄死者时,尚可说笑。有些地方不能哭泣,妇女也必须与停尸房保持一定的距离。  4、出殡  当地叫“普约”,意为“送终”。出殡是葬礼的关键一环。出殡时间、路线、墓地或火化场地均由哈瓦算卦而定。下午出殡较多,认为这种时刻最吉利。金川县集沐乡女性不能参加出葬。明国时期也有穷人家庭在晚上一两点钟,请一两人抬尸到墓地,不举行任何仪式。  丹巴县革什咱乡送葬时,由哈瓦敲锣(敲锣的方法有明确的规定,而并不是随便敲击。),目的其一是召集所有的人尤其是亲属到位;其二是提醒地缘组织成员关门避邪。村人闻之,立即紧闭大门,门口用麦秆和面粉等熏烟,并在门上插刀或门口放置刀具,以免死者鬼魂闯入家中,危害生灵。  送葬队伍顺序十分讲究,一般先男后女,界限十分明确。其顺序为:喇嘛为先,一边念指路经,一边引路(这种“开路”的习俗在云南、广西和广东等地的少数民族中也十分普遍)。其次是亲属或地缘组织成员的长辈、背布施所需烟酒茶(藏茶)者。随后是举棂队。最后为其余男性和妇女。举棂的方式各地有所区别,有的地方众男争相参与举棂,已成为时尚;有的地方专派数人。总之,举幡、吹唢呐、放鞭炮,既悲壮、又热烈。  出殡之地男女分座,女性一般离墓地保持一定的距离。有些村落出殡时,不得嚎哭。据传说,嚎哭死者之灵不易找到归祖之路。待棺入葬或火焚后村落中的长老或行政领导对死者一生作简短的评价,亲属代表向参加葬礼的人表示感谢。随后,亲属代表当众宣布亲属成员及他人发放布施和供灯情况。发放布施之后,葬礼才算结束。  在葬礼结束后,对接触过死人或祖灵灵位的人都要举行清洁仪式,以除邪祟不祥,从而预防可能的灾祸。其仪式十分简单,一般结伴到小溪边洗手在三岔口,哈瓦用净水给所有举棂者沐浴和焚香驱魔避邪,方可进门。  凡参加举棂者当月不得进上屋或进经堂,不能触摸灶塘,更不能上屋顶煨桑,这些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他们对死者或祖灵的惧与恶的矛盾心理。  5、招魂驱鬼  当地人十分确信,人死了,灵魂并不死,而且灵魂有自己的场所,还常与人间社会发生密切的关系,于是就形成了复杂的招魂驱鬼仪式。  招魂驱鬼仪式由哈瓦主持,一般在出殡后的晚上进行。根据算卦的结果,有的也在出殡前。  招魂。由于认为人死后其灵魂会在四处游荡。所以,必须在房内的所有地方引魂、招魂,即在哈瓦的带领下,两个男青年(地缘组织成员)边吹口哨、边吆喝,瓢内盛焚烧的面粉,四处熏烟,以示引魂。手持斧头和一张羊皮或牛犊皮(不能与人接触),四处敲打。这样来回二至三次后才算告终。  关魂。招魂后,喇嘛念经,哈瓦实施各种法术,把魂关进固定的器物内(一般为犁铧)。随后,集中地缘组织的所有男性,念“六字真言”,以示静魂。  驱魂。静住灵魂之后,在哈瓦的带领下,地缘组织的所有男性参与驱鬼,其队伍顺序为:A、一人手捧“勒”(各种塑像)。B、一人手拿照明灯(松枝或电筒),以示开路。C、哈瓦边念法术,边抛撒黑白石子和青稞。D、一人手捧黑白石子和青稞,供哈瓦之用。E、以年龄大小排队而行。F、招魂的两位男青年各拿斧头和一张皮子,四处敲打,大声吆喝,直到远离大门之地。来回路上,年青人竞相校仿哈瓦念法术或模仿姿势或神态,以乐众人。返回路上,哈瓦在驱鬼队伍的最后。回屋后,哈瓦关门,并在门上用白灰写“交杵金刚”。其上写“嗔”,禁止鬼怪入门。  总之,对死者灵魂无论是取悦、讨好,还是警告、威胁,都是从生者的利益出发。各种安魂仪式的功利目的都是祈求死者的灵魂保佑生者幸福平安。  <STRONG>三、墓地、葬具</STRONG>  以家族为单位占有公共墓地的现象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相当普遍。这是氏族血缘结构长期保留的一种表现。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家族观念的牢固性和家族组织在该地区的社会地位。如在金川绰斯甲地区一房一墓、康定县鱼通和小金索罗沟岩洞葬按家庭划分的坟山,过去金川县根扎村有钱人家也有固定的墓地,这些就是家族墓地的具体表现。  嘉绒不少地方也保留有村寨墓地,如丹巴县革什咱乡西刷村有相对固定的岩洞葬处。马尔康县党坝地区有固定的村寨火葬场地。金川县集沐乡根扎村也有固定的火葬场地(火葬时死者头部放一根湿柴,以防出气传染疾病)。  但是,多数地区属零散墓地。这种埋葬形式是血缘共同体和村社性的地域结构解体之后,个体家庭完全独立的社会条件下的产物。  墓地方位和类型,是由哈瓦算卦而定。算卦后,哈瓦必须到选定的地方念经和举行讨墓仪式,其目的是向神讨墓地。哈瓦划定方位,挖好墓地后,必须消除挖墓地之人的手印脚印,然后,放一根刺笆并搭一顶帐篷,有一专人守护。无后或未成年死亡者,其墓地必须避开房屋。葬具有石棺、木制棺材、竹筐或竹编背篼、皮袋和陶罐(汶川县卧龙乡)等等。  有些地方木制棺材的用料与死者的社会和经济地位有着密切的关系。如理县五屯地区,过去守备千总死亡时棺材用红木或柏木做成,黑漆退光,前后有金寿字,名“寿木”;一般人用杉木棺材,有钱的上油或墨涂即可;家庭条件较差的,买不起棺材,用四块木板做成“火匣子”。  <STRONG>四、丧葬中的喇嘛和哈瓦</STRONG>  嘉绒地区有一句流行的俗语,“念经治病靠哈瓦,死后道场靠喇嘛”、“今生靠哈瓦来生靠喇嘛”。在丧葬中,喇嘛和哈瓦正好是靠各自的职权,各负其责,各行其是,共同主持完成丧葬中的所有法事仪轨。  在仪轨中,喇嘛其位为上,其后为哈瓦,这些有严格的规定。在丹巴县革咱扎乡俄落村的喇嘛和哈瓦其酬谢基本相同,即主持法事的哈瓦和大喇嘛相同,一般喇嘛和哈瓦相同。在丧葬中拍卖所得的归喇嘛,这也是一种酬谢形式。有的人认为这是一种积善行为,死者到另外一个世界可以不愁吃不愁穿。  小金县宅垄屯除送喇嘛钱、粮食等外,还送衣服、帽子、鞋袜、茶壶、水瓢、铁锅等,即死者生前用过的一整套用具。  <STRONG>五、丧葬与礼俗、布施</STRONG>  丧葬与喜事合称“红白喜事”,所以,各地都有不同的礼尚往来。这种礼是自愿的、互助性的。各地各村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礼的轻重完全反应关系的远近,是显示社会经济地位的重要标志,所以,当众公布礼的多少和种类。由此,也说明丧葬仪式是为活人而不是为死人这一本质特征。礼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礼有粮食、钱、猪膘、茶盐、清油、烟酒、布料、馍馍(一般由地缘组织成员准备,主要是送喇嘛之用。)香猪腿,有的地方还送挂面等。  布施,当地叫“戒拉”或“芒加”。“戒拉”是指丧葬仪式中由死者亲属发放的布施,其种类有:茶、盐、酒、水果、谷类、针线和小钱等,有些地方如金川县集沐乡死者的直系亲属还共同发放数量不等的钱。本义是死者生前的劳动果实让众人共享。  “芒加”其本义为“众人的茶”,是指丧葬仪式后或平时在寺庙里由死者家庭发放布施。目的是积累食物,以便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有吃有穿,有钱花。  <STRONG>六、祭祀</STRONG>  在嘉绒地区,普遍认为祭祀祖灵关系到世人的福祸、健康与平安等,是经常性的事,所以,十分重视。祭祀有相对固定的场所,如墓地、火塘。祭祀的时间(必须在饭前)除了大年三十晚、燃灯节(俗称叫圆根节)、红百喜事、法事仪轨、出门回家、宰猪等重大活动外,平时饭前也常祭祀。祭祀的方法十分简单。祭祀的东西有酥油灯、食物等等。死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必供。祭祀多为群众性,少为哈瓦所为。  <STRONG>七、祖灵与疾病</STRONG>  人们认为死者灵魂是喜怒无常的,弄不好就会加害于人,因此,除祭献、安抚死者灵魂外,还必须进行某些法事,防止他们回来作祟。尤其人刚死亡,其灵魂十分活跃。  当地人认为人类的健康是由营养、法事、药物共同决定,三者缺一不可,可见,人们基本上能辨证的看问题。人们所患疾病到底属于什么疾病的类型均有哈瓦算卦而定。凡是由于触犯祖灵引起的疾病,这类疾病与死者生前所患疾病相同,一般采用献祭、祈求的方式影响祖灵,消除病害。触犯祖灵(有内外之别即自家或别人家的祖灵,即“邓”),疾病最简单的消除办法是供少许死者生前喜爱的食物在火塘前(死者自家的火塘),或向死者墓地抛撒食物(口念“吃的喝的全给你了,你赶快走吧。”),或在三岔路口熏烟和抛食物即可。平时在家门口放刀具,身上佩戴刀子,串门时在门顶上用手拍几下,口念“六字真言”,这样可以避免祖灵的侵扰。这些是群众性的,非哈瓦所为。  触犯神灵或妖魔鬼怪引起的疾病,一般都必须由哈瓦举行一定的法事才能消除。  <STRONG>八、丧葬与忌讳</STRONG>  丧葬习俗中的社会生活成分几乎被信仰成分所掩盖。这些从有关禁忌中可见一斑。  节制行为,以示悼念。如在家中发生丧事,当年一般不办喜事,新年之际,不粉刷房屋;节庆之日,不穿艳装,不唱歌跳舞。   凡参加葬礼,而且没有忌口的人,当月不进寺朝拜或参加庙会,不上房顶,不进经堂、贮藏室(食物、衣物),个别地方还不能进主室,更不能上屋顶煨桑。  出殡途中,外人忌讳与举棂队伍正面相撞(事先哈瓦专门敲锣提醒过路人)。  马尔康卓可基下四寨和金川县集沐乡等地,如果家中有人死了,一般要等到埋葬后,死者家人(有些地方包括参加葬礼的人也不能随意串们)才能到别人家里,不然会给别人带去邪魔。  人死初期,鬼魂十分活跃。所以,家中凡有小孩和病人,特别忌讳死者家人串门。  凡小孩死亡,禁止呼其名(包括葬礼中)。成人死亡,葬礼后忌讳提名,一般叫“死者”,忌讳与挖墓地的人搭话,避免声音留在墓内,招致疾病。  <STRONG>九、丧葬习俗中的文化现象</STRONG>  1、葬礼中的“拍卖”习俗  嘉绒部分地区,在出殡时,有一种拍卖习俗,当地叫“斯噶措”,意为“叫买”,也叫“喇嘛从”,意为“喇嘛买卖或喇嘛生意”。一般在如下三种情况下进行:(1)、无后死亡者,(2)、青年死亡者(一般为16—30岁左右),(3)、哈瓦算卦者。拍卖所得全部归喇嘛。无人买的东西喇嘛定价,主人家付钱,东西又归主人家。拍卖的主要原因是死者一生置家业非常辛苦,又无人继承,所以一部分用来供养喇嘛,安抚死者亡灵,使家庭平安。有人认为,这种拍卖也是一种布施,布施越多,死者到另一个世界吃穿不愁。  2、丧葬与黑白文化现象  根据专家研究结果表明,不少属藏缅语族语言的民族,有黑白文化现象。我们在调查和研究嘉绒地区民间文化时,也发现黑白文化现象在丧葬习俗中尤为突出。  凡在仪轨中,无论是敬神的贡品或是送鬼的食物,均有严格黑白之分。何种仪轨用“黑”,何种仪轨用“白”,都有严格的规定,如在丧葬仪式中,只能用“黑的”。其他仪轨中“黑的”、“白的”都用。但是,到底用何种“黑的”或“白的”,因具体法事而定。  贡的和送的分为:(1)、黑白线。只用于丧葬中,是分离人与鬼的标志,俗称“白人黑鬼”,即白的归人,黑的归鬼。(2)、食物类。白的有麦子、黄豆、白玉米、青稞之一、盐、茶、酥油、糖、一种特制的馍馍(用开水煮过的)、牛奶等等。黑的有:荞麦、黄玉米、四季豆、青稞之二(青稞有两种)、海椒、花椒、大蒜、骨头等等。(3)、树木类。白树有:桦木、柏木、白石榴树、梨树、竹子、杏子、核桃树、白树、松树(可替代柏树煨桑)等等;黑树有:黑杉木、杨柳、花椒、杨果树、青钢树、白杨等等。(4)、植物类;白的有:麻、麦子秆、圆根叶等等。黑的有:青稞秆、荞麦秆等等。  3、未死葬礼习俗  未死葬礼,当地叫“玛西格瓦”,也叫“日革巾”,意为“大的葬礼”或“隆重的葬礼”。这种“葬礼”一般需要三天三夜,仪式有喇嘛和哈瓦共同主持完成。首先,主人家摆好所有的食物、饮料、衣物(各种式样模型)还有两个烧馍馍(一般敬祖灵或送鬼怪的都是单数,忌讳送双。未死葬礼是给活人的,所以,是双数。)、塑男女像(高与常人基本相同,中间用麦秆编织而成,外面附有麦面,面部染有黑色,并且着装与常人同,头戴尖帽,背一背篼,内装有木制大小量具、刀、锤子、木制锹棍等等),这些均为象征性。哈瓦边念经边把以上东西逐一递给喇嘛。随后,喇嘛边念经边供俸这些东西。其义有二:(1)敬祖灵;(2)在世的人,死后吃穿不愁。并且,必须燃灯一万盏。  仪式结束当天,有四人背塑像到村外,随后哈瓦背弓箭手持金刚口念咒语,其他人手持刀具、枪炮,沿路舞刀鸣枪放炮吼叫,到目的地后,把塑像放在事先备好的地方(用玉米秆编制成的,当地叫‘达康’),哈瓦用黑布蒙面(只暴露眼睛),边念经边向塑像射箭(必须射到心脏部位),随后,朝这个方向舞刀鸣枪。开始焚烧塑像,哈瓦念咒(目的是消除一切痛苦疾病等等)。焚烧结束后焚烧物用土盖住。  实际上,“西却”等法事也属“未死葬礼”。这种特殊的丧葬仪式无论其种类或规模都是由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些也正好说明活人不惜绞尽脑汁创造出的一系列离奇古怪的丧葬仪式,完全是为了活人的平安健康。  当地有一句俗语:“在世无疾病,阴间无痛苦,来世好投胎。”正好说明这一仪轨的目的所在。  4、“打葬”习俗  理县五屯有“打葬”的习俗。即死者娘家带上几十或十几人亲自来赶“道场”,死者全家出门,跪地迎接。女的相互哭诉,娘家人根据两家的关系训话。关系好,就象征性地教育死者后代,好好过日子,兴家业。但是即使象征性的,也必须显示娘家的力量和威风,否则,就会遭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被人讥笑为软弱无能;若平时关系不好,娘家人大骂并打门窗墙壁,甚至弄得破烂不堪,总之,对主人家相当苛刻,全家人整天弄得提心吊胆。“打葬”始终叫死者家庭惶恐不可终日。但是女方亲属这一系列挑衅的行为,死者家庭不得有任何顶撞,只能忍气吞声、赔礼道歉,否则,就会遭致社会舆论的谴责。  5、丧葬中的屯兵执事  在历史上,理县五屯地区屯官家里办丧事可以派遣屯兵服务。所谓派兵执事,就是屯兵协助司厨、司酒、司茶、司饭、指席、放炮招待客人。一般屯兵死亡,无权派遣屯兵服务。  此外,嘉绒不少地区与汉族地区相连,所以受汉文化的影响,个别地区也有戴孝、立碑、烧纸的习俗。  <STRONG>十、丧葬习俗反映的社会形态</STRONG>  人我们对嘉绒地区丧葬决俗的调查和分析中,发现丧葬仪轨反映了一些社会历史时期的状况,这些对我们认识诸种社会形态中的某些重要情景有一定的启示。  1、嘉绒地区的丧葬习俗所反映的母权和舅权  阿坝州理县五屯地区在办丧事时,事先死者后代专程到母舅家,请示打多少孝服孝帕?请多少客?请多少喇嘛?花多少钱?这些均由娘家决定。此外,“打葬”这一特殊习俗,无论是打捞场面或是死者家庭所有成员跪地迎接娘家成员,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母权和舅权。丹巴县革什扎地区称舅舅为“牵鼻子的人”。所以,无论大小事情都必须征求他的意见,丧葬大事也不例外。  2、丧葬习俗反映的阶级差别和贫富差别  嘉绒不少地区,无论在丧葬的时间长短、规模的大小(包括喇嘛人数、参加人数、花钱——主要是布施等的多少),甚至棺材的用料等方面都有深深的阶级烙印。如理县五屯地区富人死亡,请全寺的喇嘛,花数千元,开九碗席四天(共记两百余桌),孝衣几十件,孝帕一两百张。请全寺喇嘛必须做两次布施。前后需要十余天。而穷人死亡连棺材都买不起,用四块木板做成“匣子”,请几个亲戚安葬即可。可见,其贫富差别是显而易见的。[参考文献]1、英G·R巴伯:《人生历程——人类学初步》[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8年。2、夏之乾:《中国的少数民族丧葬》[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3、王辅仁:《西藏佛教史略》[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82年。4、桑梓侯:《理县五屯藏族丧葬仪式简介》[R],四川阿坝:《地方志文集》[C]。5、杨岭多吉主编:《四川藏学研究》[C](4),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7年。(不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