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579|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福建陈埭回族概况和祠堂祭祖习俗[图]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appy68698 发表于 2009-9-20 16:11:5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图片搜集与网络陈埭是福建省晋江市的一个乡镇,地处泉州湾南畔、晋东平原。其中的丁姓回族居住的整个区域面积为12平方公里,有5400余户,20000余人口,回族占当地人口30%。由此繁衍分布国内各地的丁氏回族后人还有15000余人,居台湾、香港、澳门及东南亚的有3万人左右。改革开放的20年里,陈埭的经济迅速崛起,1999年的工农业总产值就达到29亿元。近些年来,陈埭回族与中东国家的贸易量在逐年上升,陈埭生产的旅游鞋,在中东地区销路一直很好。2002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58.89亿元,上交国家税收3.06亿元,出口交货总值27.5亿元,年纳税额超500万元以上企业就有4家。陈埭丁姓回族约有750年历史,元朝起定居泉州,为当地巨豪显宦。元末泉州激起反元风潮,“色目人”也在逐杀之列,赡思丁的子孙遂於1366年携家到陈埭“隐伏耕读”。因明朝政治迫ha i颇残酷,他们为避免“清算”,於是虚托商贾,以赡思丁的末字为姓。陈埭丁姓回族民族意识特别强烈,但在漫长的历史动LUan岁月中,为了逃避封建统治者的迫ha i,曾隐瞒过民族身份。丁氏宗祠的中堂门口有一楹联“帝有恩言不愧聚书之裔。”相传明天启朝,魏忠贤奸党欲招当时刑部左侍郎丁启濬入伙,丁推却,魏怒欲除之,奏请天启帝赐丁启濬一碗豚肉(猪肉)羹吃。丁手捧肉羹泪垂。魏乘机奏曰“欺君该杀”。帝责丁启濬为何不吃?丁奏曰:“祖不食豚,食则背祖,不食欺君,两难。”帝见其坦然,褒曰“不愧聚书之裔。”故郡望“聚书”。陈埭丁氏祠堂是第六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约建于明永乐年间。如俯瞰的话,会发现整个建筑布局是一个“回”字。一个家族的祠堂,能够被列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全国范围里尚属首例。宗祠的大门上方写有“丁氏宗祠”,中堂立匾有“百代瞻依”,后厅立匾有“绥我思成”。三匾各取一字即是“瞻思丁”,便于后人能知其源,不致数典忘祖。宗祠为原祖宅改建,门的两旁是后来添加的记载其历史的文字。陈埭丁氏历史上人才辈出,最高官职达刑部侍郎、户部主事等。明清时期陈埭丁氏进士14名:丁仪、丁自申、丁衍忠、丁日近、丁启濬、丁仕龙、丁钟、丁楠、丁孕甲、丁天禧、丁、丁松、丁莲、丁寿泉。有举人25名,其中有明中叶诗人:丁仪,字文范号汾溪,弘治进士,官四川按察司佥事,善诗,卓然名家;有三世进士:丁自申,明嘉靖己酉科举人,庚戌科联捷进士,任梧州府知府,著《三陵稿》;丁日近,自申子,明万历己卯科举人,己丑科进士,官南京户部江西清吏司主政,著《午亭诗文集》;丁启濬,自申孙,明万历戊子科举人,壬辰科进士,历任刑部左侍郎,署尚书加太子少保,四朝名卿,著《平圃诗集》《平圃文集》。有父子进士:丁天禧,明崇祯己卯科武举人,庚辰科武进士,历任汀漳总兵;丁莲,天禧之子,清康熙癸巳科举人,春秋联捷进士,任兴化府教授,著《易经萃解》。有四闱十登科:明万历十六年戊子科举人:丁衍仁,丁启濬,明天启元年辛酉科举人:丁之典、丁震武;明崇祯六年癸酉科举人:丁仕龙、丁钟、丁绍美;明崇祯十三年庚辰科进士:丁孕甲、丁天禧、丁楠。有六试七联捷:丁自申明嘉靖廿八年己酉科举人、廿九年庚戌科联捷进士;丁衍忠明万历十年壬子科武举人、十一年癸未科联捷武进士。丁仕龙、丁钟,明崇祯六年癸酉科武举人,七年甲戌科联捷武进士;丁天禧,明崇祯十二年己卯科武举人,十三年庚辰科联捷武进士;丁莲,清康熙五十二年癸巳科举人,秋闱科联捷进士;丁楠,明崇祯十二年己卯科武举人,同年推进士。有六子簪缨:丁启濬有子六:长子:奉直大夫工部虞衡司员外郎;次子:敕授承德郎都院照磨;三子樾:官荫生,都察院照磨;四子:敕授儒林郎广东惠州推官;五子:诰赠朝议大夫,兵部武选司郎中;六子:敕授文林郎,兴化府儒学教授。有爱国将领:丁楠、字世宏,号乔初,明崇祯己卯科武举人,擢进士授广东潮州府西营守备,晋阶怀远将军,明清易代时,聚族人勤王抗清,兵败殉节,赐匾“忠烈”;丁良:字汉侯,少习武从师,清康熙授江西南瑞总兵官,南昌都督佥事,协平“三藩”之乱,为国效力;丁仕龙:又名丁龙,联捷武进士,为民族英雄郑成功主要部将,随征收复台湾。有清初著名诗人:丁炜,字谵汝,号雁水,官湖广按察使,功诗,为清初十大诗人之一,著《问山诗集》、《问山文集》、《紫云词》。近代有军事科学家丁拱辰,字淑原,号星南,勤学钻研科技,曾涉足东南亚诸岛及波斯等地,鸦片战争时,他以科学报国,振兴中华为己任,著《演砲图说》,为魏源、林则徐所推重,道光帝圣谕:“矢志同仇,留心时务,可嘉之至。”赐六品花翎。后又到广西桂林,铸造大小多种类型大砲106门,并监制滑车绞架,能上下左右运转,发射角度方法准确。再赐五品花翎顶带。著有《演砲图说后编》、《西洋军火图编》、《西洋火轮车火轮船图说》、《荔镜西厢》、《简明指南尺牍》等。深为清廷倚重,是中国近代军事科学技术的先驱者。旅菲丁氏族人曾募资捐赠飞机支援祖国抗日,1941年民国政府授予“输财卫国”匾一方。1991年2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综合考察队来陈埭考察,参观了陈埭丁氏宗祠及陈埭回族史馆,并在祠堂右侧种植一株友谊长青树,并立碑留念。这棵榕树现已是枝繁叶茂。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epsom45412 发表于 2009-9-20 17:30:00 | 只看该作者
唐、宋、明期间,福建浙江一带是波斯摩尼教(明教)的兴盛之地。从[/img]江苏还有个波斯村,人口不多,风俗习惯有西域风情,但没有伊斯兰教色彩。可能是在建国初确认民族身份时没有发现而被忽略,这部分人同样应该归入回族籍。此外,泉州地区居民中的金、丁、夏、马、郭、葛、蒲、卜、哈、铁等姓,都是唐宋元时期来到这里的回回人后裔。波斯、阿拉伯商人早在唐代就已在泉州经商,宋元时期达到鼎盛状态。负责管理海上贸易的市舶司的最高长官,一直由一位叫蒲寿庚的波斯回回担任。宋元时期,泉州回回形成了蒲姓,丁姓和郭姓等几个庞大的家族。据泉州海上交通史博物馆馆长王连茂介绍,波斯、阿拉伯商人在当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据当时的情况推测,现在大多数泉州人,都有中西亚民族的血统。如今,生活在泉州一带的中西亚人后裔,约有5-6万人之多,其中,以晋江市陈埭镇丁氏家族和惠安县东园镇白奇村郭氏家族为两个最集中的居住区域。据《八闽通志》、《泉州府志》记载:元代泉州设立“福建宣慰司都元帅府”,元帅为纳速拉丁,各级长官计有:纳速拉丁、哈散、忽举、马速忽、艾卜伯克、乌马儿、倒拉沙、木八拉沙、怯烈、马哈谋、马哈麻、马哈只等人。其中的乌马儿自至元十四年(1277)至延祐间(1320)年,历任泉州府同治、左丞、泉州市舶司同提举、提举、泉州府达鲁花赤、平海行中书省平章政事等职务。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参谋长 发表于 2009-9-20 18:48:10 | 只看该作者
注意族内通婚。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兰花花剪纸 发表于 2009-9-20 20:06:20 | 只看该作者
图片转自 陈埭回族事务委员会网站

24

主题

9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5#
blennyegbert 发表于 2009-9-20 21:24:30 | 只看该作者
不忘祖训![em01]

21

主题

9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6#
driverfazes 发表于 2009-9-20 22:42:40 | 只看该作者
[em06][em06][em06]

26

主题

9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7#
tehrandrink 发表于 2009-9-21 00:00:50 | 只看该作者
[em48]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8#
深入 发表于 2009-9-21 01:19:00 | 只看该作者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9#
meu4729215 发表于 2009-9-21 02:37:10 | 只看该作者
作者:cinason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信仰与神话》一书中,有一篇附录,题为《论西域文化对道教的影响》(参见网上版本:论西域文化对魏晋南北朝道教的影响),其中提出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推测:神话传说中麻姑的原型很可能来自祆教祭司。这一猜测要比饶宗颐同样引人入胜的“慕容氏先祖莫护跋出自祆教祭司”的推论来得更坚实,因为它不仅仅从读音上建立起了同后来译为“穆护”或“麻葛”的祆教祭司(Mugu)之间的联系,而且更进一步在《神仙传》记载中麻姑的衣著服侍方面与西域波斯的关系上进行了比较论证。呓,沧海桑田的麻姑仙子原来是西域来的呀,而且也是源出于祆教祭司,这又一次印证了后代的道教同历史上的祆教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看来只要细加考察,应该还能从现代的道教中发掘出更多的关于古代祆教的遗迹。关于麻姑身世的另一种说法是:麻姑是十六国时期后赵石勒手下大将麻秋之女(麻秋也是民间传说中吓唬小儿用语之一的“麻胡子来了”的原形之一),而麻秋据说是太原胡人,从羯胡的古祆教背景来看,这一说法与“麻姑祆教论”其实并无矛盾。注意麻姑传说出现的时代和地域,不知是否可算古祆教入华早于魏晋的又一佐证。 我不禁想到了另一个影响更大的女神:妈祖。这个在滨海地域香火旺盛的天后娘娘会不会也是外来的呢?从读音上看,妈祖的名称非常近似于“慕阇”(Moze,古波斯语,意为“导师”,参见《摩尼教流行中国考》,沙畹、伯希和撰,冯承钧译,《西域南海史地考证译丛八编》)——摩尼教中的高级教长,单单这一点已经足以同饶氏的“慕容祆教论”媲美了,但证据还不止于此。请看下面这句话,它是目前关于妈祖来源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观点:妈祖的原型,是唐末五代宋初之际福建莆田地区的一个女巫。对这句话稍作分析,我便发现了其中同摩尼教有关的更多的线索。首先,“女巫”的身份使我想到了“女摩尼”,嗯,不错,摩尼教中是有很多女摩尼的:大唐贞元年间康昆仑和段善本之间因天旱祈雨而斗乐的“琵琶大赛”,据杨宪益考证,可以看作是摩尼教同佛教的一次“斗法”,而号称当时天下“第一手”的康昆仑的琵琶老师正是一个女摩尼;唐武宗“会昌法难”中禁断摩尼教时,也提到了不少女摩尼:“敕天下末尼令并罢废。京城女末尼七十人皆死”(《佛祖统纪》)。其次,作为滨海地域的福建,在当时正是摩尼教流行的地区(当年朱熹在福建就曾同摩尼教有过密切接触(参见《朱熹与摩尼教新探》,林振礼,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1),而泉州和莆田等地近年来都发现了至今仍保存较好的摩尼寺的遗址,只是近千年来一直隐藏在佛寺的外衣之下(另一处保存较好的摩尼教-明教遗迹位于重庆市区长江边上的大佛寺,也是近年才被揭露出来,不过那已是元末的作品,在年代上晚了一半)。另外,摩尼师有善于祈雨的传统,而在民间传说中妈祖也有祈雨的神通。看来不能排除这种可能,即妈祖的来源与摩尼教有关,或许其间的联系并不那么直接,但上面的分析已经令我无法忽视这种因素的介入。 我怀着矛盾的心情很兴奋地在网上搜索,期望而又不期望找到支持我这猜想的证据。没想到居然真的已经有人提出过了!不过不是大陆内地的,而是一个叫做蔡相辉的台湾学者(“蔡相煇在媽祖信仰起源新考一文,不但以媽祖為巫,甚至是女摩尼,以為「媽祖所代表者,為宋代政府嚴加禁止之契菜事魔之摩尼教殘餘勢力。」”,参见民俗信仰討論區),因为看不到他的文章,只有大概的介绍,感觉有些失望,不过总算是一个同道中人啊!从网上的只言片语看来,蔡氏的论点遭到了很大的非议,然而也不乏忠实的拥趸。不错不错,我的“妈祖-摩尼”猜想毕竟得到了有限度的验证,我可以满足了, 我又一次深切地领悟到:滨海地域的事物真的是好神奇啊! 现在,我开始对福建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了,这个我祖先曾经驻足过的地方,正是在唐宋之际突然觉醒过来的,仔细研究研究这一过程,一定会很有意思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