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牛街小吃“搬”到了沈阳<o:p></o:p><o:p> </o:p>只有10来张桌、两个包间的饭店,起名叫“牛街风味小吃”,这可让有的顾客质疑、这饭店名有点叫大了。当与饭店的经营者李少良老人攀谈之后,发现这家店是继承了北京传统清真饮食工艺发展起来的,而且还有创新,并以其方法独特、口味纯正的卤制菜肴吸引了消费者。<o:p></o:p>
老人讲述家史<o:p></o:p>现年63岁的李少良大伯,个子不高,身体微胖,从其面容上可以看出是位经历过波折的人。刚于本报记者见面,他就用穆斯林特有的方式道“赛俩目”(祝福平安的意思)。<o:p></o:p>据李少良大伯介绍,他祖籍河北安国县,爷爷是位悬壶济世的中医,二爷和父亲都曾在马本斋领导的回民支队里打过日本鬼子。可他卤制菜肴的手艺却是从表哥刘小生那里学来的。刘小生是河北正定县人,用姥爷马忠林祖传的方法做卤卤鸡在当地小有名气,并曾在北京牛街等地经营过好多年,学习了很多北京的手艺绝活。1997年李少良回河北探亲,见到了阔别多年的表哥刘小生,因为血缘亲情,又因为李少良熟悉中药,所以当时81岁的表哥决定将做卤卤鸡的配料、制作方法传授给李少良,让李少良将这门祖传了150多年的手艺发扬光大。<o:p></o:p>
风味独特的卤鸡架、卤羊腿<o:p></o:p>祖传的卤卤鸡在制作时,不仅需要两个特殊的大炉子,还要用煤、木材等燃料,而在城市里这些都受到限制。李大伯苦思冥想决定“改革”。需要改革的第一个是原料,能不能不用整只鸡而改用鸡架作原料,第二是方法,用一个炉子,使用天然气能否达到原有的要求。李大伯经过多次的火候、程序上的试验、比较,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使原来耗时费力的加工方法变得简单、省力。<o:p></o:p>改变了原料和加工方法,但配料却丝毫没有添减,依旧沿用近二十味中药、碾碎装布袋与原料同煮的传统方法,这可是“独门秘笈”。选择配料所用的药材,李大伯自有一套方法,因少年时耳熏目染受爷爷影响,所以他对药材的成色、生长期有一定的判断能力,采购药材这些配料从来都是他亲自出马,有时竟要走几家药店才能配齐。选用的鸡架、鸡脖,都是铁岭的八家清真肉禽厂在沈阳的指定经销点里采买的,羊腿、羊蹄也是在清真摊床上精挑细选的。李大伯做的饺子、烧麦也有特点,和馅上,不同的季节用不同的方法,也适当添加些祖传的“调味水”,用李大伯的话讲,这饺子馅、烧麦馅是他和他的女婿联合研究开发的,品尝起来有种北京纯正古朴的味道。为迎合现代人健康的需求,他和他的女婿减少了牛油和豆油的添加量,使原本咬一口冒油的回民饺子、烧麦大有改观。记者也看到,仲夏的午间,慕名来吃这特色饺子、烧麦的顾客也是络绎不绝。<o:p></o:p>
诚信经营显本色<o:p></o:p>在李大伯的再三邀请下,记者品尝了卤鸡架和卤羊腿。刚端上来的鸡架和羊腿,色泽鲜亮,有淡淡的香气,夹一小块放入口中,不淡不咸,香味绵长,尤其是羊腿,不但没有膻味,而且很嫩。李大伯指着他亲手卤制的菜肴说,“我这里没有色素,没有添加剂,更没有大烟壳,吃的时候也不用蘸椒盐,不油腻,营养丰富,鲜嫩爽口,尤其适合老人和孩子食用。”他还告诉记者,他正在教他的子女辨别中药的方法,以便将来继承他的事业。<o:p></o:p>这个小店,由李大伯坐镇,女儿、女婿及亲属共同经营已经2年多了,店面不大却处处充满了祥和的气氛。顾客来了,端茶倒水,遇到特别讲究的顾客,李大伯告诉他的孩子们,只要不违背清真饮食习俗就尽量去满足,让客人满意。采访间,记者看到了几位穿着工作服的顾客,从他们的衣着上可以看出是油漆工,李大伯没有嫌弃他们身上呛人的油漆味,也不怕他们的衣服弄脏了雪白的墙、崭新的桌椅,一视同仁地“请坐、倒茶!”那嗓门,跟迎接老朋友一样。<o:p></o:p>采访结束前,李大伯激动地与记者唠起了家常:在台湾省台中市也有经营祖传卤卤鸡的,那是我的另一位表哥刘介中和他的孩子们。他们什么时候能回来,我想他们啊!<o:p></o:p>此时,言语无法表达李大伯的思念之情,只有那绵长的香味代表着割舍不断的亲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