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690|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滇中纳古回族镇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andylau303 发表于 2009-9-20 18:49:1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  肖  芒    晨光将纳古镇后面的狮子山照亮,朝霞将纳古镇前面的杞麓湖染上了一池金晖。从清真寺宣礼塔的高音喇叭中传出的叫拜声与从厂房里传出的机器轰鸣声一道唤醒了一座现代文明与传统习惯有机结合的小镇。汽车开始在镇上奔跑,头戴白色礼帽的成年男性急步向清真寺聚集,头戴盖头的妇女一部分拿着书来到清真寺的经学院学习《古兰经》,一部分提着菜篮子来到农贸市场,而学生们却穿着整齐的校服背着沉重的书包像小鸟似地飞进了纳古学校。纳古回族一天的生活就在这样浓浓的宗教与工业化气息笼罩的氛围中开始了。    这是一个走过了700多年历史在新时代中欣欣向荣的小镇,漂亮的高楼别墅与纯朴的土墙灰瓦小院组合成一幅美丽的画卷。<IMG src=[/img]古尔邦节盛况    700多年的古镇    纳古回族的先民来自遥远的中亚布哈拉(现伊朗境内),有碑刻记录,入居通海的时间在元末明初。定居在今纳古镇的纳姓回族是云南平章政事赛典赤?赡思丁长子纳速拉丁长子伯颜之子纳数鲁的嫡传后人。据1799年立于纳家营清真寺的《公项碑》记载,纳数鲁有4个儿子,名字分别叫做纳荣、纳华、纳富、纳贵。其中,长子纳荣、次子纳华和三子纳富都随他定居到了纳家营,分别构成了纳家营的纳姓大长房、二长房和三长房三大宗族支系。后来,子孙繁衍,形成村落,后人便为了记住先祖,便取纳速拉丁的首音“纳”字为姓,由于全村人都姓纳,所以,将村庄也命名为纳家营。    古城也建于元代,据古城二社土主庙的碑刻记载,最早定居于古城的是姓鲁的汉族,于洪武三十一年从四川巴县迁来。之后,又有李姓的回族兄弟二人自陕西迁来。万历四十二年,两个马姓的回族又从南京应天府迁来。三姓子孙繁衍,形成了今天古城回汉杂居的三大姓氏家族。    三家村形成较晚,约在民国三十四年,因邻县江川缪、张、王三家迁来定居而为名。    手工技艺与美国大兵    纳古的手工业传统与首批进驻纳古的回民有关,他们大多数是当时军队中生产兵器的工匠,他们以制造和修理枪炮、刀具为主业,屯田务农后,仍然为军队、马帮、有钱人、山民们提供矛、戟、火药枪及猎枪,同时还用手工生产配套的子弹。据说,一家人一年只要卖出一两支枪就完全够一年的生活费。当时,先“发达”起来的许多人家都是造制造枪弹起家的。    1941年,美国空军“飞虎队”来昆支援抗日,听说纳家营制造的枪有名,两个爱枪的美国兵就到昆明明德回族中学请了英语教师纳兰珍,带他们到纳家营买枪。他们到了生产“灰三枪”的纳文庆家,见到他用手工生产的“拉七枪”,惊叹不已,绝对不相信无电、无精工机器能够在家庭作坊中生产中这样精美的枪。美国兵为了进一步确证纳文庆造枪的手艺,把自己背着的美国自动步枪拿给纳文庆,让他仿造两支。纳文庆用自己的土办法量了美国枪的各个部件,告诉美国兵几天后来取。当美国兵把真枪拿来与仿制枪比较时,根本无法分清真假,他们毫不犹豫出高价买走了仿制品,并说要作为工艺品永久保存下去。    20世纪40年代,纳古几乎家家都会做子弹,子弹质量不一。李永林家生产的“二林”牌子弹以百发百响而闻名云南,销量极好。可仿冒产品不断出现,李永林闭门研究了几天,找到了防伪高招。当时的纳古没有电,他就用一辆自行车请人不停登着,让车轮飞转来镀络,这一招没有人能模仿,其加工的秘密至今仍无人知晓,连李家子孙也不知其道。    纳古回族制刀工艺传统悠久,最早只是用来宰杀牲畜和切割。1948年,一位纳古赶马人见到一把“瑞士军刀”,他们便开始自行设计生产一种集大、小刀叶、凿子、钻头、剪刀和罐头开刀为一体的“六用刀”,深受军队和远行者喜爱。同时,还开发出数十种既可收藏,又可日用的小刀和匕首。从那时起,小刀生产就在纳古一直延续下来。到了上个世纪70年代初,纳古又研制出跳刀,从而风靡全国,尤其在新疆和西北地区成了畅销货,许多年轻人以拥有一把跳刀而称“牛”。纳古90%以上的家庭都在生产跳刀,老到80多岁,小到七八岁的儿童都参与跳刀生产。这一时期,纳古的经济出现了第一次快速发展,跳刀生产使许多家庭有了最基本的原始积累。但是这种刀口锋利的跳刀,被不法分子作为作案工具,所以,被公安机关禁止再生产。    马帮与运输大军    马帮运输是纳古回族经济的一大特色。新中国成立前,纳古生活较富裕的家庭大部分是靠马帮队发展起来的。马帮头(被称为“马锅头”),养有从十几匹到数百匹不等的马,用于长途贩运,雇用许多赶马人拉货。纳古的马帮主要运货到泰国和缅甸,又从那里运一些洋靛、山货及西药等回来。    每一个马帮队由马锅头来指挥和分工,人员都是男性青壮年。马帮队如同一只小型部队,一般分有前哨、尖兵、后卫、休息哨、饲马员、砍柴人、烧饭人等岗位。    马帮需要随时进行五防:防土匪、防部队封马、防地头蛇、防病、防水涨水落。所备的东西有马匹配具,包括马鞍、马笼套、马掌、马钉等,同时还要配好各种枪弹,每人准备至少一双方便行走的布底鞋或力士鞋,同时,还要准备一些防疟疾的药品,大多数是英国给缅甸兵吃的纸筒药和德国贝尔制药产生产的普略母兴、阿迪平等。    当时在滇缅路上纳古的马锅头以信誉获得了好评,实力雄厚的数马任朝,名声最响的数纳同善。一次,纳同善发现自己马帮中的骡群染上传染病,亲友劝他快出手卖掉,可以减少损失。但他断然拒绝说,我不会坑人,一匹骡子死在自己手里不会影响生活,要是在小户人家,死一匹骡子可就坑了一家人,甚至导致家破人亡。为避免后患,他含泪把全部骡子枪杀并深埋。这件事成为了马帮队中的佳话。    由于纳古先辈就有着运输传统,改革开放初期,纳古人又开始合作运输,几家人合作买车跑长途,不久就由几个能人组织成立了纳古实业公司,以运输为主业,从几十辆车发展到上千辆车。在沿海城市、西部山区都能看到纳古的大型车队。纳古车队每年要缴纳各种税收和养路费数千万元。 <IMG src=[/img]当地传统回族民居    清真寺与宗教生活    有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就一定有清真寺。无论是在沙漠还是在深山,无一例外。清真寺是回族的心脏,是他们聚会、完成宗教礼仪、学术研究、教育和举办民俗活动的中心,它凝结了宗教、历史、教育、经济、文化、建筑、法律等诸多文化因子的精髓。清真寺既有宗教的功能,又有文化教育和道德宣讲的作用。    伊斯兰教规定,每一个穆斯林每天必须做5次礼拜,男性做这5次的宗教仪式都在清真寺中举行,每周一次的聚礼、每年开斋节、古尔帮节和圣节、所有的葬礼都在清真寺举行。    作为云南小“麦加”的纳古,有着3座历史久远的中国传统寺院建筑风格的清真寺和一座新建成的阿拉伯式的宏大清真寺,这种落成不久的清真寺,由回族集资兴建,总投入3000多万元,历经4年建成。清真寺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礼拜大殿共四层,每层均可同时容纳3000多人礼拜。大殿四周有四座宣礼塔和一穹顶,塔高72.4米。是目前国内已建成的清真寺中投资最大、最壮观的一座。    纳古原来的三座清真寺分别是纳家营老寺、古城老寺和古城新教古寺。纳家营老寺始建于明初洪武年间(1370年),为中国传统土木结构,建筑面积6000平方米,院内花繁草茂,古柏参天,周围殿堂楼阁雕梁画栋、古朴典雅,令人赏心悦目、肃然起敬并流连忘返。殿前南北厢房为学生宿舍,楼下是接待室和广播室。厢房后面是洗浴间,随时有热水供人洗大小净。    大殿月台的南墙上悬挂着两件珍品:一件是麦加天房的绒罩上剪下的布块,它是1985年著名学者纳忠先生出访沙特阿伯拉联合酋长国时,沙特国王送给他的,他回故里时转送给家乡。别一件是埃及精印的《古兰经》缩写图。6000多段《古兰经》,排印在不到半个平方米的画面上,字迹清晰,是难得的珍品。这是埃及国家宗教局送给在埃及工作几十年的伊斯兰问题专家程德淦先生(汉族),他于1986年到纳家营访问时送给纳家营清真寺的。    纳家营老寺因为建盖新清真寺,整体向东迁移了250米,原貌依旧,改为女寺,可同时容纳近千女教胞礼拜。新老两寺相呼相应,融为一体,各尽其能,各显风采。    古城清真老寺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后失火被毁。光绪十一年再建,占地1250平方米,分前后两院。大殿面积300平方米,无中柱,建筑独特。格子门雕刻精细。由于人口增加,礼拜地狭窄,1988年从村中心移到村北建盖了9大间仿古大殿,面积900平方米。大殿对面新建了一栋钢混结构的教学楼,20米高。两边尖塔高为30米,典型阿拉伯式。    古城新教清真寺属于哲赫忍耶派,该寺始建于咸丰六年(1856年)后被焚,清光绪元年(1875年)在原址上重建。大殿共三间五进深,中央没有一根柱子,用8根木条飞跨直上,当地人称为“八宝串”,这是古建筑中最难的建筑工艺。日本人多次到该寺取样,回日本仿制,但都未成功。据说在建筑时是由一“上班按时,吃饭消失”的“神人”相助完成。全寺占地3300平方米,建筑面积2700平方米,寺院虽小,玲珑有致,花木常青,馨香宜人。    特色鲜明的经堂教育    经堂教育是回族的传统教育,它是在面临民族和宗教危机时刻创立和发展起来的,没有经堂教育的创立和发展,很难想象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国,在儒道佛为主要文化的环境中,回族能够保持和生存下来。    纳家营的经堂教育有着上百年的历史,声誉卓著的中阿文化交流使者、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纳忠先生,翻译家、《一千零一夜》的翻译者纳训先生都是在这里接受启蒙教育的。    纳家营的经堂教育分为高级班、中学、小学三个阶段。高级班学习伊斯兰经典,中学为中年人业余学习教规教仪,小学是启蒙阶段。同时又分专业教育和普及教育。普及班利用清晨和黄昏开班,男女分开,老少分开,一般中老年女性的普及班在清晨,少儿班在昏礼后。村中每个人都会自觉接受经堂教育,在读学生晚上也都会挤出时间来上一节阿拉伯语或宗教常识课。纳家营清真寺编辑了一套教材,中阿文对照,并加了注解,通俗易学。教材中强调爱国爱教、遵纪守法、言行端正、清白廉洁、守信用、重道德、讲文明、讲礼貌。经堂教育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伊斯兰教知识又要具有一定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和一技之长,以适应新形势下为社会服务的需要。    进入经堂教育课堂的学生,男生一律戴白帽,女生戴头巾,仿佛在阿拉伯国家的学堂学习。老师大多数是义务讲学,即使有一点补贴也是象征性的。    经堂教育不收费,成为了国民教育的辅助教育手段,它的专业班收纳初中毕业生,为社会减轻了负担。同时经堂教育还为当地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打击丑恶现象,移风易俗做出了贡献。    民居的风格与变迁    纳古人非常注重住宿条件,在经济非常落后的年代,他们宁肯吃个半饱,也要住得舒服。现在在纳古还保留着上百年的土坯瓦房院落,这些看似“很土”的房子,却承受住了1970年1月5日的7.7级大地震,说明其建筑技术的可靠性。    纳古传统民居为地墙瓦顶的木架房,老百姓称为“三间四耳倒八尺”,在建筑学上叫做“一棵印”。这种民居的特点是左右的两架楼梯把正房三间和两耳四间、倒八尺连为一个整体,有较强的稳定性,中间一四方天井,天井中有一口水井,非常适用,也便也取水和排水。过去,养马人家往往还在大门外的石柱上凿有拴马扣。这些房子的精细处还体现在石雕和木刻工艺上。大户人家的大门旁都雕刻有奇花异草的石墩和石柱,大门上还有整木雕刻的花草,这些有着建筑学和历史学价值的老宅,几乎都集中纳家营的清真寺附近。但现在大多数人家都搬到新楼房里,已经不住在这些院落,这些老宅大部分作为出租房,少部分作为手工作坊。<IMG src=[/img]宰牲节的仪式    现在的纳古人特别偏爱别墅式的洋楼,他们觉得洋楼既是身份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使用起来又特别方便。目前,纳古的各型洋楼已有300多幢,耗资都在30万元以上,多则上百万元。有的追求美观和豪华,有的追求欧式的典雅与高贵,有的追求方便和实用,有的人家还特别请清华大学建筑式或云南省设计院为他们设计楼院,但在新房的外观上多少都有着伊斯兰的风格,如穹窿顶、半圆桃形窗。进入纳古,一幢幢花园别墅便映出眼帘,有的人家建成多层中空大厅,挂着金碧辉煌的镀金灯饰,似中东贵族家庭的格调,这些豪气实足,又美观适用,并体现着回族宗教信仰的建筑装饰,尽显出纳古人的现代观和追求美好富足生活的愿望。    虽然纳古人的住房在文化和经济的变迁中发展着质的变化,但是老房和新房都保留着许多共同之处,如堂屋正面墙壁上喜欢悬挂着阿拉伯文的对联或麦加的照片,或挂着织有阿拉伯经文的挂毯,所有卧室都设有水房(浴室),还有一个专门房间作为礼拜房,所有马桶安装不得朝东西向等等,充分体现了纳古人对民族宗教文化传统的认同和传承。文章来源: 云南信息港 云南少数民族调查研究及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基地

23

主题

12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grundy1994 发表于 2009-9-20 21:25:33 | 只看该作者
太好了,有机会一定去纳古!谢谢楼主提供的文章。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鲁先长 发表于 2009-9-21 00:01:53 | 只看该作者
如果有机会看看祖国各地的清真寺那该多好 啊

25

主题

9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molopo3916 发表于 2009-9-21 02:38:13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古老而又新鲜的纳古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