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吾尔族,原名回纥、回鹘,隋唐时期,若羌就有少数回鹘人定居,唐会昌元年(841),回鹘大规模西迁后,一大批回鹘人迁入若羌境内定居,境内原有的土著罗布人及其他部族则逐渐为回鹘所融合。 宋代,若羌维吾尔族人被称为黄头回鹘,属于阗王国统治。 元代,称撒里畏吾,“撒里”意思为“黄色”,元政府设曲先答林元帅府,由管军元帅、蒙古族扎刺台氏兀浑黎统辖若羌维吾尔族各部。 明代,在原撒里畏吾各部设安定、曲先、阿端等卫,皆称畏兀儿。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元朝宗室宁王卜烟贴木尔使其府尉麻答尔等朝见明太祖,并献贡物,太祖大喜。次年,明政府置安定、阿瑞二卫,封卜烟贴木尔为安定王,若羌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各部属安定王统辖。明正德年间(1506~1521),蒙古大酋亦不刺阿尔秃厮侵据青海,纵掠邻境,安定卫遭受动乱,遂残破,阿端、曲先二卫因屡遭战乱,部众散亡,若羌维吾尔族人口因此锐减。明末清初,若羌为准葛尔汗国的领地。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清政府在若羌县设阿奇伯克,统治当地维吾尔族人。18世纪50年代,和田、于田和喀什等地的一批维吾尔族人陆续迁居若羌。清同治十年(1871),境内瓦石峡绿洲被维吾尔族农民重新开发,维吾尔族人口逐渐增加。光绪十六年(1890),清政府在若羌设抚辑招徕局,招徕吐鲁番、于田等地维吾尔人300多户来若羌开渠垦荒。光绪二十七年(1901)春,一批维吾尔族人口迁入若羌瓦石峡开荒定居。至清末,若羌维吾尔族人口已发展到4000人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