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657|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新疆达斡尔族风俗介绍[中国达斡尔族论坛]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88153341 发表于 2009-10-8 13:31:5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疆达斡尔族风俗介绍http://www.out99.com/outdata/html/info884.html
达斡尔族--婚俗
  解放前,达斡尔族社会早已进入了具有父系氏族制残余的封建社会。在婚姻方面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族(宗族)外婚制。也就是以本氏族外异姓成员做为婚配对象,严禁同姓和近亲间的通婚。同姓婚姻被视为乱伦而受到人们的非议和宗族的干涉。不反对同其他民族通婚。认为离婚很不吉利。缔结婚姻要经过订婚、过礼、迎娶三个程序。
  过去,婚姻关系的缔结讲究门当户对,门第、家境、声誉等都是认真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两家原来的友谊也在缔结婚姻时起重要作用。过去达斡尔族一般不与外民族人结婚,特别是不把姑娘嫁到外民族。
  在旧社会,达斡尔族中封建的婚姻观念根深蒂固。婚姻大事完全由父母、长辈做主包办,青年男女丝毫没有选择配偶的权利,父母也很少征询子女的意见。男女之间,戒备森严,一点也越轨不得。
  “达斡尔嫁娶之道,自古崇尚式简而礼隆,故问婿许女之际,并无所谓卜命课甲之说,惟以婿女年龄相当,两家感情融合,即请媒人,绳之姻缘”。
  订婚方式,除极少数特别要好的朋友之间有指腹订亲者外,普遍采用托媒说亲方式。男女请一位与女家有较近关系而又能言善辩之人,带酒到女家,待礼节性问候之后,择机婉言说出来意,继而详细介绍男方的情况,并回答女方父母提出的问题。如果女方父母表示愿意结亲,媒人给女方父母斟酒,表示感谢和祝贺,以示订亲事成,进而了解对方的情况,并与媒人约定下次见面的日期,女方家长同意婚事后,媒人向其长辈敬酒叩头,表示感谢和祝贺。女方即以酒、饭款待媒人,路远者留宿。如果女方不同意,多以姑娘还小来推托,万万不可留媒人吃饭住宿,因为留媒人吃、住就意味着同意订婚。按照达斡尔族人的习惯,即便双方满意,往往媒人也要往返数次后女方父母方可答应。
  亲事定妥,需过礼两次。首次叫“察恩特”,礼物必须由新婿亲自送到。礼物一般有:配缰马一匹,表示牵联姻缘,乳牛1头,表示补偿母亲哺育女儿的乳汁,猪2口,其中1口为退毛猪,白酒数斤,糕点若干,另有“瓦特”(用奶干、野果干磨制面成)、“乌如木”(奶皮子)等,当然礼物厚薄因家境贫富而异。女方设宴招待族人,新婿依次拜见岳父、岳母、长辈,一一磕头敬酒认亲。女婿返回时,岳父母赠马匹。
  第二次过礼叫“托列”,约在婚前一、两个月。女婿给未婚妻送来布匹、衣物、被褥、首饰等,并商定迎娶日期。送礼的车到女方家不能马上进家门,因为早在女婿到来之前,岳家已关闭大门,由一位长者守在门外。两次过礼,男女自应量力而行,礼品厚、薄并无碍婚姻大局。长者向过礼的人提很多问题,对方须很好的答复,直到长者满意为止。进屋后,男方依次向女方家人一一叩拜,逐一敬酒。
  结婚前日,新郎盛装驰马亲往迎亲,随同本家族若干人。当晚女方父母备“拉里”(粘性稠粥),请一位儿女双全的妇女督促同席的一对新人,使用一个碗一双筷互相进食,此意在祝愿夫妻婚后感情如胶似漆,生活同甘共苦。朋友们纷纷到姑娘家祝贺,跳“罕伯舞”,唱“赞达仁”,通宵达旦。
  次日凌晨,女方组织送亲队伍浩荡出发,要推选一名有威望的人担任总领队,女方“华达”(男亲家)、“霍都古”(女亲家)各数人前往。除末尾的“霍都古”是新娘的姐妹或嫂子,其余成员都是儿女双全的夫妻。
  清晨,装上姑娘的嫁妆,给新娘蒙上纱巾,一路上拉着四弦琴,唱着“赞达仁”。在路旁或村庄遇到水井要用布将其蒙好,如遇到大树、庙宇都要给披挂红布条,象征新婚夫妻一生中没有坎坷。送亲乘车、骑马,亲娘乘坐篷车,由她的亲弟或近亲驾车。女婿先驰马回报。男方推选若干儿女双全的男女,以陪来宾。送亲队伍行至村外,必停路旁,点俭艋穑群蛴印=焓保蟹嚼稀⑸倨焓指?人驰至,下马,老者向来宾一一敬酒,然后引路前行。导至大门必向东而行,是忌见落日之意,如果因路远在日落后到达,需在大门西侧悬镜一面,以象征太阳。迎宾者排列于庭院,新郎父母及陪客者分立大门左右。新娘头披红巾,在喜庆的爆竹声中由妯娌接下车,左右相扶徐徐前行,新郎用准备好的地毯三四张,轮流倒换着接新娘入室。走至门后时揭去新娘的头纱,人们纷纷将五谷杂粮撒向一对新人,祝福他们和和美美,白头偕老。娘家来宾亦随其后男左女右缓行。新郎父母把双杯酒,依次敬来宾“接风酒”、“进门酒”。
  新娘进西屋上南炕面窗盘坐,妯娌姑嫂们为其解下红盖头,梳理头发。男方陪宾者引导来宾进屋入座,女宾坐南炕,男宾坐西炕,装烟献茶问候寒喧,然后排宴劝酒,并宴请本村亲友,叫迎亲宴。达斡尔族的迎婚大宴一般上席三种,首上酒席,再上肉席和饭菜席。其中肉席是以手把肉为主。当晚,由男女双方各有一名长辈到洞房,陪新郎新娘吃“拉里”,在盘子里放两个酒杯,以红线相连,夫妻同饮,意为“白头到老,儿女双全,永不分离”。宴毕,近亲留下陪客。新娘在妯娌陪同下,拜见父母、舅、姑等长辈。陪客者陪来宾进晚餐,女方来的人当晚留宿在男方。
  次日早晨,男方给送亲人吃肉汤饺子,以解酒。中午大摆婚宴,宴上先上酒,后上饭菜。婚宴之上,宾主欢饮,气氛热烈祥和,但座席位次,辈分必须安排合理,否则将引起不快之事。双方有善辞令者,颂吉祥、祝福之词,或以妙语隐语竞智,相讽取乐而无恶意。村中亲友、邻里们亦在各处开怀畅饮,尽欢而散。酒宴结束,送亲来宾饮茶,稍事休息后,即上归途。男方父母敬“出门酒”,新娘送家人于大门外,新郎则骑马送至村外。男方送女方父母猪一口或酒肉。按照习惯,女方家送亲者要在新郎家“偷”个碗、碟、酒盅之类,带回新娘家。
  达斡尔族人过去不轻易离婚,认为离婚是件不体面的事。旧时离婚,请一位无儿无女的识字者在野外写离婚书,双方画押各扯一半,以为凭证。离婚之后子女归男方抚养。旧社会提倡妇女守节,孀居终生。寡妇再嫁,也必须等到3年服孝期满。
  综上所述,达斡尔族婚俗实属解放前的情形。时至当代,那些封建道德观念,父母包办的婚制,繁多的彩礼,繁杂的规矩、礼仪,铺张的婚宴等等旧俗,早以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婚事简办等新风俗所替代。
达斡尔族--丧葬
达斡尔族普遍实行土葬,非正常死亡,如急性传染病致死、雷击、水溺,在外死亡尸体腐烂或肢体不全者进行火葬;出天花、麻疹而夭亡的小孩葬于山坡树杈上。“雅德根”(巫师)死后,也进行树葬。从前每个莫昆都有公共墓地,后来,分化为家族墓地,现在一般在死亡地附近埋葬。
    家中有人逝世,在院门外立几米高杆,在顶端横棍上挂三四尺长的白布,以示家有丧事。
    老人气绝,由老年人或子女为其更衣、剃头(理发)、洗脸、剪指甲。将其遗体首北足南停放于西炕沿下的铺板上,面掩白布(或纸),摆灵桌、供酒、肉、饭菜、水果等,必须供完整的熟鸡。供香,夜间点长明灯。
    停灵期间,火速差人驰告住在外村的近亲。亲朋、邻里闻之前来磕头吊丧,儿女昼夜守灵,给前来吊丧者还头。主要亲属到齐后,移灵出室入殓。达斡尔族使用有上脊的满族式棺材,外涂红漆。用线网包装死者生前所用餐具、烟具、刀具和一小袋米谷等物放进棺内,过去还放进剑、刀、弓箭等武器。剪一圆形金箔,贴于棺内左侧,一弯形银箔贴于右侧,象征日月。手中握瓜籽和船、桨(小型木刻品)。一般停灵3日,放置于房前西侧的帐篷内。自晨至夕,举行三奠三哭仪式,每次都要致悼词、倒酒、烧些金银纸钱。
    当日出灵,不择日。过三日,可问卜,择吉日出灵。出灵前,举行庄重的祭灵仪式。过去祭灵要牺牲牛马,现今一般也要杀牲,如猪、羊。开祭时晚辈、平辈人齐跪,由一长者诵读祭文。祭文内容包括死者的姓名、年龄、籍贯、死因、日期、简历,送葬金银箔钱数、亲友祭奠钱、物数目等。祭文毕,洒酒,三磕头,宰杀牺牲,起灵。长子、长媳走在灵前,后为其他子女及亲友。从前,灵柩要抬到墓地,后来多用马车。墓地位置由长子事先在明白人指点下选好,提前破土开挖。灵至各家大门口,各家老者为之洒酒,以示告别送行。至墓地将灵柩移入墓穴,调好方向,由长子先添3锹土后,众人动土复棺,堆成一小丘,并在墓前再行祭奠,烧纸钱、死者衣物。安葬归来,主人以所杀马、牛、猪心肝肺、肉款待送葬众亲友,孝子依次给送葬人等磕头敬酒,以示谢意。在整个葬礼过程中,娘家亲属的地位最为重要,可以当场挑剔不周之处,办葬者对娘家亲的招待最为勤谨。
    3日后子女等去填土圆坟,烧七、烧周年等与汉族无异。
    长者故去,晚辈和小于死者的近亲都要服孝。因与死者的辈份和亲疏远近不同,孝服的样式和服孝期不同。死者妻子、儿子和亲侄为全身孝服,其中长子外套白马褂,服孝百日,脱下白孝服后,穿素服3年。女子戴白布孝帽,著白鞋。死者第3代叔侄和弟弟服孝两个月,把白布叠为三层系于腰间,布头由背后跨左肩(女子胯右肩),下垂至脚踵。5代内的莫昆近亲服孝1个月,系一白带于腰间。现今,孝服早已改革简化,子、女、媳在葬礼期间腰系白带披肩,女子戴白帽,一般服孝百日,臂戴黑纱即可,服孝仅限于直系老人。
    在服孝期间,不理发,不剪指甲,妇女不戴耳环、手镯等饰物。3年内节守灵位,不外出拜年,不燃放爆竹,不贴红对联、年画、不接受磕头,不和他人殴斗,不参加娱乐活动。给老人服孝期间,夫妻不合房。
    所有上述葬礼中封建迷信、繁琐铺张的礼仪现在大多已经改革,而具有尊老和缅怀的内容被保留下来。
达斡尔族--礼仪
  达斡尔族非常注重礼仪,讲究道德。达斡尔族劳动人民更具尊老敬贤、扶贫爱幼、热情好客、礼貌待人、讲究信义、慷慨豪爽、谦恭互谅等传统美德。
  尊重老人和长者,暂别相逢,儿女别父母7日、儿媳别3日、村中年青人别长者15日,晚辈都要向老人、长者行屈膝请安礼(萨因哈索贝,同满族人的请安),前迈左腿,双手掌放膝盖上,曲右腿,目视对方,向前弯腰。春节和参加婚丧大典,要向老人行磕头礼。老人行将出门远行,儿女为其备齐携带品,套好车或备好马。回来时,出门相迎、请安,让进屋,坐定,儿媳给敬烟、敬茶(或水)。家中来客,对长者、老人都要请安、装烟、敬茶。年轻人外出串门,见到老者无论相识与否都要请安。路遇老人要让路,老者与长辈谈话,年青人不得随便插言。送来访客人,要让长者先走,女主人送到户门外,男主人送至庭院大门外。
  办理家庭大事,先要征求老人的意见。家庭、邻里或村中发生纠纷,老人们出面调解,双方肯于服从。吃饭要给老人先盛,有条件尽量让老人吃、穿、住可心舒适。坐车要有年轻人赶车。酒席上,要按辈份年龄排座次,按序斟酒,父子不同席。
  同辈人相见,给年长者请安、互敬酒,问候老幼是否平安、家境如何等。男女老幼登堂入室,讲究老人和妇女先行。兄弟妯娌、邻里之间保持相安和睦,谦恭互让,热忱相助。
  参加各种集会、典礼,要衣冠整洁,举止文明。遇亲友、邻里办红白事,要送礼物。谁家遇有意外灾祸和困难,要问候、安慰、赞助。对无近亲的孤寡、病残者予以关照。
  达斡尔族素以热情好客著称。每当宾朋光临,让座西炕、敬烟、献茶,问寒问暖,然后酒饭款待。客人告辞,主人常赠送自产的烟叶和土特产品,以表心意。
    逢年过节,杀猪宰牛,竞相邀集亲友村邻,欢聚一番。达斡尔族中流行这样一句话:“世上谁见过背着自家房子出门的人呢?”所以对于求食、投宿者,不论相识与否,一律热情接待。上述竭诚好客之风,至今依然如故。
  达斡尔族人民特别注重道德修养,有强烈的自尊心。达斡尔族崇尚正直守信、谦虚互谅、心直口快、助人为乐等美好品性,厌恶自私自利、虚伪奸诈、轻浮狂妄、好吃懒做的人。摈弃达斡尔族道德观念中封建、迷信的糟粕,发扬传统道德中美好的东西,对达斡尔族振奋民族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达斡尔族-服饰
  男装:达斡尔族传统服饰由于寒冷,以穿皮服装为主。皮制服装主要有:狍皮大衣,用秋末冬初猎获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布坤其·德力(大衣)”,用隆冬时猎获的狍皮做的叫“往拉日斯·德力”,其特点是毛密而厚。狍皮大衣主要是男子穿用。袍长过膝,两侧开衽,有布条编结的扣或铜扣。一般不挂布面,毛朝内,保温、轻便,适于打猎等劳动中和冬季出远门时穿着。用春夏和初秋猎获的狍皮做的皮袍叫“哈日密”,特点是毛稀而短、皮质结实。“哈日密”根据需要,可长可短,主要是在春、秋劳动时穿用。刮去毛的光板皮做的“哈日密”,可在夏季穿用。狍皮朝外做的皮上衣叫“果罗木”,在打猎时穿,起伪装作用。

  达斡尔人还穿用狼、狗、羊、狍子皮做的皮裤,外套皮制或布制的套裤,叫“苏毕”,起耐磨、防刮作用。   达斡尔人戴用狐、猞猁、水獭、貂、狼、狗皮做的帽子。达斡尔人还戴狍子头皮帽,叫“米阿特·玛格勒”,用有眼、鼻、耳的狍子头皮朝外做帽面,狍耳向上挺立,眼孔内嵌黑亮之物,用狐狸、猞猁、狼等皮毛做帽耳,不仅耐寒,还有伪装(打猎时)、装饰作用。儿童戴此帽尤为活泼可爱。也有用狼、狐头皮做这样兽头形帽的。   达斡尔人冬季穿用狍腿皮做靴面靴腰,用牛脊皮做靴底的皮靴,叫“奇卡米”。靴面毛朝外,按毛纹、色泽合理搭配后用鹿或狍筋缝合,穿时内絮东北特产“靰鞡草”,保温、吸汗、防潮。穿这种皮靴轻便、美观,不沾水、防滑,行于雪地,轻捷无声。   达斡尔人的手套叫“搏力”,也多用狍皮制作。大体有三种。大拇指单缝1个套,其余4指为1个套的两叉手套叫“哈奇博力”;分同上两叉,但在手腕处有开口,便于伸出手指的手套叫“额莫替博力”;分5个手指的手套叫“霍若博力”。手套的腕口、手背、关节等处均缝、绣花纹图案。

  女装:女装以布质为主,温暖季节外穿满族式长旗袍、布裤,内着布上衣,冬季穿棉长袍或棉上衣、棉裤。女性衣、袍袖子较宽,除衣襟以外不开衩,在衣领、开襟、下摆、袖口等处缝上镶边。中、老年妇女多穿深色外衣,年轻女子喜穿色彩鲜艳的服装,并镶有彩布花边,缝绣花草图案,做工考究。青年女子多戴刺绣各种艳丽图案的平顶圆帽。从事家务或田间劳动时多用白布头巾包头。绣花鞋是达斡尔族妇女技艺高低的标准,新疆的达斡尔族有时穿木底鞋。另外多穿布袜子。
  解放后,达斡尔族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衣着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达斡尔人参加公务活动、社交活动、喜庆活动和节日里都要身着考究的中、西装或精心制作的艳丽的本民族服装。
达斡尔族-娱乐体育
  达斡尔族的民间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有曲棍球、赛马、赛劲力、板棍、寻棒、猎棋等。
曲棍球:是达斡尔族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体育项目,其历史可追溯到辽代。达斡尔族语称为“贝阔”或“博依阔”。其球棍下端弯曲,柄长越三尺,多用弯头的细柞木做成。球分木球、毡球、火球三种。所谓火球是用桦树上长的硬化白菌疙瘩,穿通若干小孔,填入松明将其点燃,或者用毡球浸沾易燃物。火球多为夜间,而木球多为成人,毡球一般为儿童所用。达斡尔族的曲棍球运动最初是在春秋两季,特别在正月初一至十五玩的最多。具体打法是,分甲方乙方,每方至少五人,多则十余人,多为年轻人,也有八九的儿童和四五十岁的中年人参加。原始的打法无射门一说,双方之间设一界线,打过界线就算胜利。现在的正规玩法是场地两端各设一球门,每队设一守门员。从中界开球,以球入对方门为胜。在早期,没有裁判,但自然形成了一套球场规则。如,在比赛中球棍一律从右侧击球,不得从左侧出击,以防伤击别人;除守门员外,其他人一律不得用手抓球或用脚踢球;不准用球棍打人、绊人等。
赛马:每当春节或祭敖包会等重大节日都要举行赛马。一般分为赛速和赛力两种。赛速跑程短,一般在二、三公里,而赛力则在二十公里左右。赛马比赛是达斡尔族人炫耀自己的马和骑术的最好机会。
赛劲力:参赛双方脚心对脚心,伸直腿端坐在地上,将结好的宽布套在两人脖子上,双方按住各自的大腿,用力向后仰,直到将对方臀部拽离地面、斜倒或分腿就算胜利。
板棍运动:有点类似于赛劲力。二人相对而坐,脚心对脚心,双手交叉紧握约二尺长的棍子,奋力拽拉对方,直到将对方拉离地面即可获胜。
寻棒运动:是少年在夜间进行的一种游戏。先由一人将长约半尺的棒子抛向草丛,由甲乙双方同时奋力跑去寻找,在规定的时间内回到原地,并敲响棒子。先者为胜。
鹿棋:棋具除了棋盘外,棋子中有鹿二只,一般用拐来代替,有士二十四个,通常用小木片或铜钱来代替。两人对弈时,一方执鹿二只,对方执士。士堵挡鹿,鹿吃士。以被堵死或吃光为败。达斡尔族的鹿棋从棋名还是棋法和棋盘上的大小两座山都充分反映了达斡尔族早期的围猎生产,说明鹿棋的产生时间很早。
围棋:达斡尔族的围棋有两种下法,一种叫做“哲日格·那德贝”,双方各执十八个棋子,凡走四个子成方,可吃掉对方一个子。六个子成方,可吃掉对方三个子。如此,直到一方剩子无几,无力再吃对方子为败。另一种叫做“班德·那德贝”,双方各自执十二子,以三子连成一线,可吃掉对方一子,直到将对方吃光为止。
       

11

主题

8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knapaffirm 发表于 2009-10-8 14:10:58 | 只看该作者

       
        文化传统还是保留的很好的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pocketweirds 发表于 2009-10-8 14:50:03 | 只看该作者

       
        应该保留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