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949|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侠文化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baronsomenta 发表于 2009-9-19 21:38:2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侠一个发源于中国古老大地上的单词。一诺千金,除恶扬善,舍生取义,不畏强权,恩怨分明,睚眦必报,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无数的故事,无数的传说。。。侠的精神在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达到其鼎盛的颠峰。不是说在那个时期出了许多绝顶高手,或者武术宗师,而是因为在那个时候,侠的精神渗透了几乎整个民族的灵魂。比较有名的是候赢。《史记》中,信陵君窃符救赵,帮他出谋划策的就是候赢。然而在实行的时候,候赢因为年纪大了不能同行。同时答应信陵君“侯赢必有报公子”。后来成功的消息传到大梁,“侯生北乡自刎而死”。他向着北方(信陵君所在的方向)自刎了。从侠的精神上,不是说他担当了一个狗头军师的角色,主要是赞赏他为了朋友牺牲到底的决心。如果说侯赢属于知识分子阶层,还不能证明当时全国性的侠义精神。那么伍子胥的故事带给人的震撼就完全可以说明了。当他逃避追杀,乘舟过江,下船时告诉摇船的女子,如有人询问,切不可泄露行踪。没想到这个普通得在历史上连名字都没有的女子这样说:“既然我救你过了江,我就应该帮助你帮到底。你放心,我决不会拖累你。”然后,等伍回头的时候就跳江了。同样的一个对自己所做的事不惜生命也要负责到底的人,而且是一个根本连名字都没有留下的普通女子。试想在当时的中国,在辽阔的黄土地上,有多少这样的无名的英雄,今天的我们稍微联想一下,实在令人神往。至于当时更有名的荆轲,所谓“为酬知己使轻命,生固不易死更难。”更是尽人皆知。如果在当时没有这样的社会风气,放在了今天,只怕有二十个荆轲也要跑得无影无踪了。不信,你给我找一个肯为你去死的人来试试。后来侠的精神就比较变味了。先是出了李白,在长安的大街上喝酒骂人,带剑横行,自以为诗剑双绝,却没见他有什么惩强扶弱的侠义举动,只是瞧着位置比他高的人不顺眼(如高力士,杨国忠之流)。但是对于比他地位低的贫苦的人却从没有报以关注的目光。这一点上肯定不如杜甫。老杜那悲天悯人的情怀倒比较接近侠义的作风。然后是赵匡胤,先是到处流浪,然后做了人家的将军,后来干脆就自己当皇帝去了。阴谋和权术玩得非常地道。和“大侠”的称号一点边都搭不上了。至于《水浒》中的鲁智深,开始还是比较有除强扶弱的精神的,拳打震关西,救了苦难的金氏父女。但是到了后来居然和大色狼矮脚虎王英,大恶霸黑旋风李逵之流称兄道弟,(这两个人本身就是大侠应该惩处的对象)简直一点是非观念都没有。《包公案》中的展昭,《施公案》中的黄天霸更别提了。尤其是黄天霸这个角色,开始是横行霸道,然后被那个姓施的唠叨两句,立刻一个鹞子翻身,趴在地上磕头不已,表示要改头换面,重新做人。不但成了统治阶级的爪牙,而且行为滑稽可笑,哪里有什么大侠的风骨。在今天,大侠在网络上泛滥成灾。然而在现实世界中太少太少了。偶尔有两个拼了命杀了贪官污吏的人无不被当作刑事犯罪给枪毙。至于真正的与犯罪分子搏斗或在天灾人祸中挺身而出的人下场也往往是搞得自己没钱治疗。对于这些,麻木的中国人根本视若无睹。侠的精神是否在中国一直在没落吗?不是的。在民国初年,侠的精神曾经迎来过历史上的第二个高峰曾经留学日本的革命党人在日本发现了保存得不完整的侠的精神,(后面会说明)并且以为找到了精神的支柱,开始了一轮又一轮向成立民国的目标舍生忘死的冲击。最有名的是自称鉴湖女侠的秋瑾。其手持倭刀的形象,训练学生武术的举动,刺杀巡抚的谋划,投笔就义的结局,无一不向世人昭示着:“大侠,就是这样。”似乎在那个年代的革命党人都是如此热切地希望献出自己的生命,不断地有刺杀的消息,不断地有无望的起义发生。“我以我血荐轩辕”或者“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当年的汪精卫还不是汉*)死亡成了许多革命党人追求的最高尚的结局。就这样,清王朝翘辫子了。为什么那些最坚决,最顽强的革命党人大多是留日的学生?我们来谈谈日本人是如何继承了中国的侠文化的。日文中“侠”这个词用得很少。大多数是“武士道”或者“剑客”之类的词。但是,了解了其民族性中的某些特点,就会理解“武士道”精神在日本产生的原因。传统的日本文化因为本身就是中国唐文化的一个支流,所以,讲究仪式,正统,和精致。如相扑,茶道等。同时,“侠”的精神也流传很广。武士道精神有三大特点:1.为了理想,目标,追求,而努力,坚忍,奋斗不惜生命2.事情失败或错误后不逃避自己的责任3.和1有关,因为轻视自己的生命,所以更不重视他人的生命。武士道精神保留了侠义精神中舍生取义,不避责任的内容,同时省略了那种江湖义气的糟粕。这是一种进步。但是最主要的是缺少了除强扶弱,拔刀相助的精髓。这就是日本的“武士道”与中国人说的“侠”最大的区别。也是武士道在民国中期以后最终被中国人所不齿的原因。首先说第一点。在《浪客剑心》之类的文字中,不难看出,日本人对于自己的理想所拥有的那种舍命追求的精神状态。无论是明治维新时代还是后来侵华战争之前的一系列事变,都有一批为了自己的理想而采取极端的暗杀手段的人(不好听的话,可以称之为亡命之徒)然而这样的人在日本,虽然遭到了处罚,却很能引起同情。在明治维新以前,曾经有一次日本武士教训了不礼貌的法国人的事件。官方为了息事宁人,责令参与的武士全部切腹。其中有一个叫猪口的武士,切腹以后,一边大骂着“该死的法国人,让你看看日本的。。。”之类的话,一边居然拉断了自己的肠子,准备投向观看的法国人。(因为被后面的“介错人”及时砍掉了头而没有成功)不但引起了西方世界的震动,也在日本国内引发了一系列的事件。实际上,对于这样的人,日本的百姓完全有理由把他当作自己的民族英雄看待。然而产生这样的武士,必然有其产生的土壤。仅仅从平时很柔和文静的日本女子却可以随身携带“守刀”这一点来看,这本身就是一个崇尚坚忍,理想,牺牲而且固执的民族。高桥敷在其所做的《丑陋的日本人》中,不止一次提到了自己准备为了从事的教育事业“即使埋骨在安第斯山也在所不惜”。至于在漫画和动画片中,比如阿童木,高达,银河英雄传说等作品中,这种为了理想或者目标毫不顾惜生命的人简直车载斗量,数不胜数。可以这么说,整个日本民族的心理上,这种悲剧式的英雄情结从皮肤到骨头,到骨髓的深处,早已被深深地浸透了。都说日本人是工作狂。这不是假的。因为作为一个日本人,潜意识里,对于自己可能因为工作过于劳累而死,隐隐地,都有一种“死得其所”的幸福感。对于他们来说,死在工作或者战斗的岗位上是一种莫大的幸福。而在旁观的日本人眼中,不论目的是什么,那都是英雄,都值得尊敬。这是武士道精神对近代日本影响最大的方面。这就是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创造日本经济神话的原因 这就是他们在战争中宁愿集体自杀也不投降的原因。这就是他们争先恐后地报名参加神风特攻队的原因。这就是他们至今依然在那个神社中供奉甲级战犯,而基本无国民反对的原因。(但是我要跟日本人建议一句:为什么你们就不供奉那些为了反战而死的人呢?是不是你们当时根本没有这样的人?)另外,就是武士道中不逃避责任的精神了。前面说的那个猪口,切开自己的肚皮是他为自己所做的事承担责任。他作为一个武士,不可能逃避掉。同样的,如在好莱坞的电影《最后的武士》中所说,战败的武士自己切腹被认为是敢于承担责任的表现。而帮助他切腹,是其他武士义不容辞的责任。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为什么日本人的自杀率特别高吧。但是,现代的日本人中,这样的人已经没有以前那么多了。但是逃避或者推卸自己的责任依然会被认为是可耻的事情。当然,现在的日本人中反驳对自己不公平指控的人也逐渐地多了。但是基本上他们不太喜欢逃避责任的人。补充一句,本质上说,日本人没有公开否定过侵华战争的不义性。从首次访华的田中角荣开始,历史问题一直存在。(比如日本一直在为中国提供着大笔的低息贷款,不能不说与当时的怀柔政策和日本的内疚有关系。)但是有的时候,因为官方的目的而被故意避开了。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中日关系有一段甜蜜得令人震惊的蜜月期。举例来说,报纸上大量地宣传了日本人在登山中受伤,中国人献血等表示两国友好的消息,小学校中也经常举行联谊活动(我所在的西安交大附小就和日本的久未市的某个小学联谊过),当时的女排主将郎平也对日本人有好感,多次就自己在日本受到的礼遇发表感谢。在当时的媒体上简直根本看不到任何有关为了历史问题向日本人算帐的言论。但是后来发生了日本的第一次教科书事件,造成了两国关系的大幅度倒退。也就是从教科书事件开始,日本给中国留下了“干了坏事还要抵赖”的无赖印象。以后的事件就更加地无赖了,不但修改了教科书,某些人还要说“南京大屠杀真的死了有这么多吗?”之类的混帐话。最让中国人痛恨的,就是作为一个差点杀死了邻居的责任人,还要对被害者说:“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了,请不要老是拿历史问题来说事儿。”完全把自己的身份搞颠倒了,那种话只能由受害者来说,作为责任者,日本怎么也没有说这种话的资格。话题扯远了。总之,根据现状来看,现在的日本,敢于承担责任的人是越来越少了。象猪口那样,“我做了就是做了,大不了我切腹谢罪,但不会抵赖”的人看来肯定没有他那个时代多。大概,武士道精神中这个优点正在日本没落吧。在武士道精神中最为人所诟病的,就是藐视生命。无论在中国的侠义精神中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还是骑士精神中的仁慈教养,在武士道精神中都没有体现。在电影和漫画中也是这样,除了对家主,武士们大多是一副很冷酷高傲的样子,似乎如果有礼貌有教养就很没有面子。大约是因为日本文化受唐文化的影响比较大,当时的李白大侠给他们做了一个很不好的榜样。以至一千年来,他们一直把礼貌和仁慈当作了盲肠一样不必要的东西。为了理想轻视自己的生命本来不必过于苛责。但是轻视他人的生命却是无法原谅的。在南京发生的野田毅和向井敏明两个杀人比赛的事,完全是武士道中的兽性发展到了极限的产物。这一点,和侠义文化完全背道而驰。这个问题早有公论,没有讨论的必要。由上可见,侠义的精神基本被日本人保存了下来。(但是,江湖上的哥们义气和扶危济困两点被日本人阉割了)这就是当年的民国的创建者们从日本的身上找到的救国良策。后来,辛亥革命的失败,袁世凯的篡权,证明了*这种任侠斗狠无法挽救中国。政客和剑客的斗争中,剑客悲壮而必然地倒下。而辛亥革命也被批评为没有发动广大群众的不彻底的革命。但是,就象前文所说的那样,中国古老文化中侠的文化,在中国的大地上已经没落了太久了。中国人太缺乏为了责任,为了理想而献身的精神了。尤其是在今天,如果有人提到献身,得到的不是在日本那样的尊重,而是一句:“哥们,你没睡醒吧?”中国人,在这一点上,你比日本差得太多了。今天先说这么多,以后再就一些观点补充和说明。欢迎讨论。         

24

主题

11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pitchyhormuz 发表于 2009-9-19 23:35:43 | 只看该作者
                新浪“文化漫谈”审核通过!该文章已被推荐至“新浪论坛-新锐社区-文化漫谈”栏目,欢迎点击该文章下方的“博论坛”标记到漫谈互动。问候博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