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402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三问“汉服热”: 北京奥运选汉服倡议再引争议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ived65112 发表于 2009-9-21 00:50: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原帖地址:新华网 4月5日,清明节。一份有关“将定为国服”、“奥运会上,中国的汉族运动员应着入场”的网上倡议书,引起众多关注。  “目前,我们的这份倡议书正在寄送北京奥组委的途中。”发起人之一、河北明德学堂负责人傅路江在5日下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主要由两个网站牵头发起,有20多家网站及众多网友响应。   其实,这份倡议书,不过是近年来“汉服热”的又一新动向。“汉服”究竟是什么服?“汉服热”又带给我们什么思考?带着几个疑问,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strong>记忆,还是抢占商机? </strong><strong></strong> 峨冠博带,长襟宽袖,打拱作揖……让人恍惚在拍古装剧。穿汉服、行古礼,这几年并不算新鲜话题。 “汉服”的热心倡导者们,身着“汉服”进行民间祭祀,举办婚嫁仪式,奏乐读经。他们中,尤以年轻人居多。日前,北京还出现了一家“汉服”餐厅:吃饭的人全部身着各色汉服,盘腿坐于榻上,有古琴和诵经声相伴…… “我们主要是想通过汉服运动,来唤醒中国人对文化的记忆”,一位热心倡导者告诉记者,很多人认为汉服就是汉朝的服装,其实是误解。汉服指的是从黄帝“垂衣裳而治天下”开始,一直到清以前的汉民族服装。中间尽管历经变化,但其最主要的形制,“交领右衽,上衣下裳”的特点却始终没有改变。 一些人更提议将“汉服”定为“国服”。刚刚过去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刘明华建议,应在我国的博士、硕士、学士三大学位授予时,提倡汉服系列的中国式学位服。全国人大代表叶宏明说,中山装、旗袍虽被不少西方人视为中国的“国服”,但这些还不够体现民族精神。汉服体现了中华文化与人为善、人与自然和谐的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服饰的标志,应该加以推动复兴。 “服装是人的第二张皮肤,人类通过服装系统来提升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以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和自信。越是在经济全球化的状态下,越是需要民族身份认同和辨异。”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顾晓鸣表示,近几年的“汉服热”,体现了青年人的一种民族文化自觉。 不过,也有反对者在冷眼旁观。采访中,有不少人对此次倡议表示质疑,认为是在一定程度上打着奥运的旗号赚取“眼球”,抢占商机。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日本有和服、韩国有韩服、印度有纱丽……当这些服装以其浓郁的民族风韵展示一个国家的魅力时,自古有“衣冠王国”之称的中国,究竟该以怎样的“国服”面对世界?这是许多“汉服”和“国服”提倡者关心的话题。 4月5日的倡议,更是将这一话题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中国人是否需要统一的正装?“汉服”是否要定为“国服”?一时间再次成为争论焦点。 “如果中国人都要穿‘汉服’,那就进入了一个民族主义的概念之中;既然已经进入这个概念,那我要问:你们把五十几个少数民族放在哪里?”文化学者认为,有人说,考虑到这些少数民族,可以不叫“汉服”,改叫“华服”,那么,进一步的问题又来了:“华服”里能汲取五十几个少数民族的服装元素吗?如果不汲取,大家反而会心理受伤,徒生磨擦;如果都汲取了,那该是一种什么服装呀,你敢穿吗?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表示,“有些地方有些青年人在提倡穿汉服,但是我到现在都搞不清楚什么服装能够真正代表中国的服装?这恐怕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最大的困惑。” 一些专家认为,一种服装要成为“国服”,首先要得到本国绝大多数民众的认同,这种认同不能靠行政命令或某种强制的规章制度获得。汉服作为一种个人喜好和民间文化活动,可以理解。但如果一定要上升到“国服”的高度,对于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来说,强制推行显然不合时宜。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近年来,随着传统文化的热潮渐渐兴起,一些诸如读经、入私塾等原本不常见的现象,渐成“新时尚”,甚至还有人提议改公元纪年为“黄帝纪年”、将地名改为古地名。这些现象,在赢来追随者的同时,也引来不少争议。 “这些举动只是文化表象、文化符号或文化载体等形式上的复古。”全国政协委员王旭东认为,这些活动,其实更像是一场场“表演秀”。 一位网友写道:“泰山无法代替黄山,梅花不能涵盖牡丹,银杏未必敌得过松树,汉服也不见得比唐装更具民族性。”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如果出于国家形象辨识的需要,勉强将某一事物捧到不适当的位置,不仅达不到文化整合的目的,反而可能导致文化分歧。 “‘汉服热’也反映出一个礼仪文化的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教授表示,一方面,传统的礼仪很难完全回归。另一方面,现代中国人的一些礼仪行为,可能既有传统文化,还有西方文化,又有20世纪以来革命文化创造的东西。我们需要在这三者混杂中,创造面向未来的新礼仪文化。  <strong></strong><strong></strong> 抛开“吸引眼球”的动机不言, 倡导光复“汉服”的声音,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人们对文化传统的寻找和重视。不过,倡导者们透露出的一些心态,还是值得人们反思。 诚然,传统服装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只能说是传统文化的“皮层”,而那些浩瀚典籍、那些血肉骨髓,才是传统文化真正的“内核”,如果一味专注于羽扇纶巾、津津乐道于峨冠博带,或者只是套上一件“汉服”放放风筝游游公园,不能不说是一种舍本逐末的“复兴”。 优秀的传统文化自然要继承并发扬,但,凡是传统的,未必就都是好的。“复兴”绝不是单纯“复古”。说到底,振兴传统文化,既要认真研究和身体力行,也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和狭隘民族主义。 我们今天身处的,是一个经济全球化、各民族文化不断交流激荡的时代。这样的时代,需要的是能够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精神,需要的是能够虚心学习其他优秀文化的心灵。与外在的霓裳华服相比,这样的精神和心灵,恐怕才更有助于打造出我们中华民族的时代新文化。 (记者 吕绍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