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17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北京回族风味老字号“恩元居”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rilletda36 发表于 2009-9-20 22:45: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恩元居”的前身“广福馆”民国初年,北京和平门外臧家桥附近的穆老太和她女儿母女俩开了个饭铺,取名“广福馆”由于本小利微,饭菜平常,生意很不景气。有一天,只合了十斤面,卖了一天,临到关门时还剩下了五、六斤。母女俩正发愁,忽然想起了一个主意。她放平案板,把剩余的饴烙面拿过来重新揉过,然后揪成比疙瘩骰子略大一点的小疙瘩,下到开水锅中煮熟,捞出后摊在阴凉处。当晚,母女俩就用这些熟面疙瘩加了些青菜炒着吃,没想到口味特别好。她们边吃边商量,决定在原经营品种的基础上再添上这道新的面食,起名叫“炒疙瘩”。制作过程中煮炒兼用。炒疙瘩颜色焦黄,配上绿叶鲜菜,黄绿相间。吃起来又绵软又有劲,越嚼越香。炒疙瘩问世以后,最初来吃的大多是劳动人民。后来由于越做越好,越卖越有名,许多社会名流也慕名而来,一尝为快。从此,各种风味的炒疙瘩成了“广福馆”的特色。为北京传统小吃增添了新的花样,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恩元居”的诞生与坎坷1922年,生于河北省河间县城关镇红庙前街的马东峰把家里的二亩地变卖,当成盘缠徒步从河间一路来到北京,经人介绍到西城西绒线胡同学徒,满徒后用自己攒的钱在前门外开了一个小粮店维持生计,出售一些五谷杂粮,后来在《广福馆》学习炒疙瘩(用黄酱炒),由于广福馆穆家无人继业,1929年在马东峰在粮店原址开了饭馆,就是现在的“恩元居”。炒疙瘩也在创新的基础上保存了下来,流传至今。经过改进用酱油炒,品种增加了虾仁、三鲜、苜蓿、鸡丁等各种口味。并分四季加入不同的佐料如:蒜苗、青豆、芽豆、黄瓜、红萝卜、青蒜等菜蔬,炒出的疙瘩口感清爽,可口香而不腻、深受广大食客欢迎。同时增加了各种炒菜,如河间爆肉、焦炒咯吱、糖醋里脊、滑熘鸡片、醋熘肉片等时令菜肴。由于炒疙瘩在色香味方面独树一帜,又是主副食合一,价格便宜,成为了当时老北京闻名遐迩的一道传统风味小吃。一些社会名流慕名而至。1933年由兄弟马东海经营《恩元居》,在原址东边大李纱帽胡同开了一个分店,开始分东、西《恩元居》,俗称“东柜、西柜”,经营同一品种,到1956年公司合营《恩元居》隶属于宣武区饮食服务公司,由于后继无人、经营惨淡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就彻底消失了。2006年3月老北京小吃协会发起人侯嘉先生主动找到了《恩元居》创始人马东峰的后代马振国先生,希望重新振兴《恩元居》老品牌,在马家全体人员的努力下《恩元居》加入了老北京传统小吃协会。并在协会倡办的什刹海“九门小吃”内开始了经营,还特意从老家请来了当年《恩元居》老厨师操作。至此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恩元居》品牌终于回到了北京人身边。《恩元居》的后人们将继承老一辈的优良传统,发扬“诚信经营”的美德,不断创新。

22

主题

9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ed13191169 发表于 2009-9-21 02:40:17 | 只看该作者
恩元居牌匾《恩元居》创始人马东峰一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