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053|回复: 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鼓楼的诉说~~~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giber88321 发表于 2009-9-20 20:36: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独白:在侗乡,寨寨有鼓楼,村村有风雨桥。巍巍鼓楼,你高举着侗族人民脱贫致富的希望;滔滔浔江水,你诉不尽侗族儿女艰难求学的衷肠。)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我是一名普通的侗族老师。师范院校毕业后,已在三江侗乡的教坛上扬鞭执教了8个春秋,亲身感受了贫困山区教育教学工作的艰辛与无奈,亲眼目睹了侗族儿女顽强拼搏的不屈历程。今天借此机会,我向大家说说我的所见所闻:  三江侗族自治县属国家贫困县,全县人口34.2万人,16个乡镇,166个行政村,873个自然屯,农民年人均收入1300多元。目前,全县尚有53个村未通公路,427个自然屯饮水困难,有28个自然屯未通电,未解决温饱人口13.6万人。有小学186所,教学点131个,在校初中生13187人,高中生1607人,初中生辍学率达4%;全县16个乡镇尚有4个乡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解决好三江的教育问题,全县人民一代接一着一代干,但贫困下的侗乡教育仍然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一难是难在教育基础设施严重滞后。首先是校舍破烂和紧缺。山村学校大多处在交通不变、自然条件差、群众生活困难的山区。校舍多为木房,冬天不遮风,雨天不挡雨目前全县校舍尚有危房2.05万平方米。此外,19所初中只有7所学校校舍基本够用,仍有12所学校校舍不够用,60%以上的乡村教师没有学校住房,靠借住民房或走教。在一些边远高山学校或教学点,因无校舍和其它生活条件太差,外地老师不愿调进去,只好就近在本地请些“识字”的人代课任教,因而,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由于缺乏校舍,全县初中每年的招生能力仅为5000人左右,每年尚有1000多学生不能进入初中就读,特别是独峒、同乐等人口大乡,小学毕业生升初中的比例仅在60%左右。全县仅有高中一所,因校舍限制,每年招生能力仅为5000人左右,仅占应届初中毕业生的10.6%,即每年有4000以上初中毕业生被拒之门外,如果不是转学代培,他们将过早地步入社会。因此,兴建三江县第二高中已迫在眉睫。  <div id=[/img]

14

主题

9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kirin51329 发表于 2009-9-21 01:09:55 | 只看该作者
二难是难在“穷”字上,穷是贫困山区的“万恶之源”。因穷而派生出来的故事无一不是一部与生命相抗争的苦难史,无一不让人感慨万分:  为了治穷,三江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民工外出打工,在这些打工一族中,不乏“双飞燕”的同林鸟。他们为了养家糊口,为了挣钱给子女读书,不得不抛子离女夫妻双双南下打工,把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沦为“孤儿”。小学生由年迈的公奶照看,中学生则寄居学校或寄居在亲友家里。今年春节刚过,洋溪乡的几位家长,为了给子女筹集入学费用,抛下子女急匆匆南下广东打工去了。本以为在孩子开学前可以把钱汇到家,但直到开学几天了,仍领不到工钱。这些孩子盼不到父母汇钱回来,交不了学费,上不了学,只好干脆不去学校而浪迹“江湖”。林溪乡牙已村的一对中年夫妇双双外出打工,把3个孩子托给年迈的奶奶在家照看,屋漏偏逢连夜雨,去年12月的一天晚上,该村发生特大寨火,老幼4人因不懂如何逃生而全部葬身火海……  “世上只有妈妈好,没妈的孩子象根草”。独峒乡平流村的孤儿莫清凤,今年15岁,还在她不满4岁时,父亲在一次上山劳动中,不慎被木头撞压死亡。不久,母亲不堪家庭重负,改嫁他乡,把她和更年幼的妹妹寄养在外婆家。外公外婆都已是近70岁的老人了,生活本来就困难,这时就更加雪上加霜了──养俩姐妹几口饭尚能勉强,至于读书,则只能靠亲友的施舍或借贷了。懂事的小清凤从小学四年级起,每年都利用节假日到村里人开设的宝石加工厂磨宝石。起初,因业务不熟练,一天累下来,也难得挣上2元钱,等熟练后,一双小手一天也只能挣到4元左右。就是这样,小清凤靠自己边读书边利用节假日磨宝石赚取微薄的工钱,供自己和妹妹读书,使自己读完了小学,现在又在读初一。小清凤就象一棵“没有花香,没有树高”在风霜雪雨中摇啊摇的嫩弱小草……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onduddy199 发表于 2009-9-21 05:43:30 | 只看该作者
  侗乡的苦难,牵动着各方好心人的心。如香港同胞陈茂祥先生,从1992年至今,锲而不舍地资助侗乡学子100余人,并且还发动多名香港同胞和日本友人前来捐资助学,周丽珍、洪嘉庆、张香环、千田淑美等等。此外香港同胞王树仁先生一家4口资助老堡乡最贫困的西边山曲村开办瑶族女童班;香港同胞周洁冰女士在林溪乡开办侗乡第一所侗族女童班;法国方芳小姐牵线拱桥,中国色彩协会给予富禄苗族乡捐资助学10万余元和一批学习用具;还有澳大利亚籍港人龙凤翔女士,也是侗乡捐资助学的热心人,被侗族群众誉为“阿萨”(侗语:阿奶之意) ;今年3月,市政协副主席、市慈善会副会长马红受市政协主席、市慈善会会长蒋纯基的委托,带领市慈善会人员,冒着绵绵春雨,到三江捐资助学2万元,受助学生50多人,这些学生当中有的是单亲子女,有的是残疾儿童,有的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在捐仪式上,马红副会长还将身上仅有的500余元全部捐献给名单之外的其他特困学生。另外,由市工商联副会长周川棡、覃权利、黄健青、林居章老板捐献给市慈善会并定向资助兴建高基瑶族女童班的资金10万元,目前已到位,其它各项工作正在进行中。给三江侗乡捐资助学的好心人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好心人的崇高义举,永远铭刻在侗族人民的心里。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侗乡儿女正因为贫穷,才深知上学读书来之不易,才倍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近几年来,我县先后有独峒乡学子吴三产考入清华大学,有丹洲镇学子杨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有古宜镇学子姚芳考入复旦大学,还有考入其它全国重点大学的如湖南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郑州大学、云南大学、武汉大学等等,侗乡学子终于不负家乡父老的重托,不负捐资助学好心人的期望,实现了他们步入全国重点大学神圣殿堂的理想,充分展示了他们亮丽的风采!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三江的教育事业因受自然条件限制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其发展与发达地区相比,相差甚远。而今后如何加快发展、多出人才,则是我们孜孜以求、坚定不移的目标。今后,我们衷心希望继续得到社会各界及仁人志士的关心和支持,“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我们坚信,侗乡光明而美好的明天一定会很快到来!谢谢各位!      2003年7月2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850322 发表于 2009-9-21 10:17:05 | 只看该作者
上面的信上可以看出,我们侗乡还有好多没有钱读书的孩子,还有好多学校还是木房~~~~ 跟我们那里一样啊。感叹之余,我们其实也想实实在在的做点什么。想向邓老师提出,是否可以在侗人论坛上做出一个“资助侗乡没钱读书的孩子”信息,看大家反应如何!(需资助学生信息来源必须正确,而且资助一定是对口资助)反应如果好的话,第二步就是麻烦邓教授设一个帐号,专人管理,咱读过书的也知道没钱的味道。BBS当第一个捐出自己的一份。许多年后,听到别人说咱“侗人网”是有爱心的,“侗人网”是实实在在为侗乡做点好事的~~~~这就足够了~~~以上意见,各位网友意下如何~~~~

19

主题

11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5#
jugs953817 发表于 2009-9-21 14:50:40 | 只看该作者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6#
ts0502 发表于 2009-9-21 19:24:15 | 只看该作者
党政干部思想极、窝里极端严重,是落后民族地区之所以落后的两大通病!两大体制病!在从专制独裁官僚制度的娘胎里遗传来的病根,不治之症!越穷就越左,越左就越蠢,也就越穷!TMD!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