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950|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蒙古长调为什么就比不上侗族大歌?

[复制链接]

21

主题

10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mondos5577 发表于 2009-9-21 16:26:5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前晚,引人关注的青歌赛终于落下了大幕,但是其余波依然未平。其实,从把“原生态”加入比赛的那一天起,就注定了风波迟早会出现。“国旗事件”使观众对原生态的关注偏离了音乐范畴―――就像黄健翔使世界杯偏离了足球范畴一样,被不可避免地娱乐化。最后,“羊倌歌手”石占明不出意料地退出了个人比赛,终于使万千电视观众的注意力回归到歌唱上来。  可笑评委自摆乌龙  在“原生态”20进12比赛时,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主任田青为刘树宝、柴月花演唱的《挂红灯》打出了最高分。之后,这位民族音乐界的权威人物在解答观众提问时,表示这对组合演唱的是流传于河套地区的“二人台”,承认了《挂红灯》只是地方戏曲作品,而并非“未经专业加工和提炼升华的原始状态的音乐”――非“原生态”作品获得了歌唱高分,如同游泳选手在跳水项目得到高分,尽管都是在水里扑腾,但评分方式毕竟不一样。  与宣科打了几年笔墨官司的田教授可能对民间文艺涉足过深,恍惚间居然忘记是为歌唱比赛当评委,而不是坐在“星光大道”的评审席上。无论是有心还是无意,田教授毕竟还是闹了个笑话,他可能会为这个“乌龙”懊悔不迭。同样露怯的还有金铁林,这位当代中国声乐界的泰斗误把西北“二人台”当成东北“二人转”。当然,这本不是他的专业,要让钻研美声大半辈子的他来区分两种地方曲艺有何不同,的确是“强人所难”――况且金老爷子如今连真假郎昆的声音都辨别不清,更何况是远离京畿的“二人台”呢。  可叹凭空总结唱法  到底是谁制造了“二人台”风波?既不是一时疏忽的田教授,也不是指鹿为马的金教授,而在于青歌赛本身。青歌赛一直梦想成为全国歌唱比赛的绝对权威,于是便不断凭空臆造出很多新概念,从“民通”、“美通”直至“原生态”,无一不是伴随着争论和非议而生。  “原生态”虽然是近几年出现的新概念,但融合了歌咏、舞蹈、戏曲的风格早在民间流传数千年,其中没有单纯的歌者,也不存在单纯的舞者。观众不可能缚住歌者的手脚,也不必要封住舞者的嘴,而青歌赛却非要从“原生态”中单独割裂出“唱法”来,不亚于令其自断一臂――既然“二人台”都可以得高分,那如果换成且歌且舞的“傩戏”或“藏剧”,那还算不算是“原生态”?是否也该得个高分?每种“原生态”艺术形式的诞生都会受到文化与历史的影响,既可以诞生于4000年前的尧舜时期,也可以与2000年前的秦皇汉武有关。让彼此背景大相径庭的“原生态”之间互相PK,无异于关公战秦琼。如今决出金银铜奖,观众一定会心生疑窦:凭什么这种“原生态”就比那种“原生态”好?蒙古长调为什么就比不上侗族大歌?诸如此类的问题会在决赛之后一同爆发。  “原生态”当然好听,可也不必非得总结成“唱法”。如今急吼吼地把“原生态”捧上天,几年后肯定又会是一番“墙倒众人推”的景象。“原生态”的生命力还需要时间来验证,但就冲今年的火爆劲儿,下届“青歌赛”多半还能见到它―――就连吃力不讨好的“民通”都可以风光数年,何况是贴着民族文化精髓标签的“原生态”。不知央视明年是否还会搞个“青年戏曲大奖赛”、“青年舞蹈大奖赛”,把那些“原生态戏曲”、“原生态舞蹈”也抖搂出来现现眼。  可惜生硬制定条规  青歌赛的另一桩风波也与“原生态”有关。来自贵州的“蝉之歌”13人组合由于人数超出了青歌赛规定名额,获得的全场最高分99.08分被扣去1分,唾手可得的金奖最终变成了银奖;而西藏歌手扎西拉宗也因为演唱超时十秒而被扣去0.3分。有人当即对这两次罚分表示质疑:既然要求是“原生态”,为何要加以硬性的时间、人数限制;即便客观条件所迫,又为何要使用“罚分”这样的强制手段,“原生态”本来就没有标准化的模式,被“罐装”的表演就不能称之为“原生态”―――青歌赛,正在向“原生态”秋后算账。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为了表现所谓“原始”,当陕北歌手身披改良版羊皮褂、当彝族歌手穿上一年只穿一次的民族服饰,这已完全不是他们在田间地头的状态。“原生态”的实质应该是保存了声音状态和演唱状态,与服装、头饰无关。失去了根基的“原生态”只能是假“原生态”、仿“原生态”――青歌赛的“原生态”本就是个伪命题。所谓“原生态唱法”,旁人瞅不明白,自己也是稀里糊涂,如同传统相声《扒马褂》――青歌赛扯下的弥天大谎,要让教授、专家们帮着圆。  在目前状况下,“原生态”更适合表演,而不适合组织所谓的比赛,与其通过比赛模式化,不如通过表演保存下来,强行标准化会使“原生态”失去原有韵味,最终退化为鸡肋般的旅游产品。余秋雨在点评“原生态”时表示,他不希望原生态文化模式化,因为这会使它失去固有的味道。“原生态”来源于民间,就应该扶持它在民间自由发展,任何模式化都有百害而无一利。樊祖荫教授也说,“原生态”是个借用名词,在民歌被搬上舞台后,它就不再是完整意义的“原生态”。原生态民歌是社会生活中自然存在的、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的民歌。建议青歌赛把名称改为“原生唱法”,把“态”字去掉―――从学术角度来看,这样不容易产生误会。  青歌赛毕竟不是“梦想中国”,选手实力也一定比某些电视选秀节目强。李咏当然坐不上青歌赛的评委席,赵本山肯定也不愿陪着瞎忽悠。青歌赛,那你还准备忽悠个啥? <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fraisecedars 发表于 2009-9-21 18:24:12 | 只看该作者
青歌赛再出蹊跷事最高分原生态选手“挨刀”在青歌赛原生态比赛单元,来自贵州电视台的蝉之歌组合一度以99.08的最高分赢得了全场的热烈掌声。但在前晚,该队参赛选手———13位衣着鲜亮的苗族(应是侗族,中央电视台苗侗不分)少女正精神抖擞地准备本场的比赛时,监审组评委阎肃突然当众宣布一份新的“判决书”:按照大赛规定,每支参赛队的主音人不得超过18人,蝉之歌是贵州电视台选送的进入个人单项决赛的选手之一,在此之前贵州队仅剩下6个主音人名额,但蝉之歌一个组合主音者就达13人,已经属于严重违规,组委会会同大赛评委会和大赛监审组研究后,认为该选手的最后得分并不是因为主音人数多,但是在程序上违背了大赛的规定,有损于大赛的公平性原则,因此大赛组委会决定,对该选手给予扣分的处罚,该选手比赛所得的99.08分减去1分,第一轮的比赛得分应为98.08分,上述处罚过程和决定已提请大赛公证员公证。这样的结果对于贵州电视台蝉之歌组合的参赛选手无疑是当头一击,记者看到她们13个人当时好像一下子全都傻了眼,有的一声不吭,有的小声嘀咕“怎么会是这样”,还有的看起来眼泪都快掉出来了。  由于前晚比赛蝉之歌以高分挺进12强,大赛的事后判决并未引发轩然大波,但降分本身却颇值得质疑。首先,贵州队主音人超员在报名之初即是事实,为什么直到前晚比赛才发现?其次,超员的肇事者似乎与大赛审核不及时和贵州队没有领会大赛规则有关,为什么最终板子落在了原生态歌手身上?第三,扣分本身究竟意义何在?从目前结果来看,大赛组委会只扣了蝉之歌30进20的分数,20进12的分数并未因此产生变化,从昨日的总决赛来看,该组合最后取得银奖,在获奖的众多因素中,人多势众显然功不可没,而只扣一次分以示惩戒显然难以体现对其他歌手的公平性,如果次次扣分,则明摆着是和这支原生态的后起之秀过不去,总之这分扣与不扣都透着蹊跷。  对此,青歌赛组委会的解释是:“原生态作为今年新增的唱法,很多原生态歌手也是第一次到央视参加比赛,对于比赛规则不熟悉,这可以理解,而这次的比赛规则对于他们也确实是一个新的磨合,今后还有待于进一步探讨和完善。但作为大赛本身,还是应该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比赛原则,对所有的参赛选手一视同仁,不宜另行偏袒。”  另据了解,不管2007年春晚如何布置,原生态歌手铁定会上央视春晚,不仅如此,据总导演陈雨露介绍,台湾、香港几家电视台,通过央视看到原生态唱法比赛成功,连夜向组委会打来电话,盛情邀请获奖的原生态唱法前10名歌手在2007年新年、春节,去台湾、香港献艺唱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