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783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略评土族大型歌舞剧《彩虹部落》

[复制链接]

25

主题

119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kenms61458 发表于 2009-10-7 11:16:1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青海省艺术研究所 罗 成
歌舞剧有一个基本属性,这就是“以歌舞讲故事”,历史歌舞剧,同样是情感戏,不同的定位、不同的思路,就会有完全不同的品位、效果。经典之所以经得起考验,就因为它从生活中提炼出了可以构成艺术的素材。因此,我提出几点建议,仅供参考。
1、建议在唱词中采用《阿干之歌》。
《阿干之歌》(穆容?@)中唱道:“阿干西,我心悲,阿干欲归我不归。为我谓马何太苦!我阿干为阿干西。阿干身苦寒,辞我土棘往白兰(指当今巴颜喀拉山以北的柴达木地区)。我见落日不见阿干!嗟嗟,人生能有几阿干”。这首歌唱的是在西晋时,山东辽河一带的鲜卑族的一支吐谷浑率领700多户人家西迁时,慕氏兄弟在去留问题上发生争议,哥哥吐谷浑带领部分人马执意向西北行走。时隔不久,弟弟穆容?@难以割舍兄弟之情,立即带人追赶哥哥,奉劝他返回家乡,但在此时,好像是天意,吐谷浑的马群奔驰西行、绝不回头。看到此情景,弟弟只好作罢。这首颂歌因此逐步流传开来,它热情地歌颂了吐谷浑人民克服重重困难,满怀信心超前走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2、建议在舞场面中采用吐谷浑的舞马表演。
公元四世纪初(西晋永嘉年间)辽东慕容部鲜卑首领吐谷浑从部落中分离后,迁至西北定居。他死后由长子叶延继位。吐谷浑到叶延的三世孙阿豹时(公元417-424年),阿豹部落从甘肃等地迁至黄河南岸——今贵德南县穆格塘一带,后又将国都迁至青海湖西十五里的地方——共和县铁卜加古城。一直以游牧为生,建功立业在青海辽阔的草原。在当时,被视为“茺服之国”的吐谷浑,为增强势力,扩大疆域,守护国土,先后与西秦、北魏、西魏、北周、隋朝、唐朝经历了无数次声势浩大的征战。隋末唐初,战据东起甘南,川西北,西至新疆东南,北达初连山脉,南及三江源头的广大地区,成为当时青海最强盛,最有战头力的部族。
吐谷浑人仅善于培训良马,也擅长训马,所驯的骏马(因吐谷浑所训养的马,体魄健壮,速度如飞,很神奇,汉武帝被誉为天马)能随着东师们奏起的《倾杯东》乐曲翩翩起舞,这些舞马不仅节奏感强,而且舞姿优美,很逗趣。为加强与各朝代的友好往来,吐谷浑经常将“天马”依次向南北朝、隋朝、唐朝等国进贡。在宋孝武时代有些“天马”被吐谷浑驯化为“舞马”,由此,次后的各朝代宫廷里流行起了马戏表演,专供皇权贵族享乐。
据《东府杂录》中记载:“马舞者,栊马人著彩衣,执鞭于床上舞蹀躞,蹄皆应节秦也”。《以皇杂录》中也记载到:“唐玄宗教分为左右,各有部目,为‘某宠’、‘ 某家骄’。时塞外亦有善马来质者,上俾之教习,无不曲尽其妙。”又日:“其曲谓之《倾杯东》者数十回,奋首鼓尾,纵横应节。又施三层板床,乘马而上,旋转如飞。或命壮士举一榻,马舞于棍上。东工数人立左右前后,皆衣淡黄衫,文玉带,必求少年而姿秀者,每千秋节,命舞于勤政楼下。”
据《宋书? 列传》中记载:“是以击辕之蹈,抚埃之舞,相与而歌日:耸朝盖兮泠晨霞,买之来兮云汉舞。山有寿兮松有茂,祚神极兮见兄皇家。又使庄作舞马歌,令东府歌之”。
吐谷浑从东北辽河一带迁徙到西北后,随时代的发展,逐出兮散居任在青海、宁夏、甘肃、新疆、陕西、四川等地区。晋朝建武元年(公元317年)吐谷浑去世,享年72岁,后由民间传说“箭射草人“故事中的父王,吐谷浑长子叶延继位,改国名为“吐浑谷”。公元329年,叶延被子羌族首领姜聪所刺杀。在叶延第五代拾寅主政时,派遣使节向南朝刘宋进贡舞以来,各朝代在宫庭兴起“马戏”。
诗人李商隐在《思贤顿》早曰:“内殿张弦管,中原绝鼓馨。舞成青海马,斗杀汝南鸡。不见华胥梦,空闻下蔡迷。衣襟他日泪,薄暮望贤西”。青海马身形高大,骠肥体壮,训练有素,奋首鼓尾,纵横应节,独有的绝妙马舞的故事令人感动。
相传,舞马表演前,由舞马人先给几十匹或上百匹马进行装饰,马背上披锦挂绿,马头带上金银闪亮的特别笼套,将马装扮的龙条风姿、美如冠玉,仪态万方,着哇威武雄健,气势宏大。随着穿彩衣的舞马一声鞭响,两边马队原地踏舞,后弯膝跪拜。衣毕,东师以将怀激情地奏起坚锵有力的吹打乐曲《倾杯东》(西汉古代音乐家裴神符作曲),伴随音乐的突起,马陈由跪而起,英姿招度,鬃毛飞扬,趾多气昂地统一上跳下落。首引后退,摇头摆尾地左右相穿,随着音乐节奏旋转歌舞。既有造型,又有舞姿,恰似一群俊秀女在轻歌曼舞,表演动作十分谐调。舞马表演期间,舞马人不停地挥动着长鞭,鞭子响声越大,舞马跳得越欢,观众看的越起劲。一场精彩的马舞表演结束后,掌声激烈,持续不休,观者兴高采烈,赞不绝口。而后舞马口衔酒杯向观众行礼,有秩序地退场。后来,鼓乐一响,舞马就会自然起舞,几乎不用鞭子指挥。
先辈排练马舞的故事,给后人留下了极其宝贵的财富。在当时舞马促进了吐谷浑与各朝代的友好往来,增加了娱乐气氛,维护了和平发展。而今,若果西北地区,尤其是青海,同样复排“马舞”,以“马舞”打造高原特色民俗文化,又今取得怎样的收获呢?
3、建议在剧情中增加吐谷浑的国王阿豺折箭的情节。大约在1500年前,中国境内有一国家,叫吐谷浑,位于中国的西北边境,相当于现在新疆东南部和青海北部,是鲜卑族人建立的。他们原本住在东北,但经过不断的迁徙,结果迁到了西北边,就是现在新疆东南部和青海北部的地方。相传,吐谷浑国有一个国王,名叫阿豺。他有二十个儿子。可是,儿子们之间很不和睦,整天争吵,阿豺为此非常忧虑,临终前,他担心自己死后,儿子们不团结,国家难以安定,就把二十个儿子全都叫到身旁,对他们说:“你们每人给我拿枝箭来。”于是就有了“阿豺折箭”的故事。这个故事历代相传,传递的正是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价值力量,透现出中华民族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
4、建议突出土族音乐特有的风格。《彩虹部落》的音乐探索是初步的,按照剧情发展是贴近的,但优美的土族民歌、吹打牌子曲、宗教音乐和说唱音乐等独特的土族音乐风格没有体现到位,大编制的弦乐队辅之铜管表现歌舞场景,轻音乐化的小编制表现轻歌曼舞,纯电声乐队突出的节奏,二胡、三弦、笛子、唢呐等特色民族乐器以及土族民间打击乐的介入,也没有很好地融在一起。一套完整的歌舞剧创作格律应包括:独特的编剧体例、剧诗格律、歌舞定格、整合规则、音乐规律、舞蹈编排、道具服装、舞美装置、表演程式等诸多方面。所以,搞音乐创作的人,是不能不懂土族音乐特有的风格的。
另外,秋收舞场面与春天的背景加之妇女在田间闲暇搞刺绣的整体劳动需再详细推敲。《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嫁与吐蕃国王松赞干布的整个场面在此剧中是否很必要?虽然重现了极为丰富和感人的历史场景。处在历史的重大转折期,发展脉络是如此波澜壮阔,起伏跌宕,这样的处理是符合历史逻辑的?我想,所谓的民族历史逻辑可能是一个民族,真正能使自己立于众族之林的东西,是植根于自身本质的东西,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是和他人根本不同的那些特色和风格。还有舞蹈表演有待加强,灯光、道具、唱词、剧情等若干细节待雕琢。但作为艺术创作风格再现和弘扬的一个亮点,实际上再次面临着文化市场对文艺作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重考验。
我们都知道土族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并为此由衷的产生民族自豪感。令我们困惑的是,有的人整天打着歌舞剧"自由化"和"宽容性"的旗号来搅浑水。细读一下作品,才发现对于民族歌舞剧基本创作格律,这些人似乎都没有掌握好。比如在用音乐和舞蹈塑造人物上,触角并未深扎下去,从而将优秀的民族性生吞活剥地嫁接在现代专业化并不清晰的腰肢上。我们看见的是鲜活的民族歌舞风情,看见不多的是现代民族理念和成熟作品的支撑。从这一意义上讲,作为完整的歌舞剧形态,《彩》剧又是不太成熟的。对此,有的人都缺乏一种广泛的社会共识,更缺乏关于歌舞剧演出与土族文化和形象如何互动的清晰远景--我们在作每一次决策的时候,最终试图如何树立我们民族的典型文化形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