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68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内蒙生态治沙的新路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邓世威 发表于 2009-9-21 00:59:0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蒙生态治沙的新路子 摄   记者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采访了解到,近年来该市一些民营企业积极投入沙漠治理,践行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向沙漠要效益,探索产业带动、生态治沙的新路,取得了显著成效。 ——烧火棒变成“摇钱树” 农牧民看到治沙新希望 “过去只管把羊赶出去放,草场不断沙化退化。”皮肤黝黑的牧民吉日嘎拉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说,“这几年,通过轮牧、舍饲圈养,在沙地上种沙柳和牧草,我家100只羊,每年光自家的沙柳嫩条和牧草都用不了。卖牛和羊每年收入2万元左右,沙柳枝条还能卖6000多块钱。” 吉日嘎拉是毛乌素沙地腹地伊金霍洛旗台吉召镇阿格图村的牧民。阿格图村只有440人,沙柳种植面积已达到19万亩,去年出售沙柳6300多吨,仅沙柳一项人均收入2130多元。 据鄂尔多斯市副市长白玉岭介绍,沙柳是鄂尔多斯市防沙治沙的主要乡土树种之一。这种沙生灌木每生长两三年必须平茬(从根部砍掉),否则就会枯死。过去,农牧民把平茬后堆积如山的沙柳当柴烧,因而种植和管护沙柳的积极性不高,有些地方原本大片成活的沙柳最后都变成了沙漠中的枯枝。 把阿格图村农牧民的沙柳由烧火柴变成“摇钱树”的,是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简称东达集团)。这个靠羊绒制品加工起家的当地著名企业,从1996年开始投资进行沙漠开发治理,带领广大农牧民在达拉特旗等地大量种植沙柳,使当地的沙害得到有效的控制。 为了给平茬下来的沙柳寻找出路,体现其经济价值,东达集团积极进行沙柳产业化的综合利用,通过和国家造纸研究所进行多次科学实验,经冷、热磨中试,成功地将沙柳作为原料制浆造纸。1998年集团收购了因环保不符合要求等原因亏损倒闭多年的原达拉特旗造纸厂(国有企业),新上了年产50万吨沙柳制浆配抄挂面箱板纸技改项目,目前一期工程已投入运行,年产10万吨高强瓦楞纸,使“次小薪材”的沙柳变废为宝,农牧民按订单发展林业有了新的收入,种植面积成倍增加。仅2007年,东达集团就支付给农牧民沙柳原料费3600万元、运输费1800万元,农牧民3万多户、12万多人受益。  ——实践钱学森提出的沙产业理论 记者从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了解到,东达集团是较早介入沙漠开发治理的企业之一。东达集团董事长赵永亮说,他之所以斥巨资投入这一领域,一是从小就感受到家乡的沙荒之害,二是有着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的鼓舞。 东达集团所在的鄂尔多斯市属荒漠化严重地区,境内毛乌素沙地、库布齐沙漠占全市总面积的48%,丘陵沟壑区、干旱硬梁区占总面积的48%。过去,每逢雨季,山洪频发,洪推沙走,涌入河床。据专家测算,鄂尔多斯“十大孔兑”(季节性河流)年平均向黄河输入泥沙达到1.6亿吨,占黄河上中游地区入黄泥沙的1/10。赵永亮的家乡就在这个市达拉特旗的干旱硬梁区。 达拉特旗旗长孟克都仁告诉记者,多年来,我国治理沙漠靠植树造林,包括退耕还林、退牧还草,一直是政府行为,管理体制是以“官办”为主,经营机制是下达指令性指标,年年有植树任务,年年有统计数字。虽然生态环境有所恢复,但由于没有与沙区群众形成利益共同体,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只顾当年,不顾长远,常常是“一年绿、二年黄,三年见阎王”,巨大的投入却没有收到应有的效益。    记者参观了东达集团的沙柳造纸厂和在达拉旗、乌审旗开辟的数百万亩沙柳种植基地,通过与企业领导、当地乡村干部和农牧民座谈了解到,东达集团实施的沙柳产业化项目,实行了灌草间作,立体种植,在沙柳行道间种植苜蓿、沙打旺、杨柴等优质牧草,沙柳吸收深层水分,牧草吸收表层下渗水,科学合理地利用了水资源,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平茬下来的沙柳85%主干部分(木质纤维)作为造纸原料,15%富含植物蛋白的细枝嫩条,与间种的牧草混合加工成牛、羊、兔的上等饲料,过腹将植物蛋白转化为动物蛋白;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附加值。由于有了“龙头”带动,广大农牧民种植沙柳热情高涨,种植面积成倍增加。 据介绍,目前这家企业已投资3亿元建设了库布齐沙漠周边地区350万亩的沙柳种植基地,拉动辐射毛乌素沙地周边1200多万亩,绿化面积达到1万多平方公里。此外,集团的70个奶牛养殖区和25万只舍饲绒山羊基地等几个大项目,已带动鄂尔多斯市3个旗、20个乡镇、12万户农牧民人均增收2800元。 “我们实施沙产业项目的理论根据是钱学森院士创建的林产业、沙产业、草产业理论。”赵永亮告诉记者,自治区政协将他的工作进展向钱老汇报后,钱老亲笔署名回信:“我认为内蒙古东达蒙古王集团是正在从事一项伟大的事业--将林、沙、草三业结合起来,开创我国西部沙区21世纪的大农业!”  ——鼓励和支持企业发展西部生态型加工产业   原内蒙古政协主席王占认为,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要统一。“三生统一”体现在项目链条上,是东达集团沙柳产业化项目的特点和优点。过去内蒙古为绿化抓绿化,成效不大。原因之一就是没有很好地把生态建设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把长远效益与近期效益,把治沙和致富结合起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上海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副会长郝诚之认为,在政府政策引导下,由企业投资,合理利用和开发沙生植物,形成农、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规模化治理大片沙漠,最终带来沙漠增绿、资源增值、企业增效、地方增税、农民增收的“五增”效益,“东达模式”为西部地区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启示。 目前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已有多家私有企业投入到沙漠开发治理中,兴起了乌审旗生物质发电、碧海高密度板材、宏业人造板等一批以沙柳为原料的企业。目前,鄂尔多斯市已建成沙柳工业原料林基地585万亩,年产灌木枝条117万吨。沙柳收购价格由四五年前的每吨约80元上涨到了现在的每吨180元。全市农牧民人均来自林沙产业的收入达1780元,林沙产业增加值达16亿元,解决了20多万人的就业问题。 记者调查了解到,由于生态建设周期长、见效慢,沙漠开发治理企业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一些专家和企业负责人建议,为了让更多的企业从事沙漠开发治理事业,国家和自治区应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在西部进行的生态型产业加工经营,如在税收政策和土地、资源配置上给予支持,以使生态型企业积蓄更大的能量从事生态建设。 王占说:“如果说沙柳制浆造纸可行,是技术问题;那么在‘三生结合’上用了一个较好的机制统一起来,就很有政治意义了。‘三生统一’的探索不容易,需要各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