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260|回复: 8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洪江欲“抢”镇江芙蓉楼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pert179825 发表于 2009-9-20 16:56: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STRONG>“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只要上过中学的人,对唐代著名诗人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脍炙人口的古诗恐怕都不会陌生。由于诗人当时并没有清楚地说明“芙蓉楼”的地址在哪,因而引发了湖南洪江和江苏镇江两地多年的纷争。昨日下午,湖南洪江市考察团再次来到镇江“芙蓉楼”实地考察,双方就这一悬疑千年的历史遗留问题再次进行沟通交流。    尽管双方都包含文化交流的诚意,但对“芙蓉楼”的真实身份却各执己见,谁也不肯轻易改变自己的看法。因为这不仅是一个历史问题,也是一个文化的机缘,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称谓的本身。它是一段历史的见证,同时也是一个城市难得的文化内涵和旅游资源。现在两地都有“芙蓉楼”,但学术界对此也没有明确的定论。   镇江认为,镇江芙蓉楼的记载最早见于唐代文献,且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之二明确讲出了芙蓉楼的位置:“丹阳城南邱海阴,丹阳城北楚云深。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诗中“丹阳城”就是现在的镇江。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除王昌龄的诗外,《全唐诗》中有六处提及“芙蓉楼”,全在镇江。诗中所提到的“吴”,即吴国,镇江当时是吴国的“首都”。由于镇江曾经也是楚地,所以提到“楚山”并不奇怪。  湖南洪江市副市长肖利平从史料、关键词、情感背景3个方面进行了论证,她认为,唐代龙标有芙蓉楼,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作于龙标芙蓉楼。“王昌龄龙标芙蓉楼送辛渐”的历史事实,至少在清代就已经有了明确肯定的说法。她说关于《芙蓉楼送辛渐》写于何处,不是没有争议。有人说写于镇江,是王昌龄在镇江做江宁令时写的,其理由是:“寒雨连江夜入吴”的“吴”字是地名“吴国”;“平明送客楚山孤”的“楚山”一词,是因楚灭吴后,镇江一度属于楚。这种说法,乍看一眼似乎有些道理,但稍微分析一下,就自相矛盾了。既然镇江属楚,为何又写“入吴”呢?  从情感上来分析,当时王昌龄写这首诗时,已经被贬到边远山野之地龙标(今洪江黔城),心境苦闷,思念洛阳的亲友,为表白自己的情操清如水、洁如玉才写下的这首诗,所言表的情绪,决不是在南京任县丞春风得意的心境。<div id=[/img]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czaccent13 发表于 2009-9-20 20:11:31 | 只看该作者

19

主题

10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cheaps5793 发表于 2009-9-20 23:26:56 | 只看该作者
其实也无所谓。没有文件说只能保留一个芙蓉楼。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davitsjade 发表于 2009-9-21 02:42:21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抢”和“争”都没有害处,只能是越抢越热,越争越明,对旅游、对学术都有好处。但无论是“抢”还是“争”,都要以理服人,用事实和资料说话。十多年前,我也曾为湘西南和黔东南以及我们侗人“抢”过王昌龄,并写就《王昌龄与“侗蛮”乞诗》一文。此文已经编入我撰著的《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中卷),并已于2001年9月由(北京)国家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现转载于下,请大家继续“争抢”。<STRONG>——————————————————————————</STRONG>


《中国南方民族文学关系史》(中卷)
第一章  南方民族文学交流的使者
第一节 王昌龄与“洞蛮乞诗”
<o:p></o:p></o:p>王昌龄是较早来到岭南、湘西南、黔东南壮、侗、苗、瑶等族先民聚居地传诗讲学、传播中原文化的著名诗人。<o:p></o:p>王昌龄(约),字少伯,世称王江宁或王龙标,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开元十五年()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开元二十二年()登博学宏词科,迁汜水县尉。开元二十七年(),王昌龄因对张九龄被罢相表示同情,“得罪”李林甫等当朝权贵,遭贬岭南。《文镜秘府论》地卷《十七势》有王昌龄《见谴至伊水》诗残句云:“得罪由己招,本性易然诺。”伊水即今伊河或伊洛河,是河南豫西地区第二大河。王昌龄还有《留别伊阙张少府郭大都尉诗》云:<o:p></o:p></o:p>迁客就一醉,主人空金缶。<o:p></o:p>  江湖青山底,欲去仍裴回。<o:p></o:p>郭侯未相识,策马伊川来。<o:p></o:p>  把手相劝勉,不应老尘埃。<o:p></o:p>孟阳逢山旧,仙馆留清才。<o:p></o:p>  日晚劝趣别,风长云遂开。<o:p></o:p>幸随板舆远,负谴何忧哉。<o:p></o:p>  唯有仗忠信,音书报云雷。<o:p></o:p></o:p>从“迁客”、“裴回”、“负谴”等语均可看出王昌龄正在贬谪途中。然后,王昌龄途径鲁山、南阳、新野来到湖北襄阳(今襄樊市)。在此他曾与著名诗人孟浩然“相得欢甚,浪情宴谑”。(王士源:《孟浩然集序》)孟浩然亦有《送王昌龄之岭南》诗云:“洞庭去远近,枫叶早惊秋。岘首羊公爱,长沙贾谊愁。土风无缟紵,乡味有查头。已抱沉疴疾,更贻魑魅忧。数年同笔砚,兹夕异衾稠。意气今何在,相思望斗牛。”(《孟浩然集》卷二)当时孟浩然正“疾疹发背”,因“食鲜疾动”,不久遂致暴卒。<o:p></o:p>王昌龄途经巴陵(今湖南岳阳)又遇见李白,并有《巴陵送(别)李十二》诗云:“摇曳巴陵洲渚分,清江传语便风闻。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o:p></o:p>离开岳阳,王昌龄先后来到湘南衡阳和郴州,由此往南,便将进入岭南地区了。他在这里先后游览了祝融峰、苏耽祠等湘南胜迹。苍翠的南岳风光,神奇的“苏耽传说”,不禁使他思念起当校书郎时的老上司张九龄来。张九龄出身于岭南韶州(今广东曲江),因受李林甫排挤而被罢相,当时正被外放为荆州长史,因此王昌龄写了一首《奉赠张荆州》的诗云:<o:p></o:p></o:p>祝融之峰紫云衔,翠如何其雪崭岩。<o:p></o:p>邑西有路缘石壁,我欲从之卧穹嵌。<o:p></o:p>鱼有心兮脱网罟,江无人兮鸣枫杉。<o:p></o:p>王君飞舄仍未去,苏耽宅中意遥缄。<o:p></o:p></o:p>王昌龄继续南行,大约于开元二十七年冬天来到郴州南面的叠石湾,并有《出郴山口至叠石湾野人室中寄张十一》诗云:<o:p></o:p></o:p>楮楠无冬春,柯叶连峰稠。<o:p></o:p>  阴壁下苍黑,烟含清江楼。<o:p></o:p>景开独沿曳,响答随兴酬。<o:p></o:p>  旦夕望吾友,如何迅孤舟。<o:p></o:p>叠沙积为岗,崩剥雨露幽。<o:p></o:p>  石脉尽横亘,潜潭何时流。<o:p></o:p>既见万古色,颇尽一物由。<o:p></o:p>  永与世人远,气还草木收。<o:p></o:p>盈缩理无余,今往何必忧。<o:p></o:p>  郴土群山高,耆老如中州。<o:p></o:p>孰云议舛降,岂是娱宦游。<o:p></o:p>  阴火昔所伏,丹砂将尔谋。<o:p></o:p>昨临苏耽井,复向衡阳求。<o:p></o:p>  同疚来相依,脱身当有筹。<o:p></o:p>数月乃离居,风湍成阻■。<o:p></o:p>  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o:p></o:p>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o:p></o:p></o:p>这是一首纪实性的记事诗,以往不太被人重视,其实很有研究价值。郴州南面,便是五岭之一的骑田岭,翻过此岭,便是越裔民族的聚居之地岭南了。该诗不仅证实王昌龄在出任江宁丞之前曾被贬谪到过岭南,而且说明王昌龄此行是首次来到岭南,所以他对这里的山水、树木、古迹、物产、气候以及人民都感到新奇,尤其对当地土著居民的生活习俗,即所谓“野人善竹器,童子能溪讴”等给予了特别的关注。从“寒月波荡漾,羁鸿去悠悠”句可以判断此时正是冬季。过了骑田岭,王昌龄终于来到人烟稀少的贬所广东乐昌。面对重重山岭、异域他乡,王昌龄泪痕满面地吟诵:“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听流人水调子》)<o:p></o:p>开元二十八年()秋,王昌龄获朝廷大赦北返。是年冬天,王昌龄又被任命为江宁丞。离长安时,有《留别岑参兄弟》诗云:“江城建业楼,山尽沧海头。副职守兹县,东南擢孤舟。”岑参也有《送王大昌龄赴江宁》诗云:“泽国从一官,沧波几千里。”(《岑嘉州诗》卷一)经洛阳时李颀有《送王昌龄》诗云:“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o:p></o:p>从《留别岑参兄弟》等诗可以看出,王昌龄对江宁丞这一职务并不满意。他在《送韦十二兵曹》诗中也说:“县职如长缨,终日检我身。平明趋郡府,不得展故人。”正是由于王昌龄内心存在这种不满意的情绪并不时需要发泄,所以才出现“奈何晚节不矜细行,谤议沸腾,两历遐荒”(《河岳英灵集》卷中)的结果。王昌龄在江宁任职不到十年,大约于天宝七年()前后即由江宁丞再次被贬为龙标县尉。<o:p></o:p>唐龙标县位于今湘西南和黔东南一带,其治所的具体位置说法不一。一说是在湖南省黔阳县(今洪江市)黔城镇;一说是在今贵州省锦屏县隆里(原名龙里)乡。今黔阳县之黔城有芙蓉楼及诸多碑刻,都是后人为纪念王昌龄而修建的,碑刻中还有“洞蛮长跪乞新诗,岂复形神劳讼辞”;“蛮女乞诗书锦字,苍头拾叶佐炊烟”;“洞蛮索句真无奈,逐客伤离亦可哀”等诗句。锦屏县之隆里乡有龙标书院、状元桥及少白墓等古代文物,据说这些文物都与王昌龄贬所有关,如新撰《锦屏县志》载:“龙标书院旧址在隆里所(隆里乡驻地)城北隅,距县城公里。据清光绪《黎平府志》等书载,龙标书院创自唐王昌龄,清雍正三年()隆里人张应诏捐资重建,光绪二十五年()再重建,是一所历史悠久的书院。”该书还附录两篇考证文章,一篇是清人龙绍讷的《龙标考》;一篇是今人唐莫尧的《考王昌龄谪贬的龙标应是锦屏》。前文认为:“龙里在龙标管辖之内,县在黔阳而尉在龙里,固不得以远为疑也。”后文“从李白诗谈龙标所在”、“从王昌龄谪诗谈龙标所在”、“从唐宋间史籍记载谈龙标所在”、“从传说和史志记载谈龙标所在”、“从谪诗中‘沅溪’与‘两个龙标’解释”等方面论证王昌龄谪贬的龙标应是锦屏而不是黔阳。如该文认为:“我们从李白诗‘过五溪’所指的地理位置结合‘夜郎西’所指的地理位置来看,王昌龄谪贬的龙标都不应在黔阳,而应是锦屏。”该文又说:“从王昌龄有关谪贬龙标的诗来看,他对‘沅溪’和‘沅江’的使用上是有区别的,并不是一般的泛指。”“沅江在黔阳附近已是大的水道,王昌龄诗中所指的‘沅溪’,即龙标所在,当不在黔阳,而应是锦屏。”<o:p></o:p>  笔者认为:唐代的湘西南与黔东南仍属“羁縻”之地,州县地界并不分明。当时龙标县的治所可能就在今湖南省黔阳县(今洪江市)的黔城镇,而今贵州省锦屏县的隆里乡可能也属当时的龙标县管辖。王昌龄是龙标县尉,专管地方武装及县内司法治安工作,而龙里(今隆里)又离黔城较远,忠于职守的王昌龄不可能不经常“下乡巡边”,有时也可能在龙里住上一段时间,并同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据新撰《锦屏县志》载:南宋景定二年(),靖州知府徐广靖边到锦屏新化(隆里附近)一带被诱杀。同年夏,继任知府张汉英(诰封开国伯)调兵进攻“湖耳诸苗穴”,大加杀戮,并在当地龙池乡诸葛洞内刊刻《戒谕文》曰:“我朝大观初元,筑隆州于湖耳,道(越)十年而废之,自是不沾王化者几二百年。”此地又是侗语北部方言与南部方言的分界处,也是楚越文化的结合部。由此观之,唐宋时期,龙里一带一直是军事要地。王昌龄在龙标任县尉时,龙里一带可能有一支戍边驻军,王昌龄也可能经常到那里去视察军事。从《空篌引》、《送崔参军往龙溪》等诗也可以看出当时他对边事及民族问题的关注,诗中的“龙溪”与今日的“龙池”或许还有某种天然的瓜葛。王昌龄被害后,龙里人民为纪念这位名扬天下的“诗家天子”,便建起龙标书院、状元桥、少白墓等文物,以表达他们对王昌龄的怀念之情。<o:p></o:p>尽管学界对王昌龄贬所的具体位置有不同认识,但对王昌龄到过龙标的历史事实是无争议的,其中李白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可以佐证:“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如果李白也只是“闻道”(听说)的话,那么王昌龄本人的诗《龙标野宴》及《送崔参军往龙溪》便不容置疑了:<o:p></o:p></o:p>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o:p></o:p>莫道弦歌愁远调,青山明月不曾空。<o:p></o:p>——《全唐诗·王昌龄·龙标野宴》卷一四三<o:p></o:p></o:p>龙溪只在龙标上,秋月孤山两相向,<o:p></o:p>谴谪离心是丈夫,鸿恩共待春江涨。<o:p></o:p>——《全唐诗·王昌龄·送崔将军往龙溪》同上<o:p></o:p></o:p>无论龙标位于黔阳还是位于锦屏,都是今日苗族、侗族、瑶族先民的栖身之地。唐宋时期此地或称辰州、或称巫州、或称沅州、或称叙州、或称诚州、或称徽州等,如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初改名沅州,开元中复改沅州为巫州,大历五年()又改巫州称叙州。后周显德年间,“叙州蛮杨正岩遂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十国春秋·楚十》)唐宋时期生活在这一地区的土著居民被称为“叙州蛮”、“叙州僚”、“飞山蛮”、“诚州蛮”、“徽州蛮”、“辰州徭”、“梅山蛮”、“武岗峒蛮”等,他们分别是今日苗族、侗族和瑶族人民的祖先。唐代,这一地区大多属中央封建王朝的“羁縻”之地,中原汉人“流官”极少到此,正如柳宗元在《送李渭赴京师序》中所说:“过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迁者罕至。”柳宗元所说的“过洞庭,上湘江”,乃是指今湘南永州零陵一带。当时的龙标县、今日的湘西南和黔东南比湘南更为偏僻,如果“诗家天子”王昌龄不是“死不悔改”而遭再贬,也不可能来到这样一个“蛮僚”聚居的边远小县任职。(未完,下续)<o:p></o:p>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5#
lina6875 发表于 2009-9-21 05:57:46 | 只看该作者
)前后。除《箜篌引》、《西江寄越弟》、《龙标野宴》、《送崔将军往龙溪》、《送程六》、《送吴十九往沅陵》、《送柴侍御》等诗作之外,王昌龄在龙标县的其它言行都无籍可考。然而,王昌龄此行对当地各族人民的影响十分深远。他不仅是一位来自京师的朝廷命官,也是当时才华出众的著名诗人,他不仅与李白、张九龄、孟浩然等当时著名诗人关系密切,而且他的诗作已经受到全社会的广泛重视,如唐人殷璠大约于天宝十三年()编就的《河岳英灵集》共收位诗人的作品,其中王昌龄的诗选得最多,共首,其次是常建(首),再次是李颀(首),再其次才是李白、高适、崔国辅(各首)。而当时王昌龄又正在偏僻的贬所龙标当县尉。由此可知他在当时也是一位很有名望的诗人。晚唐顾陶编《唐诗类选》时,也将王昌龄置于杜甫、李白之后的第一人。正因如此,王昌龄的龙标之行才引起湘西南及黔东南各族人民的高度重视、并留下了许多美丽动听的传说,如《剑劈石》、《千年古柏》、《王昌龄夜遇芙蓉仙子》、《芙蓉女三戏王县尉》等。<o:p></o:p></o:p>)秋七月,“邵州(今湖南省邵阳市)贼帅王国良降。国良本湖南牙将,观察使京杲使戍武冈,以捍西原蛮。京杲贪暴,国良家富,京杲以死罪加之;国良惧,据县反,与西原蛮合,聚众千人,侵掠州县,濒湖千里,咸被其害。”《宋史·蛮夷传二》亦载:“武冈军溪洞,旧尝集人户为义保(民间自治及自卫组织,侗语称“款”),盖其风土习俗服食器械,悉同徭人。”王昌龄在龙标期间,似曾多次到过武冈,所以在他的诗作中曾多次提到武冈,如:<o:p></o:p></o:p>冬夜伤离在五溪,青鱼雪落鱠橙虀。<o:p></o:p></o:p></o:p></o:p></o:p></o:p></o:p></o:p>)“御史中丞柳公绰练立将校,提卒五百,屯于武冈”。此时,此地便已“凶渠同恶,革面向化,如醉之腥,如狂之宁”,并已有“南夷学诗,刻示来裔”的现象出现。(柳宗元《武冈铭并序》)至唐代咸通年间(),离此地不远的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已出现象胡曾这样的著名诗人。(参见《全唐诗·胡曾》卷六四七)至宋代熙宁年间(),沅州一带“比建州学,吟听读者已多,乞赐国子监书,庶一变旧俗,皆为礼义之民。”(《长编》卷二六一)遗憾的是,王昌龄等没有将当时当地各族人民学诗习文的具体情况记录下来,或有记录却已无存或尚未发现。当地各族人民用汉文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所剩无几,因而使我们难以看到当时“洞蛮乞诗”的生动场面。<o:p></o:p>)由龙标返回江宁,然后北上亳州(今安徽亳县),并在那里被亳州刺史闾丘晓杀害。这里,需要顺便谈谈《芙蓉楼送辛渐二首》的创作时间、地点及锦屏龙里王昌龄墓的问题。《芙蓉楼送辛渐二首》原诗是:<o:p></o:p></o:p></o:p>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o:p></o:p></o:p>高楼送客不能醉,寂寂寒江明月心。<o:p></o:p>——《全唐诗·王昌龄》卷一四三<o:p></o:p></o:p></o:p></o:p>别馆萧条风雨寒,扁舟月色渡江看。<o:p></o:p>酒酣不识关西道,却望春江云尚残。<o:p></o:p></o:p>从该诗内容及意境上看,可能是王昌龄由江宁赴贬所龙标时为辛渐所作的离别诗,由此也可以看出他们之间的友谊很深。<o:p></o:p></o:p></o:p>)《采莲曲二首》其一:“吴姬越艳楚王妃,正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其二:“荷叶罗裙一色栽,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全唐诗》卷一四三)《浣纱女》:“钱塘江畔是谁家,江上儿女全胜花。吴王在时不得出,今日公然来浣纱。”(《全唐诗》卷一四三)《越女》:“越女作桂舟,还将桂为楫。湖上水渺漫,清江不可涉。摘取芙蓉花,莫摘芙蓉叶。将归问夫婿:颜色何如妾?”(《全唐诗》卷一四О)这些作品,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民族风味。所以说,王昌龄既是唐代的杰出诗人,又是唐代杰出的民族文学交流的使者。他既传播了中原汉族文化的花粉,又吸收各地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蜜汁,为中国唐代诗歌的高度繁荣作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o:p></o:p>年月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第页。参见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王昌龄事迹考略》,中华书局年出版,第页。参见赵祖英等编《芙蓉楼览胜》,黔阳芙蓉楼管理所、龙标古城文学社年月编印。  </o:p>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6#
waftedgapy 发表于 2009-9-21 09:13:11 | 只看该作者
补充说明: 据史料记载:贞观八年()分辰州龙标县置巫州,天授初改名沅州,开元中复改沅州为巫州,大历五年()又改巫州称叙州。由此可知,当时的“龙标县”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很可能占有今湘西南和黔东南乃至桂西北的大片山河及众多族群。所以才能于唐代贞观八年(634)分县置州。

19

主题

8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7#
cps6390785 发表于 2009-9-21 12:28:36 | 只看该作者

24

主题

11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8#
mutest7144 发表于 2009-9-21 15:44:01 | 只看该作者

25

主题

99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9#
shembelowe 发表于 2009-9-21 18:59:26 | 只看该作者
   邓老真的博学啊,虽然当中的一些诗我能背出,那么深的历史渊源,我却没想推测过。多谢多谢!  梁总帖子写的洪江,在我们的侗人地区以前也是很有名的,是最早设市之地之一,清水江流域木材下洞庭湖的必经之地,解放后还成立有贵州木材调拔站。老一辈的人,说到过洪江是很自豪的事,表明已经见过大世面了,可见洪江当时的繁华。[em07][em07][em07]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