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时,牛郎忽然想起老牛的话,立即在老牛坟前烧起一柱香,喊道:“老牛呀,快来救我!”忽听坟中说话:“牛郎呀,快穿上牛皮,戴上牛角,挑上孩子去追赶织女吧!”牛郎立即取出牛皮、牛角,穿戴起来,挑上两个孩子。忽然两脚生风,腾空而起,向着织女飞快赶去。织女哪能舍得孩子和丈夫,呼喊着拼命往回拽,所以跑得不快。牛郎心急,跑得最快,很快就撵上了。他想,只要抓住织女,豁上命也要把她拽回来!二人的手还差二指距离就要拉住了。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被王母发现,她从头上拔下金簪,从二人中间“哧啦”划过,立即出现了一道天河,波浪滔天,把二人隔在河两岸。夫妻无论怎样喊叫,孩子哭哑了嗓子,也无济于事了!牛郎只得回到茅棚,天天以泪洗面,养育两个孩子长大成人。 织女回到天上,王母也拿她没办法,但看得更紧了。又过了几年,见织女未再生事端,便慢慢放松了看管。海可枯,石可烂,织女回人间的念头不改变!她先选择了在东牛栏以西的洞中居住。得知张道通等在洞内炼丹,便托梦道通迁出洞去。 又是七月七日,在众姐妹的帮助下,织女来到山洞。这时,牛郎已在河东居住。不料这里也有一条河是天河降落,与天河上下相对应,并与天河同功,依然隔开了牛郎与织女。 山中百鸟听得织女到来,都来欢迎,祝贺。又见被大河相隔,夫妻不得相会,百鸟便在大河上空集结。各种鸟儿越集越多,遮天蔽日。鸟儿你咬着我的尾巴,我咬着你的翅膀,搭起了象彩虹一样的“鹊桥”。牛郎从河东家门口,织女从河西洞口,一起走到鹊桥中间,夫妻终于相会。 从此,织女常住洞中,永留人间。过往行人时而听得洞中“扎扎”机杼之声,那是织女在织布。因此,织女洞前香火旺盛,特别是常常为民众解脱不顺的婚姻。 后来,每年的七月七日日落时分,山中百鸟都来搭起鹊桥,供牛郎与织女相会,称“七夕相会”。一年一度,直至如今。 当时,山中的鸟儿、兽儿都盼着把这条河移开,好让牛郎、织女经常相会。时间长了,“移河”便成了这条河的名字。可没想到的是:有了“移河”这个名字后,河不但没有移走,反而常常泛滥成灾,危害百姓。 后来,人们将“移”改为“沂”。人们想:滔滔河水只有一“斤”了,就不会泛滥成灾了。果然从那以后,沂河不但没有泛滥成灾,反而生长了许多鱼虾,供人们食用;清清的河水,人们洗衣、洗澡,灌溉庄稼、果菜,河两岸年年大丰收,人民安居乐业……沂河成为一条“益河”,千秋万代为民造福。 再说张道通等三人迁出洞后,开始四处化缘,先修织女洞。洞中正面塑王母娘娘等众神像;在北墙阁楼上塑织女金身,面向东,透过天窗隔河俯视,与牛郎相望。 织女的梳妆台上方有一面铜镜,太阳升起时,阳光正好通过天窗射到铜镜上,再折射到织女的金身上。这时,七彩之光照亮全洞所有空间,洞内光彩绚丽,十分灿烂!(可惜是 1939 年 4 月 23 日,日寇“扫荡”织女洞时,把铜镜抢走。传说这件国宝现存日本国家博物馆。) 为迎接织女到来,在织女洞向南一广阔山坳处修建规模宏大的“迎仙观”。织女乃大贤之女,故称其山为“大贤山”。织女洞东不远,有织女洗澡的“织女池”,大小约 1.5 米见方(现已废弃)。傍边有织女“坐石”,石上两个窝,不大不小正好放开腚棰儿,坐着很舒服。织女为解烦闷,邀一民女为伴,姊妹相称。二人非常亲密,形影不离,常到山上“双泉”边玩耍。自此,双泉改名为“姊妹泉”。 后来,牛郎也成了神。此处道人张道通在河东修起了“牛郎庙”,与织女终日隔河相望,一齐为民众做好事。为纪念牛郎,此庄称为“牛郎官庄”。 说起“七月七”,可是有讲究:天体不停运行,通过测定,每当七月七日,天上的天河与地上的沂河正好上下对应;而天上的“双星”(即牛郎星、织女星)与地上的牛郎庙、织女洞也正好上下对应。所以,牛郎与织女就出在山东省沂源县燕崖乡境内,是天经地义。“天下独有织女洞”,唯此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