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214|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怀想蓑衣

[复制链接]

21

主题

95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regularemora 发表于 2009-9-19 19:20: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那次去西部山區搞非物質遺產保護?#123;查,當我們進入黑林鎮的大樹村,一位83歲的老太太耳不聾眼不花,坐在一棵百年的老槐樹下編織蓑衣。她攥著一把干草讓我們猜。在我的認識里,蓑衣的材料是割長在淺水邊上的三葉草晾乾編織的,還聽說蘇北地區也有人使用過茅草或蒲葉。可老人手裡拿的、讓我們猜了半天的,竟是山东魯南一帶特殊的旱粮作物“穇子”。  編織蓑衣是要看勞動者的個頭來“結扣”,還要根據不同的作用來增加扇面的尺幅和收口。老太太打做姑娘時就跟著大人們編織,那時候她心靈手巧,一個晚上就能編出一件很像樣的蓑衣。可是,現在她老了手腳都不聽使喚了。說到這裡,老人露出了洞豁的口腔,任歲月之風穿腸而過。她笑了笑說:怎么混的,看“连个把门的都没有”!在跟老人的交谈中得知,早些年她“抱布贸丝”到集市上去。鸡鸣早看天,稍晚了一些时候就卖不出去啊。那时光,编织的人太多了。现在,她在家里“坐享其成”,有经纪人上门收购,作为工艺品贩出去。蓑衣在当地已经成了一件稀罕之物!  因为蓑衣的编织,恍如隔世。对过去的一些回忆渐次展开。这大约是70年冬天。我看见一群人在寒气里浮动着像一阵落叶。梭标上的红缨在蓑衣之上飘动着,那么鲜红的让人触目惊心。文革的后期缺粮少炭,让斗红了眼的人去进行有组织地抢夺。一场大雪也加剧了寒气的萧杀。这就是蓑衣给我留下的最初印象。随后我像一棵耐寒的植物盼着春回大地,同时我用稀嫩的触角极力去抚摸由蓑衣的外表掩盖下的事物内涵:一件极为普通的蓑衣,无论穿在身上或悬于墙上看上去都十分耐人寻味。在隐士张志和的身上是一件绿蓑衣,微风细雨之中他走进江南忘却归期;而贬官柳宗元身上的蓑衣则是白色的了,他在无人之处独钓朔北的寒江。弹去古籍之上落满的尘埃,《无羊》里的“尔牧来思,何蓑何笠”,必是一件黑蓑衣了:荒野大漠之中,先人们用几片树叶连缀而成便是一块遮丑布;拿几束杂草拧结出来就是一件御寒衣。他们渔猎、农耕、放牧,经风经雨经日头的蓑衣雏形,这先祖们的杰作一开始就带上了某种美学意义和实用价值。我一直在想:第一件蓑衣编织于何年何月?那是一双啥样的灵动之手?我的想象时常被大雪封住。  几场大风过后便是一场大雨,雷响过电闪过天空出现一道彩虹,而且十分亮眼。乡亲们走在被雨水冲刷得光洁如肤的乡场上,趁着早凉取出晾于门前的屋檐之下或过道的房梁之上的水草。在烈日的光照下躲进槐树伞起的树荫里,一札一堆地编织起衰衣。高枝上的蝉不失时机地叫着:织呀,织呀!编织蓑衣,其实就是一种结绳记事。有心灵手巧的,把自个听来的、看来的、经过的,都编进蓑衣的经纬里。无月的夜晚壮土衔枚疾走,一件蓑衣是夜行衣;木耜之上挑着的蓑衣,充当大泽乡起义的一面大旗;蓑衣底下还掩藏过菜刀的锋芒和驳壳枪的冷静。谈古论今,就有一种怀旧之情袭上心头。有的说,当独轮车秧歌样扭进淮海战役支前的行列,一件蓑衣白天是衣衫,晚间是铺盖;有的讲,红红火火的土改闹将起来,蓑衣的领子像一根脐带把公仆与民众连成一片。说着讲着,就有几颗泪滴把手中的蓑衣打湿。在阳光的照耀之下,那眼窝里蓄满的泪分明是一束洪湖的浪花。那时,我们只能隔着一道幽帘,在伟人的诗句中“喜看稻菽千重浪”;在名家的画里,偷听溪中传出的十里蛙声。殊不知稻花之香,全是看田护林的大爹五冬六夏裹着一件蓑衣、开渠放水打坝护秧的操持。我们只管铺着一条蓑衣把脸睡成一只熟透的苹果,把梦做到“七八个星天外”之外。现在想来,那或许就是诗意的生活。虽然这样的童年带些淡淡的苦涩,我们终究在蓑衣的怀抱里脱颖而出长大成人。  岁月之河养育了丰美的水草,水族的脊椎动物跃居陆上,一次一次进化为人类。蓑衣,我们与它亲密无间。  打小有多少鄉村弟子就跟蓑衣结成親密兄弟。割青、放羊,拾糞、砍柴,看場、挖河,一件蓑衣擋風擋雨又擋雪啊!等待他們长大以后负芨出門,母亲的眼睛熬红了,煎饼也烙熟了;父亲的手掌磨破了,挣回几个盘缠,掖进蓑衣底下的连同那种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蓑衣教会了游子把朴实蓬松于外,对家园的眷恋挨心贴肺的掩起。莘莘学子梦里回眸千次,那极普通的水草,恍若母亲长长的睫毛意味深长。  穿过漫漫的雨季,在我们的思念之上,蓑衣是一件披在身上透气,躺于其上凉爽的东西。展开蓑衣,那种席地而坐、随和平易的纯真;那种问寒问暖、体贴入微的亲情,一直在溫暖著我們。現在,这些东西似乎远离我们而去了。人的一辈子,可以说是风雨人生,怎么能离开与忘掉蓑衣呢?我总想拖泥带水去触摸那些水草的根部,但又因我的笨拙而不能。  与雪与雾的裹挟之中,听风雨的足音朝我们走来。在偏僻的山洼人家的门后或墙上,还能寻出蓑衣么?蓑衣终被花花绿绿的诸多雨具所代替,已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但它留下来的种种好处和恋情,却永远系于人類的頸項与心间。    【刊于2009.08《江苏文化报》】         

22

主题

8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qq3618042991 发表于 2009-9-19 23:14:48 | 只看该作者
                新浪“论坛-新锐社区-文化漫谈”栏目审核通过并推荐此文。文章下方显示“博论坛”标识,欢迎点击图标到论坛互动。问好博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