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69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瓷都景德镇:没落的贵族

[复制链接]

23

主题

76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xingguang51 发表于 2009-9-20 00:5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历史文化名城景德镇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晋开始建镇,因位于昌江之南,故最早称为“昌南镇”。后因大将陶侃擒寇于此,改称“新平镇”;在中国历史上,景德镇既非显赫一时的帝王之都,亦非扼守险要的兵家重地,它的兴起与繁荣,与我国陶瓷业的生产休戚相关,因此,陶瓷成了打开这座城市历史之门的钥匙,陶瓷的发展史也就演变成了这座城市的历史。  两晋、南北朝时期,新平镇陶器生产已逐渐向瓷器过渡,虽然当时烧制的温度不是很高,烧品质量还不算上乘,但式样和釉色已达到较高水平,新平镇因此名声渐起。到隋唐,这里烧制出名副其实的瓷器,完成了由陶到瓷质的飞跃。北宋是新平镇制瓷业的成功时代,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诏命该地烧制御瓷,器底书“景德年制”款,所制瓷器“光致茂美,四方竞效”。不久,真宗皇帝下诏改镇名为“景德镇”,景德镇由此得名并保留至今。南宋至元朝,中原战事频仍,瓷工南迁,南北瓷工荟萃于此,制瓷工艺日趋精湛,生产规模也越来越大,逐步奠定了全国瓷业中心的基础。据《陶记》记载,当时有窑三百余座,全镇“村村陶埏,处处窑火”,所产瓷器有“琼玖”、“饶玉”之美称。这一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在胎质、造型、釉色上都趋于完美,被西方人称为“瓷器的成功时代”。明、清两朝,景德镇一直是享誉海内外的“瓷都”,所谓“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迄今为止,景德镇已发现三十多座古瓷窑遗址,这些遗址中蕴藏着大量的烧瓷窑炉、制瓷作坊遗迹,以及瓷器碎片的堆积层。  据相关资料显示,瓷都的辉煌在新中国建立后依然在发扬光大。1960—1980年代,当时不到40万人口的景德镇市区号称有8万陶瓷工人,瓷业成为景德镇的重要经济支柱。最辉煌时期,景德镇的陶瓷产值占全国的20%以上。直到1970年代末,陶瓷产业的规模,无论潮州还是曾与景德镇并称三大古瓷都的福建德化,均难望景德镇项背。但是,当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开始走向市场经济时,景德镇就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虽然说衰落是不争事实,但那时,景德镇还有自己值得骄傲的企业。上世纪90年代初,景德镇有十大瓷厂支撑着这个城市的GDP。建国以来,经过几十年苦心经营,资源整合,形成了鲜明的产品特色,比如建国瓷厂的颜色釉、人民瓷厂的青花、光明瓷厂的玲珑等,在海内外都占据了重要市场。 然而,作为一个城市支柱产业的国有瓷厂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所有国企都面临的体制、机制、冗员、债务等因素构成的困局。当沿海地区一些民营陶瓷企业正在引入资本、细分市场、扩大产业规模时,这个中国陶瓷业中心基地还沉醉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有保障的业绩和霸主地位。同时,对民营企业几乎没有像样的支持。1995年10月,景德镇决定对十大瓷厂进行改革,政府一纸文件下达,以“化整为零”的方案,划小核算单位,实行自负盈亏,浩浩荡荡的数万名瓷业工人,三分之一下岗,三分之一退休,只留下三分之一在原企业维持。这一刀切的模式,成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十大瓷厂像阳光下的冰块一样融化了。而政府在接下来的数年内为维护社会稳定而疲于奔命,瓷业生产一直处于惨淡经营的状态。   这一年成为景德镇陶瓷产业加速衰落的第一个“拐点”。此后,在传统产品式微、销售渠道衰落、市场低价混战、民营企业出国展销的系统性紊乱之下,即使拥有历史遗产,景德镇瓷业的产业竞争力也难免江河日下。有人至今还能回忆前几年的情景:在市政府门口,近千人静坐着,一直漫到马路上,大家很平静,没闹事,只希望政府给个说法,因为那时下岗工人连一分钱的补贴都没有,最低生活费也没有。当时有一种“调侃”:“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而一组数据也能显示出景德镇的没落。1995年时,潮州陶瓷产业的规模与景德镇大致相当,而2003年潮州陶瓷销售额达到117亿元人民币,出口6.43亿美元,陶瓷产业占全市国民生产总值47%,相比之下,景德镇陶瓷年产值只有20亿元人民币,在全市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到15%。可以说,作为瓷都的景德镇已盛名难继,辉煌不再。  走在迷茫的路上 守护了千年的辉煌却落得今天的尴尬。气愤者有之,不满者有之,漠然处之者有之,但反思者亦有之。记者在景德镇采访时,一位当地“老瓷通”分析了景德镇没落的三个重要原因:千年瓷都留下的贡品文化;当地政府的乱作为;陶瓷行业内耗。而在实际采访中,记者也时时能感受到这三方面的因素。“佛山瓷太次了”、“潮州瓷太没意思”、“景德镇的艺术瓷那都是宝贝!”在景德镇,你能无数次听到这样的话。  近千年来一直主要为官方服务、长期作为贡品,景德镇的陶瓷行业也打上了深深的“贡品文化”烙印。这使景德镇陶瓷企业的主要精力一直集中在工艺改造上,市场和成本意识淡薄。这种文物心态使得今天的景德镇更像一个没落的贵族:清醒地看到日用瓷市场份额越来越小的现实,但宁愿生活在寄托辉煌的艺术瓷的记忆中。  如果说这种瓷业老大、官窑作派是长期根植在景德镇人记忆中的文化,那么当地政府对景德镇瓷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也有失当之处。除了对当年政府一纸文件采取“化整为零”的方案导致十大瓷厂败落还耿耿于怀外,记者发现现在许多市民尤其是当地商人对政府目前许多做法颇有微辞。其中反映最强烈的就是“护照托管”政策。  2002年12月,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下发了一纸关于依法整顿陶瓷出国(境)展销秩序 严厉打击违法展销活动的通告。通告说,鉴于本市一些个体商户在未办理合法手续的情况下出国(境)展销陶瓷,由于组织者无序、盲目和不了解市场情况,已先后发生了多起瓷器卖不出去引发的涉外事件。不仅损害了景德镇乃至国家的形象,而且诋毁了景瓷的声誉,将危害景瓷的长远发展和市场开拓。因此市政府决定开展整顿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出国(境)展销陶瓷活动,并决定收回2002年度发出的以商务或旅游事由申办的全部因私护照审验,符合条件具备合法手续的,将发还护照并批准出国(境)展销。2003年4月,景德镇开始收缴护照。据说,那段时间,景德镇有近百名商人被传讯甚至关押。对于整顿出国展销市场秩序,而采取加强政府监管行为,个体商户们也是能理解的,但是他们很快发现,护照收回之后,审验很快变成了公安局“代管”,返还成了遥遥无期。要出国时,必须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取出来。据一位尝试过取回护照的个体商户告诉记者,不仅要7个局签字还要明里暗里花上近万元钱才能拿回护照。  “我们承认在出国展销中有许多不规范行为,作为政府,本来的职责就是帮助如何规范,而不是因噎废食,一下把我们都捆绑起来。”一位个体户告诉记者,景德镇市2002年共<td bgcolor=[/img]<td class=[/img] 主题:评论 “瓷都景德镇:没落的贵族”

18

主题

9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varnaerhard 发表于 2009-9-20 01:29:28 | 只看该作者
一个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与当地政的策略为主流,就看景德镇政府是否真在为民做事,如何发挥好这千年品牌![img][/img]<!--输入-->记录:2 页码:1/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