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251|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卡”:中国历史上最“洋”的一个汉字

[复制链接]

20

主题

99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koenigliao 发表于 2009-9-19 22:47:0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卡”:中国历史上最“洋”的一个汉字来源:搜狐社区收藏时间:07-10-11 04:402007年高考全国卷I作文题是“摔了一跤”(看图作文)。我注意到,“摔了一跤”这个作文题目东北三省没有选用,如果他们选用的话,他们会说“ka了一跤 ”,写出来应该是“卡了一跤”而不是“摔了一跤”,因为摔了一跤,多半是因为被卡了。但如果写出来“卡了一跤”让其他省份的人念,那就会五花八门了,因为“卡”字的读音可不简单,且不说各地方言,就是普通话里面也有两个读音:kǎ(咖的三声)和qiǎ(掐的三声)。 到底“卡”字什么情况下读kǎ,什么时候读qiǎ?一般说来,凡是与英语词card(卡片)对应的意义或者外语词的译音,就发kǎ的音,除此之外其他的场合就发qiǎ音。举例来说,“圣诞卡”、“信用卡”这种舶来品中的“卡”字当然是念kǎ,“卡路里”、“卡宾枪”、“卡尔·马克思”这样的外国名词、人名译音,也发kǎ的音;而凡是与卡片无关的“关卡”、“卡壳”之类的词汇就发qiǎ的音。换句话说,发kǎ音的“卡”字是外语,而发qiǎ的“卡”字是国粹。 “卡”字在汉语中出现很晚,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没有这个字,唐诗宋词中也没有这个字,直到明代《篇海类编》才见“卡”字,音“直甲切”,很接近qiǎ。从字型来看,是个会意字,上不去下不来的卡住了。康熙字典收入了“卡”字,“楚属关隘地方设兵立塘谓之守卡”。从清朝学人钮琇《觚剩.粤觚上.语字之异》(成书与1700年)一文中,我发现这个“卡”字当时很不常见,被认为是个粤语中的“俗字”。钮琇在谈到“广东语言文字之奇异”时写道:“粵語少正音,書多俗字,如謂平人曰狫,謂新婦曰心抱,謂父曰爸,謂母曰妳,謂子曰崽,子女未生曰孻,衣一襲曰沓,稻一熟曰一造,禽之窠曰鬥,禽之卵曰春。其字之隨俗自選者,如安坐之為(上大下坐),音穩。人物之短者為(上不下高),音矮。人物之瘦者為奀,音芒。山之岩洞為(上石下山),音勘。水之磯激為泵,音聘。蓄水之地為氹,音泔。通水之道為圳,音浸。水之曲折為乪,音囊。路之險隘為卡,音汊。”请注意这最后一句“路之险隘为卡,音汊”,这个“汊”字普通话中读音为chà,指河流的分岔。 古代汉字中没有“卡”字还有一个旁证,那就是历史上输入了大量汉字的日本人没有从中国学到这个“卡”字。中国人说“关卡”,日本人说“関所”。日语中有一个自造“汉字”“峠”(とうげ,tougai),一般解释为“山顶”,但是其最初的意义应该是指上山下山分道的山岭。英文中card所指的那种东西一般来说是又薄又小又硬的长方型体,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日本都是不存在的,那时的“名刺”、“帖子”多半是写在布帛、宣纸上,又厚又大又软,与card完全对不上号。所以翻译card找不到对应的汉字词,不得不用音译。日本人翻译card的办法是用片假名音译为カード(kado),而中国人则采用了汉字来音译。 19世纪在上海编辑《英字指南》的杨勋在《别琴竹枝词》100首连载于同治十二年二月的《申报》上,“别琴”就是pidgin的中文音译,现在维基百科上翻译为“皮钦”,指洋泾浜英语。《别琴竹枝词》的第36首写道:“小车名片总称揩,灰二车轮沙四鞋。买得尘帚勃腊喜,照牌新做煞因排”。这段顺口溜中有7个洋泾浜英语单词:小车、名片总称“揩”,“揩”就是car或者card;“灰二”就是wheel(车轮),“沙四”就是shoes(鞋);勃腊喜就是brush(尘帚),而“煞因排”应该是sign-board。请注意car、card都被翻译为“揩”,没有用“卡”字。中华书局1935年重印的《中华大字典》(初版于1915年),“卡”字那时还没有收入外语译音kǎ,只有两个这么两个读音:(1)从纳切,音杂,指兵卡、税卡;(2)楚嫁切,音汊,见《觚腾》。这样看来,“卡”字在明代前后才进入汉语,或音“杂”,或音“汊”,路之险隘为“卡”,属于一个生僻的地方俗字。但是也许正是因为这是个偏僻字,才用来翻译鬼佬的话,比如首任英国香港港总督,被广东人翻译为“臆甸乍”。 “卡”被选用来翻译英语car和card应该是是20世纪30年代前后的事情。用“卡”来表示car的音还勉强,翻译card不是少了一个d的音吗?词尾的辅音不念出来,这是中国南方人(波及到东南亚)说英语的一个常见现象。种种迹象标明,把card翻译为“卡”是中国南方人所为,此后“卡”字以表示关隘的俗字和表示card的洋字双重身份的逐步北上,“卡”字也就有了含义不同的qiǎ 、kǎ两种读音。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coheretaping 发表于 2009-9-20 02:02:31 | 只看该作者
近年来,虽然卡介苗、卡车、卡宾枪、卡尔已经很少提及,但信用卡、积分卡、贵宾卡、优惠卡、IP卡、手机卡、公交卡等等甚嚣尘上,上班还要在会社“卡一下”,外加卡通、卡拉OK、奥斯卡,读书还有卡夫卡,因此发音为kǎ的外来语“卡”字大有取代那个不上不下、发音为qiǎ的国粹“卡”字的趋势。比如“哨卡”、“关卡”这些词中的“卡”字,现在很多中国人都习惯成自然地发kǎ,而不是标准的qiǎ。前些天中央电视台报道大陆居民赴台的消息,我听见主持人问嘉宾:“大陆赴台旅游到底kǎ在那里?”据说国家语委已经有意考虑将“卡”字的发音统一规范为kǎ,如果真有这一天,那么“卡”字就完成了从一个广东俗字演变为史上最洋汉字的过程。 不过,令我疑惑的是,在全国人民都成为“卡奴”的时候,一贯引领时尚新潮流的香港人还有一些广东人却不再使用“卡”这个字了。不信您去香港翻翻当地报纸,香港人买东西从不“刷卡”,而係好多時用“信用咭”的啦。我这里香港的读者不多,哪位广东网友帮助解释一下左個“咭”字怎么唸的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