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91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西方文学女性典型形象解读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mgophk 发表于 2009-9-19 23:39:4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概述有人戏言,西方文学肇始于女人,一部西方文学史就是一条异彩纷呈的女性文学形象的画廊。天使般圣洁的贝阿特丽彩,是但丁式理想和信仰的化身;莎土比亚笔下的朱丽叶温顺至诚,是至上爱情的笃信者;生于《玩偶之家》的娜拉无论怎么付出和服从换来的永远是列止境的责难;苔丝姑娘为仇恨手刃自己深爱的人,“违背了人类所认同的社会规则,却并不违背生她养她的自然规则”(哈代语);如此等等,透过这些各具风姿的女性文学形象,我们不仅可以发现种种现实生活的折光,更能深刻体悟到西方文学用个性解放来反对禁欲、用理性来抵御蒙昧、把人当作人等超越特定时代意义的更深层次的思想内容,所以歌德说:永恒的女性,引导我们向前(《浮士德》结束语)。《爱玛》(英简奥斯汀著)、《安娜卡列宁娜》(俄列夫托尔斯泰著)、《包法利夫人》(法福楼拜蓍)、《德伯家的苔丝》(英托马丝哈代著)、《娜娜》(法左拉著)、《德温特夫人》(美苏珊希尔著)、《卡门》(法梅里美著)等等,这些看似简单地以作品主人公命名的文学巨著,其实也可以看出作家们在为这些文学的典型树碑立传的良苦用心。一、爱玛:原型及其它英年早逝、一生未嫁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1775-1817),几乎从来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学校(学院)教育,却因家庭的文学空气被熏陶成英国莎翁以降的著名作家。她的经历有些像我国封建时代的大家闺秀,没有同学圈子,也不可能有多广的朋友圈子,这样的际遇决定了她的作品主要以叙写她在狭小生活圈子里所熟稔的中产阶级家庭中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及其心态为主,在她发表的全部6部小说《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曼斯菲尔德花园》、《爱玛》、《诺桑觉寺》、《劝导》中,以《傲慢与偏见》和《爱玛》最受读者喜爱。《受玛》是作家唯一一部以主人公命名的作品,奥斯汀也因此成为公认的描写妇女意识的卓越作家。长篇小说《爱玛》成书于1815年。也许是经过了理智与情感、傲慢与偏见的纠缠,让奥斯汀的这部作品比起先前创作的小说更具思想性。对主人公爱玛的原型,多年来一直有多种猜测,无论是排查奥斯汀那狭小的生活圈子,还是透析作品中洋溢着的喜剧元素,其实我们很容易在爱玛和作家本人之间划上等号的。鲁迅先生说过,喜剧是将那些无价值的撕破给人看,喜剧也是能让人笑出泪的。从这个层面我们来对比一下主人公与原型之间的人生际遇,看爱玛到底有怎样的喜剧色彩呢?爱玛是个美丽聪明的地主小姐(作家本人是一个中产阶级家的女儿),喜欢与人作媒(作家本人一生未嫁)。她在无聊之中把邻近的一个孤女哈丽埃特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主观臆想地安排她的恋爱(作家本人没什么朋友,得不到别人的关怀,也很少有时间关爱别人)。哈丽埃特很随和地一次又一次“爱”上了爱玛给她选择的“求婚者”(作家本人也应该得到爱,爱别人,或别人爱自己)。最后在爱玛的不负责的怂恿下(作家的笔下,男主人公与女主人公通常都是作家点的鸳鸯谱),竟自以为“爱”上了本地最大的地主兼地方官奈特利先生(男主人公又何尝不是作家本人的如意郎君啊),当爱玛才猛然发现原来自己是爱奈特利先生的,最后两人都找到了与自己相匹配的伴侣(作品的结果是可以人为安排的,现实生活却没那么容易)。小说在作家的安排之下出现的一个又一个拐点,相信作家在创作过程中也会忍俊不禁的。与中国传统戏剧中的媒妁者相较,中国戏剧中多媒婆形象,且以“烟袋”、“爆牙”等为此类人群的基本特征,多数形象欠佳,出了一个“红娘”,其实她心里想的是自己也会随着小姐莺莺嫁了张生,所以才尽其所能穿针引线,出谋划策。而爱玛式的红娘却有点像是一个同龄的未婚女子给另一个未婚女子撮合姻缘,也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看似适合别人的其实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整部作品尽管看不出有多少戏剧成份,但喜剧气氛却弥漫全书,趣味横生。  体验《爱玛》的喜剧效果,在作家不经意间的“拐点”处,作家以她女性细致而敏感的睿智、不由分说的态度、自信的道德意识、无所顾忌的胆略恰到好处地搔挠着读者心头的痒处。作品中的另一位主人公奈特利先生和爱玛一样,都有一颗以自己的方式帮助别人的爱心。爱情是值得人一生都渴求的,而婚姻往往只是一种需要。爱玛自认为自己是个有主见的女子,但她为人做媒的方式十分可笑,甚至还有些荒诞不经,她的“拉郎配”目的是让地位低下的女子能够攀龙附凤,找到社会地位比较高的配偶,常常是她自己蒙在鼓里,结果总是事与愿违,闹出许多始料未及的笑话。她刚把家庭女教师介绍给了韦斯顿,又极力主张新交的朋友哈丽叶特拒绝农夫马丁的求爱,哈丽叶特是个孤女,出身不好,见识也比较浅薄,更没有什么钱;其实农夫马丁才是哈丽叶特的爱情首选,且马丁也十分爱着她。但这位姑娘显然没有一丁点主见,耳朵根子恁软,被煞有介事当红娘的爱玛窜掇了去嫁给牧师埃尔顿先生。但是,在一次行车途中,牧师埃尔顿却向爱玛发起了强烈的爱的攻势,爱玛始料未及。在老姑娘贝茨小姐的家中,爱玛碰上了贝的侄女简和韦斯顿的儿子弗兰克,爱玛对弗兰克必生好感,一心想着瞅着机会试图增进与弗兰克的关系。事态的发展很快有了眉目,埃尔顿跟一个虚荣、势利的女人结了婚,爱玛自己也感到自己对弗兰克并不是真情,便回头极力撮合哈丽叶特与弗兰克的关系。终于,在一次野餐聚会上,爱玛无意间得知弗兰克其实早已与简秘密订婚觉得特别地懊恼,让爱玛更加心烦意乱的是哈丽叶特竟爱上了自己的朋友奈特利先生,直到此时,爱玛才发现奈特利早已占据了她的心甚至她的灵魂。一连串的纠缠不清及误会之后终于迎来了大团圆式的结局,奈特利赢得了爱玛的芳心,弗兰克娶了简;而哈丽叶特也终于从马丁那里找到了称心如意的归宿。男主人公奈特利先生是一个极其理想化的好人,他认为帮助那些社会地位卑微的人,首先是要懂得去维护他们的尊严。一次舞会上,当他看见哈利特受到别人的轻蔑时,他挺身而出,像呵护自己的子女一样维护她的自尊心,协助她度过难堪局面,对馅上欺下的恶劣行径进行猛烈的抨击;他重视哈利特与其地位相称的马丁之间的真情相爱,并给与马丁恰当的帮助,使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愿望喜结良缘。奈特利先生这一让读者崇拜的角色地位,无疑寄托了作家的社会理想。而事实上作家一生之中并没有找到自己的爱情,成就自己美满的婚姻,写完《爱玛》的奥斯汀不到两年时间便离开了人世。俯仰古今中外,文坛也好,歌坛也罢,真情无处寄托的才子才女们,大多英年就忧郁而甍,像张国荣,像梅艳芳,像……二、安娜·卡列尼娜:被谋杀的叛逆者好汉没好妻,懒汉娶花枝。亚历山大·卡列宁其貌不扬,在十九世纪的沙俄官场中却是个地位显赫的人物,他“完全醉心于功名”,根本不懂什么是倾心相爱的情感,他认为他和安娜的结合是神的意志。再说,古今中外,遥远也好,眼前也罢,别说西施,就说东施,有多少人能不对达官显贵、荣耀金钱趋之若鹜呢?尽管美女丑女们在少女时代对爱情都会有着这样那样的理想和憧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