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1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台湾土著风俗八成与壮侗语族接近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sara588513 发表于 2009-9-21 19:13:4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台湾高山族:越族先民在海峡那头的传承 台湾土著风俗八成与壮侗语族接近 <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http://www.dongren.cn/bbs/[/img]<IMG src=http://www.dongren.cn/bbs/[/img] ( 2005-05-13 10:32:53 )稿件来源: 新华每日电讯7版  新华社记者柴骥程、余靖静报道     孕育了“大禹治水”传说的越族先民,曾在广阔平坦的东海大平原上繁衍生息。约一万年前,东海大平原逐渐沉没于海潮,越族先民不得不选择了大规模的部落迁移,他们中的一支族人迎海而进,迁往澎湖、台湾等岛屿。     日前,参与“越文化实勘研究”课题组的12名学者聚集杭州,公布<!--ADV_CONTENT-->了他们两年来实勘研究成果。大量实勘证据表明,台湾高山族是那支跨越海洋迁徙的越族先民的后裔。这次大规模的越文化实勘研究是在海外华侨车越乔资助下进行的。从2003年夏天开始,由国内12名知名学者组成的勘察团,沿着越族迁徙路径,辗转于浙、闽、粤、桂、琼五省区的越文化遗址、古迹、博物馆、民族村落等文化遗存,进行了详细考察。 <STRONG>台湾海峡曾是大平原</STRONG>     越族先民曾见证了台湾海峡沧海桑田的变化。古地理学和第四纪等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台湾海峡曾几次成为陆地。最近的一次发生在距今16000年至15000年间。当时,海平面下降至今天海平面的155米以下,整个东海大陆架都变成了广阔平坦的大平原。而今天的台湾岛,当时则是东海大平原东南方的一片山地和丘陵。     据“越文化实勘研究”课题组总顾问、浙江大学终身教授陈桥驿介绍,到了约一万年前,海平面开始不断上升,东海大平原最后成为华夏大地上沉没的古陆,越族先民原本优越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当时不仅土地面积缩小,且由于没有海塘的阻遏,一日两度的咸潮,从所有河流倒灌入内陆,土壤迅速盐渍化,越人的主要生产活动即水稻种植,从连年减产直到没有收成。越族居民不得不进行了他们部落历史中的大规模迁移。 <STRONG>贾兰坡命名的“海峡人”为两岸古人类间血脉提供重要物证</STRONG>     然而这次大迁移并不完全是被动的后退到大陆高地,也有迎海而进,积极向外发展,寻找新的生存空间。陈桥驿教授说,越族的迁移路线,一条当然是越过舟山丘陵内迁到今宁绍平原,后来建立了“卧薪尝胆”的越国,另一条则是利用原始的独木舟漂向今日中国南部沿海地区,其中包括迁往澎湖、台湾等岛屿。     在越地越人的先秦文献《越绝书》中,有“内越”和“外越”之称。经考证后,专家比较一致的意见是:“内越”指海侵发生以后向大陆内迁定居的越人,“外越”则指向海外迁徙的一支越人。     浙江、江苏、广东、广西都曾发现距今5万年至10万年的古人类化石,可见越人的祖先在东南地区居住的年代相当久远。     1999年,福建泉州的考古爱好者曾从台湾海峡中打捞起数千件动物化石,其中有一个化石似乎是人类化石,后经专业考古研究人员检测,这是一个距今1.1万至2.6万年间的古人肱骨化石。著名人类学家贾兰坡将其命名为“海峡人”。这项考古成果,印证了台湾海峡曾经是东海大平原的历史,更为海峡两岸古人类之间的血脉关系提供了一个重要物证。 <STRONG>越族先民驾独木舟来往于海峡两岸</STRONG>     面对台湾海峡,对于目前还没有直接通航的两岸而言,古代的越人似乎拥有更多的勇气和自由。近年来的许多考古发掘和研究表明,越族先民凭借自己独特的工具——有段石锛,挖制独木舟,来往于海峡两岸。     有段石锛,是远古的造船工具。这种安装在“7”字形木柄上的石锛,在沿海或岛屿上需用独木舟的地方尤其需要。它不仅是越族先民的重要生产工具,而且也是越文化的一个象征。在考古发掘中,包括台湾岛上的大岔坑遗址、圆山遗址等东南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会见到它的身影。     经考古论证,浙江的宁绍平原是有段石锛的发源地。在河姆渡遗址,出土过7000年前的有段石锛,而近年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原始有段石锛更是将此石器的年代上推了1000年。     林惠祥先生在他的《中国东南区新石器文化特征之一:有段石锛》一文中明确提出:“有段石锛是随着越人的海外远航,出现在东南亚和南太平洋等地和他们途经的诸岛之上的。”这一观点得到了学术界的公认。他把有段石锛分为三个发展阶段:首先产生于中国内地东南区的闽、浙、粤、赣和苏、皖一带;由上述地区北向传入华北、东北,东南面则先传入台湾;由台湾传向菲律宾和波里尼西亚诸岛。   “善于用舟”同样是越族先民的真实写照。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曾描述越人为“以船为车,以楫为马,往若飘风,去则难从……”     2002年,在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的第三次发掘中,发现了我国迄今为止最早的一条独木舟,反映了于越先民制造独木舟的先进技术。而河姆渡遗址的第三、四文化层中发现的六支木船桨,被认为是废弃的独木舟遗骸;与河姆渡文化早期年代相当的桐乡罗家角遗址第三文化层的二件独木舟遗骸等考古资料,都是越族先民能够漂洋过海的实物证据。     尽管台湾海峡宽度达上百公里,有了有段石锛和独木舟,汪洋大海也阻隔不了内越与外越的来往,阻隔不了越文化的传播。 <STRONG>古越习俗沿传至今,两岸有很多接近之处</STRONG>     越族广泛分布于长江中下游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当越王勾践灭吴、北上称霸后,越的名称开始大显于世。东南沿海地区以后又陆续出现了干越、于越、扬越、南越、闽越、瓯越、骆越、夷越等称呼,通称百越。     在这次实地勘察中,学者们接触了大量越文化的“活化石”。他们的共识是,海峡两岸作为百越民族后裔的少数民族,在语言、习俗、信仰等许多方面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语言学、民俗学、考古学等学科的研究资料表明,壮族、苗族、瑶族、黎族、台湾高山族等东南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是百越民族的后裔,他们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古代百越文化的特色。     “由于他们居住在高山等偏僻地区,与外间的接触较少,一直保持并发展着自己的独特文化和习俗,这里面保留着不少古代的越文化。”著名的越文化研究专家、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吴春明先生说。     参加这次实勘的广西博物馆研究员蒋廷瑜先生说,百越民族是稻作文化的开创者,两岸都有史前稻谷遗存发现。台湾的营浦遗址中发现了史前稻谷遗存,这里的文化与福建昙石山文化就很相近。     中国考古学会理事杨式挺在他的研究中说,“断发(短发)文身”是古代百越民族的特有习俗,据《汉书·地理志》记载,越人“断发文身,以避蛟龙之害”,文身是为了下水下海从事渔猎捕捞时防止凶猛水族加害,台湾的高山族和海南的黎族都曾长期保持着这一习俗。     “拔牙”是古越民族以人工方式改变牙齿形状的一种风俗习惯,台湾的高山族和广西的壮族也都曾长期保持着这一习俗。     前些年,有学者将清朝《台湾府志》中所列台湾土著民族的特殊风俗习惯100条,与祖国大陆南方少数民族,特别是与古越人有密切渊源关系的壮侗语族的各族比较,发现相同或接近的占82%。     陈桥驿教授说,今天,全面综合地研究古代百越文化的条件已经成熟。这次学者们将研究的主要目光落在了海峡两岸,不仅能把握海峡两岸文脉相承、地脉相连、血脉相通的历史,更能了解海峡两岸的百越民族,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     据此番“越文化实勘研究”的资助者车越乔介绍,“古代越文化传播分布地域实勘研究”项目,计划用3年的时间来完成。今年,研究人员将前往江西、湖南、贵州、云南等地继续考察,在2006年夏天之前,他们实勘的脚步将踏上台湾。         新华社杭州电<div id=http://www.dongren.cn/bbs/[/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