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56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湖南莽山瑶族渊源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agonesandra 发表于 2009-10-11 18:33:1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宋代初,莽山即有瑶民迁来居住。明初,莽山境内主要居住着瑶族,少有汉族。洪武正德年间(1506~1521),苗族首领谭应贞、杜回子,瑶族首领龚福全,先后以莽山为据点,在湘粤边境举行起义,被官府反复围剿,境内少数民族均遭到残醋镇压与杀害,瑶族逐渐衰败,人数大减。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瑶人改称新民,瑶峒改称新民峒。嘉庆年间(1796~1820)莽山瑶族367户。道光十一年(1831),江华瑶族首领赵金龙发动锦田起义,莽山瑶人多前往参加,瑶族人口又一次削减。咸丰年间(1851~1861),莽山瑶族仅二百余户。现今,汉族在莽山占30%;瑶族占70%,主要分布在永安、黄家塝、西岭、钟家、刘家、塘坊、道洞等7个村民委员会,92个自然村。
莽山主要姓氏有黄、盘、赵、李、周、刘、罗、谢、谭、肖等20余姓。其 中,瑶族有黄、赵、盘、李、邓、庞、胡、欧、宋、梁10姓。莽山瑶族有过山瑶和八排瑶两种。
[过山瑶] 耕山类北方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携家入山,以口尝土,察其肥瘠,编茅为屋,食惟菽麦包谷,耕山或二三年,或四五年,地瘠则焚其巢他徙,故称过山瑶。他们操“育勉”(即:“瑶族”)语。自认瓠为始祖,并保存有《过山榜》、《评皇券牒》等民间文献。其内容与《后汉书·南蛮传》的记载相同。 瓠先祖御敌护国有功,被评王招为驸马,送往青县会稽山七贤洞青竹林中白雪山居住。经三年,生下六男六女。皇上赐姓盘、沈、包、黄、李、邓、周、赵、雷、胡、冯、唐十二姓。明正德年间赵姓瑶族由福建辗转迁徙,至莽山峒永安村定居。清道光年间(1821-1850)瑶民起义领袖赵金龙部下,从江华、新田、常宁、桂阳等地疏散至莽山,隐居道洞、塘坊、西岭等村。另有部分过山瑶由于迁徙频繁,踪迹难定,对于自己的先世来源原委不清。
[八排瑶] 集中聚居在莽山黄家塝村,其先祖由浙江到福建,辗转迁徙到粤北,明正德年间(1506~1521),由广东省阳山县称架太平洞迁入莽山定居。八排瑶由粤北地区的军寮排、里八洞排、火烧坪排、大掌岭排、横坑排、油岭排、行祥排、马箭排组成。该瑶族有自己独有的语言,自称为“藻敏”(即:“瑶族”)。由于他们定居和同化早,本民族语言基本失传,仅在老人中遗存少量单词,其他生产生活习俗与当地汉族无异。
语言
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过山瑶通用“育勉”语,与国内各省以及越南、老挝、柬埔寨 、缅甸、美国等地的瑶语基本相同,他们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语言交流。八排瑶语言自称“藻敏”,由于定居和同化早,普遍使用当地汉族的语言,而自己的语言基本失传,仅在老人中遗存少量单词。瑶族原来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1982年,中央民族学院与美国瑶人协会共同创制的拼音瑶文。
歌谣
莽山瑶民历来善于歌唱,往往“男女杂沓,一唱百和”,很多民间歌手随编随唱,出口成歌。他们用歌词来传颂叙述本民族的历史;用歌唱驱逐生产劳动带来的疲劳;用歌唱互传倾慕心曲、谈情说爱;用歌唱交流相逢与离别之情。其歌谣有历史歌、生产劳动歌、祭祀歌、情歌、谜歌和英雄人物歌。《盘王大歌》以天地人类起源、洪水故事、伏羲兄妹成婚,瓠祖先为崇拜的图腾以及瑶族社会经历作为吟唱歌咏的主要内容,一般在传统的盘王节时吟唱,为瑶族历史的长篇叙事诗。瑶歌体裁大致有三种:一是四句七字一首;二是首句三字或五字,后三句为七字;三是一二四句为七字,第三句字数不等,多至十余字的也有。
音乐
莽山瑶族乐器有唢呐、笛子、箫管、长鼓以及木叶等。《过山榜》载“身穿花衣、长调木鼓、六笛吹笙,铜锣惊天动地”。其歌词多种多样。《盘王大歌》有76段歌词,七韵曲调,其曲谱是“黄起沙”、“三步行”、“满段曲”、“荷叶怀”、“南花盏”、“抛江南”、“梅花大碗”等,还有几韵杂谱曲。祭祀歌曲调专用,只在还盘王愿时由师公主唱,流传不广。瑶民在生产生活中的山歌是依据固有的几种曲调即兴赋诗,有“讲歌”,“报歌”两种。“讲歌”调子低平,如讲如述,如泣如诉,在节日和来客时歌咏对唱;“报歌”调子高亢委婉,莽山流行“拉发调”,歌手引亢高歌,音尖而绵长,一首四言歌词反复歌唱,音高亢婉转悠扬,在野外山岭中唱和。瑶民还善于吹木叶,音尖细宏亮,传声甚远。过年过节和婚丧喜庆,用唢呐、箫、笛等乐器吹奏,曲牌有《满堂红》、《喜洋洋》、《拜堂曲》等。
舞蹈
莽山瑶族主要流行花棍舞,该舞由祭祀舞蹈演变而来,舞者手持6尺长的竹竿,外缠彩色纸条,掏空竿中竹节,中置几枚铜钱,舞时哗哗作响,其动作有36套,表现择地、建房、伐木、架屋等一系列筑屋过程动作。还有猴舞和青牛舞,演员带着面具,舞姿优美、滑稽、祈求丰收和平安。
风俗习惯
1、生产风俗
瑶族生产发展缓慢,以希望和幻想代替现实而崇拜诸神。砍山“祭林神”,打猎“祭山神”,播种“祭谷神”,崇拜与自已生产紧密联系的自然物。后道教渗入瑶族,境内瑶族师公属茅山教宗派,道教诸神庞杂而无严密系统,加上佛教偶像,造成瑶族信仰的多神崇拜,将太上老君、三清三元、张天师、李先师等道教祖师与瑶族的图腾先祖及与生产紧密相关的风伯、雨师、雷公、电母、土地公公、土地婆婆、五谷仙娘等自然神相提并论,同坛共祭。
瑶族还为新迁户建立“人工会”,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附近瑶人相约,一齐为新迁户开荒种地、砍树建房,不吃新迁户的饭菜,不计报酬,一家无耕种旱土,大家代劳开垦,帮助新迁户建立家园。
生产中禁忌很多,正月十六日忌鼠;正月初十和二十忌风;二月初一忌鸟;三月初一忌雪,破日不卖货,逢丁不剃头。凡逢忌日,男女老幼居家不出,不用铁器。由于这些禁忌影响生产,多已破除。
2、生活习俗
[服饰] 莽山过山瑶,妇女剃发裹长绣帕两端垂缨络,覆于两耳侧至肩,耳上喜缀环,项悬银圈,身着青布衫裙,衣服之胸、袖、领皆绣花和绲彩边布条,腰系红布,脚裹绑腿,着绣花鞋,男子将头帕缠头,两端朝两额上方裹成双角状,身着青布衫裤。
[饮食] 瑶族人民长期以来“火种粟黍活命,麻豆安生”。暇则捕猎山兽以续食。民国时期,仍以山芋、红薯等杂粮裹腹度日,还得挖蕨根、摘艾叶等草根树叶度饥荒,谷米很少,贫苦瑶族米饭经常年不入口。新中国成立后,瑶人分得田地,特别是居无定处的过山瑶开始定居下来,种植水稻,饮食结构发生变化,均以大米为主,杂粮为辅。瑶人以龙犬瓠为图腾崇拜,禁食狗肉。逢年过节普遍吃猪肉,好饮酒,除自酿红薯高梁酒外,还以“竹筒市酒而归”;喜喝浓茶,用砂罐置火上,将茶叶放入罐内滚沸的开水中煎熬,茶汁成胶状。客至敬半杯,饮完再添。
[居住] 瑶族在很长时间内,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中的“幽僻之处”,猿猴为伴,百鸟为邻。所居之室,编以草茅,高只及肩,过着“雨水湿床无处眠,妻儿男女哭连连”的悲惨生活,部分定居或同化较早的瑶族,居室与汉族一样。民国时期,大多数瑶族建抖墙屋。新中国成立后,绝大多数瑶族改为砖瓦房,布局合理,通风良好,采光充足,与当地汉族住房无异。
3、礼仪习俗
[婚姻] 瑶族社会早期实行族内婚制,不与其他民族通婚。《评王券谍》中记载“瑶人”不得与百姓为婚,若有强娶瑶女者,罚蚊子三瓮,开通铜钱三百贯,无节竹三百根,糠粒金绳三百丈,金鸡屎三百斗”。在族内婚中规定“同姓不婚”,但实施不严。后因与外族接触日多,改为“可招百姓郎”。但“瑶女不嫁百姓”。到了清末和民国时期,这些规定逐步打破,瑶族男女可与外族通婚,在不同时期婚姻形式演变过程中,“男嫁女当”的习俗始终贯穿其中。其婚姻形式有两种:一是招郎上门,夫从妻居。二是女方出嫁,妻从夫居;子女姓氏可从母姓,亦可从父姓,男女都一样,实行一子(或女)均分,即一人顶两姓,二子(或女)平分,老大随母姓,老二随父姓。婚姻仪式仍保持传统习俗。
莽山过山瑶结婚时,仍是“鼓乐相送,喧阗于道”,送嫁人数不等。距夫家二三里地,一支由鼓、锣、唢呐手、侍娘和10岁左右男孩组成的7人迎亲队吹吹打打相迎。离有半里或一里时,夫家又来一队接伞妇女,将送亲人的伞和袋子接去,侍娘携引新娘先到夫家厨房拜见婆父婆母,再到厅屋神龛作揖行礼,然后在侍娘的帮助下洗脚,进洞房。酒宴不论桌数,用长方条桌和门板在厅屋上方及左右沿墙置席,先招待送亲来宾,然后依次招待其他来宾,一批批轮番欢宴,连续不断。晚上拜堂后,主宾皆不睡觉,通宵达旦,饮酒至天明,新郎新娘亦不例外。婚宴上不用辣椒和青葱之类,以示新娘之纯洁。
[丧葬] 瑶族古代迁徙频繁,有火葬之习,后袭汉族习惯,采用土葬。其丧葬仪式却保留着瑶族固有的一些特点,瑶族老人去世后,请本族巫师“打开路”,做道场法事一天一夜或三天三夜,送葬之日,在灵堂前设置一坛子,孝子女和其他亲属轮番供奉一小碗饭于坛中。出殡前师公高举燃烧的火把,在屋内挥舞,口中念词,意在驱赶鬼邪;出殡时,孝子奉上盛满饭的坛子随灵柩上山,并将饭坛与死者同葬。安葬后的三天内,孝子每天早上为死者送一次洗脸水,其中第一天送至坟前,第二天送至半路,第三天送至门前泼掉。下葬后的第三个九天,子孙和亲戚各自从家中带一个竹织篾篓,内装纸钱,用树皮代替香请师公念经焚化。
4、节日习俗
[起春节] 每年农历三月十一日举行,纪念先祖在七贤洞会稽山刀耕火种、开山辟岭的春耕纪念日,意在催春,求禾苗茂盛。
[团圆节] 每年农历七月,纪念盘王子孙受封成亲。

[盘王节] 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举行,瑶民为纪念先祖瓠抗敌御侮,受封为“盘王”。在庙中瑶王殿安放瓠夫妇及其子女十三尊木雕彩绘像,悬挂“满堂众圣”等彩色神像,张贴“法事成规,七日七宵六法士;歌堂体制,四男四女一歌堂”的对联。其仪式程序繁杂,内容丰富,用吟诗、吟唱、叙说、舞蹈来祭祀盘王先祖,追溯历史,其内容掺杂着道教和迷信色彩,既娱神又娱人。1986年,莽山乡塘坊村瑶民按传统方式举行还“盘王愿”,由七天七夜改为三天三夜,同年11月17日,郴州地区首届盘王节在莽山瑶族乡政府所在地组织大规模的庆祝活动,全区各县市民族乡都有瑶族代表参加,并选派传统歌舞队演出。1988年,县内各瑶族乡村选派瑶族代表,参加在郴州市北湖公园举行的郴州地区第二届瑶族盘王节活动。莽山瑶族代表在庆祝会上表演歌舞节目。同时来自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泰国、日本等国的专家学者参加郴州地区瑶族学术研讨会,专程到莽山乡进行考察。
瑶族本民族三个节日都杀牲祭献。其他节日,随乡入俗,与当地汉族相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