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崛起与知识全民化时代知识不是有形的财富,但高于有形的财富。如果与财富相比,知识可比之为精神财富。在知识领域的富有程度与人民拥有知识的广泛性,是代表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核心标准之一。古代中国人民渴望拥有知识,摆脱愚昧——民间“穷不丢书、富不丢猪”的说法正是反映了劳动人民对知识的渴求。“读书人”在古代劳动人民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拥有知识,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而穷苦人家的子弟是很难付得起高昂学费的。读书求学的人只能是富家子弟,对于大多数穷人来说,知识离他们很远。贫家子弟中因为一些较为偶然的原因,偶尔也能出来几个拥有知识的人,但充满悲剧意味的是,拥有了知识的穷人很自然就脱离了穷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劳动人民是不必拥有知识的,也不应该拥有知识。皇权专制主义政治集团从来就不喜欢拥有知识的人民。无论繁荣与否,大一统下历朝历代政治集团都不会推行全民化的教育。于是,在中国古代,普通的中国人民只能是没有知识的人民了!知识分子是中国社会精英的代表,那么,他们是如何成为精英的呢?“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严重脱离人民,并且以脱离人民为荣,以脱离劳动为荣。他们不需要劳动,拥有知识的特殊身份似乎比他们的生命还重要。为了能够与劳动人民区分开来,他们穿长衫,蓄胡须,将指甲留得长长的,让人一眼就能看出来不是那种“村夫野老”。即使穷得揭不开锅,他们也不会弯下高贵的身躯去自谋生路,他们似乎只能是那种不劳而获的所谓精英。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思想观念中没有去养别人的概念——只会写些风花雪月之类的诗词歌赋以及八股文的知识分子也养不了别人,只能由别人养着。“学而优则仕”。养着他们的人似乎也不是人民,而是皇权专制主义统治下的政治集团。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正途就是当官——如何谋个一官半职成了知识分子拥有知识的真正目的。不劳而获的知识分子需要有人养着他们,皇权专制主义统治集团需要有人替他们说话,需要有人替他们管好无知的人民。于是,“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中国科举制度便应运而生了。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以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的一种基本制度。它源于汉朝,创始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兴盛于明、清两朝,废除于清朝末年。根据史书记载,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年。客观地说,中国科举制度的产生是历史的必然,体现了历史的进步,它一直坚持的“自由报名、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仕”的原则对我国古代社会的选官制度,给广大中小地主甚至也包括极少数平民百姓通过科举的阶梯进入仕途,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机会。正是科举制度,有力地打击了世袭制等级社会的不平等制度。因此,科举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最具开创性和平等性的官吏与人才的选拔制度。科举制度本身的优越性是显而易见的,但科举制度给中国带来的不是科学与民主,而是愚昧与落后。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生产出的学术产品究竟是些什么知识呢?古代科举制度是知识界的指挥棒,从考试的内容便可以看出古代知识分子所学习的内容了。中国式的科举考试从本质上说,是皇权大一统政治在知识界的体现。科举考试的内容是完全服从服务皇权政治的需要,一切不利于皇权政治的思想与知识都将为扼杀在摇篮之中。中国的科举考试内容到明代以八股文为主,即“八股取仕”。它逐步成为僵化模式,特别是到了晚清时,成为严重束缚知识分子的枷锁,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吴敬梓才写出了《儒林外史》这部讽刺科场的不朽名著。到清朝末年,在封建社会制度行将灭亡之际,发生了戊戍变法,“废除科举,兴办学堂,”已成为历史的必然。1905年清政府颁布了停止科举的上谕。从此,1300年的科举制度宣告结束。知识分子连同他们所拥有的知识都在皇权专制的阴影下存在着,他们的知识总是在重复前人的教条,对皇权专制主义思想不知疲倦地进行考据式解读。至于他们自己,似乎从来也没有过自由而独立的思想,更不必说是什么思想体系了。没有自己的思想如同没有自己的灵魂,以知识为旗帜的中国知识分子终其一生,都在重复进行着知识殿堂的无魂之旅,十分可怜地沦为皇权专制主义政治集团的被“包养”者。知识服务于皇权政治,而政治从来都是有选择性的,其本质是反人民的。知识本身本无善恶之分,但在皇权专制主义主导下,知识成了恶的载体,传统文化中的糟粕堂而皇之地以知识的面目出现,毒害了普天下劳苦大众的心灵。知识不仅不能拯救人民,而且成了加害人民的工具。知识分子的政治命运与知识的政治性,决定了中国知识界的灰暗与沉沦。知识分子毕竟代表着上层社会的精英分子,他们之中也有不少敢于为民请命的,尤其到了周期律K线图拐点处,为民请命的知识分子(其中不少成了改革家)就会层出不穷。他们之中有不少人因而被杀,为民请命在很多情况下成了为民丧命。而他们的被杀对于广大人民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人民对他们的行为没有丝毫知觉——这也许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莫大的悲哀!他们或者成为政治权贵,或者被政治权贵所利用,除此之外别有他用。因而,古代中国知识分子所生产的精神产品自然而然地远离了人民,远离了社会。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知识体系与生产科学几乎毫无关系,知识失去类似西方知识的智慧性,这便是中国式知识无用论——“百无一用是文章”之类说法的来历。中国知识分子毕竟是有知识的,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进步与文明。知识分子自古以来有一种执着于教条化思想的传统。建言献策是知识分子的使命,他们所说的话自然会有不好听的地方。如何对待不听话的知识分子,却是很多政权十分头疼的问题。从肉体上消灭知识分子,从而阻隔进步思想的传播,这是一条最简单的办法。很多政权都那么做了,但一切屠杀知识分子的政权都被证明是黑暗政治的代表,注定要被人民所推翻。清朝末年姑且不必说,蒋介石杀害知识分子的行为,加速使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失去民心,可以说是不争的事实。一直到1949年建国以后,知识才具有了人民性。在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的地位显然提高了许多,一大批百姓子弟得到了受教育的机会。但毛泽东对于知识分子的态度却是不以为然的。这与毛泽东文化大革命式的理想主义思维方式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知识分子所拥有的知识不能用于实现中国革命的理想,还不如没有这些知识。于是就有了“知识越多越反动”之类的关于知识分子及其知识的政治术语。因而,知识分子只有“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这条路可走了。在毛泽东时代,知识分子及其所拥有的知识同样是为政治服务的,知识分子的命运在狂热的政治文化面前,仍然充满了不幸的命运。知识分子命运的拐点出现在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之后。到了邓小平时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政策才真正得到了落实。特别是全国高考制度的恢复,让大批中国人有了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知识分子及其拥有的知识所彰显的人民性开始体现出来。回望历史,我们看到了知识透射中国人心灵世界的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中国人开始认识世界,反思自己的民族文化。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西方文化向中国人发出了令人目眩的光芒,一大群人朝着有亮光的方向不顾一切地冲过去。几千年愚民政策终结后,却又造成了拥有知识后的盲目骚动与狂躁不安。全民无知的国家是无法进步的,但知识普及化的国家未必能够实现长治久安与快速崛起。过度饥饿的人最容易被噎死。“十年来最大的失误在于教育”。“天之骄子”们不加选择地学习西方文化,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对于落后于世界的中国怎么也看不惯,于是不可避免地发生了高举“振兴中华”旗帜下的风波。“这场风波迟早要来。这是国际的大气候和中国自己的小气候所决定了的,是一定要来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从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至今,已有三十年时间。知识分子从皇权专制主义时代的精英化正在向全民化方向转变。拥有知识不再是一件困难的事。特别是信息化的发展,人们处于知识大爆炸时代,全民拥有知识,全民分享知识已经成为历史的潮流。按照毛泽东识得几个字的小学生就能称为知识分子的说法,当今中国确实是知识全民化了。在一个文盲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是不能够适应全球化竞争的。中国在物质积累的同时,也在实现着知识的积累。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正处于快速崛起的状态。中国崛起为知识全民化奠定了基础;知识全民化又推动了中国的快速崛起,并使中国实现持久的繁荣与稳定成为可能。中国传统文化不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也不能算是世界上最糟糕的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说,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方面与其糟粕的方面都是十分突出的。所以,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就成了最为紧迫也至为重要的问题。历史告诉我们,凡是在皇权专制主义垄断下的知识,其本质是反人民的,其内核大多属于糟粕。只有挣脱政治集团与利益集团的锁链,让知识成为知识本身,让知识充分体现出它的人民性,知识才是健康的,积极的。政治的残酷与人民的无知是一对双胞胎,人民手中最强大的战斗武器是知识。只有知识的普及化,才能彻底改变中国人的精神面貌。“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自由的知识与信仰,是社会进步的产物,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知识是消除迷信,解放思想的有力武器。自由独立的知识体系是中国崛起的前提,是中国崛起大厦软环境的核心组成部分,是国之血脉。在知识全民化时代,人人拥有知识不再是梦想,知识分子不再扮演所谓“精英”阶层的角色。人们不必迷信所谓社会精英的作用,相反,人们具备了识别真假“精英”的能力,并自觉地对“精英”们的行为进行必要的限制——宁愿相信来自民间的自由派知识分子,也不要迷信于那些不食人间烟火的经院派的所谓社会精英们。知识分子爱国爱民的方式,就是普及知识,授业解惑,让更多的人民拥有知识。让更多的人民拥有知识。千万不能放弃知识在社会改造中的人民性,知识必须为人民所拥有,成为广大人民手中的工具——知识为人民服务;知识为中国崛起服务;知识为中国的全民化时代服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