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383|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古代官职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1#
英雄无主 发表于 2009-9-20 02:01:46 | 显示全部楼层
[编辑本段]中国古代常见官职一览表  尹 史 卿 宰 尉 令 丞   卿士 太史 左史 右史 司徒 司马 司空 司寇 职方   太师 太傅 大保 少师 少傅 少保 太宰 少宰 六卿   封人 工正 相国 庶长 令尹 柱国 公主 驸马 三公   丞相 宰相 御史 太尉 九卿 太仆 廷尉 宗正 少府   将军 洗马 大夫 博士 郎中 侍郎 中郎 议郎 令史   尚书 六曹 合阁 仆射 侍中 内史 刺史 州牧 别驾   主薄 郡守 太守 长史 从事 督邮 县令 县尉 三老   亭长 列侯 主事 三省 行台 都督 录事 护军 可汗   六部 三馆 学士 总管 元帅 留守 判官 巡检 提刑   提辖 通判 孔目 押司 大人 内阁 厂卫 太监 都司   知府 亲王 总督 巡抚 监司 州判 知县 提督 总兵   参将 散官 流内 流外 贝勒   大良造 左丞相 右丞相 大司徒 大司空 御史台   大司马 郎中令 大司农 大将军 执金吾 中郎将   尚书省 尚书令 结事中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关内侯 中书省 中书令 门下省 秘书省 枢密使   员外郎 著作郎 国子监 节度使 招讨使 都点检   观察使 按察使 衍圣公 大学土 宣政院 集贤院   军机处 翰林院 钦天监 内务府 布政使 未入流   税务司 资政院 咨议局 国务院 枢密院   三闾大夫 御史大夫 司隶校尉 将作大匠 谏议大夫   光禄大夫 绣衣直指 监察御史 同平章事 参知政事   翰林学土 中书舍人 都指挥使 钦差大臣 牛录额真   参赞大臣 总税务司 海军衙门   典农中郎将 北洋通商大臣 南洋通商大臣[编辑本段]古代秘书官制简介  主书:战国时魏国为国君保各种文字资料的人员。   御史大夫:秦朝时负责监察百官,代表帝接受百官奏事,管理国家重要图册、典籍,代朝廷起草诏命文书等。西汉时,御史大夫与丞相、太尉合称三公。丞相缺位时,往往由御史大夫递补。晋以后御史大夫不再负责文书工作。   令史:汉代郎以下负责文书工作的官职。分:兰台令史、尚书令史。隋:唐以后,令史变为三省、六部御史台低级事务员的称谓。   宰相:封建时代“宰相为君主之幕僚长。”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   谏议大夫:西汉时称秘书工作人员的谏大夫。东汉时改称谏议大夫。隋、唐时录属于门下省,职责是侍从和规谏。宋代设谏院,辽金沿置,明代废除。   黄门侍郎:西汉时在宫内内服务的郎官。东汉时黄门侍郎为专职,职责是侍从皇帝,传达诏命。南朝以后黄门侍郎负责掌管机密文件。   左右曹:汉代处理皇帝文书的官职。这种官职不是专职,而是加职。大臣能得到左右曹加官,就能处理皇帝的文书。   译官令 九译令:汉代设置的翻译官,负责翻译异国来信之语言。相当于当代的外文秘书。   符宝郎:东汉时掌管天子印玺及符节的官。   御史中丞:汉代御史大夫的下属官员,负责中央馆、图书馆,处理直达君主的一切奏章,监督在外行使巡察权的各部刺史等。汉以后御史中丞为御史的长官,与司隶校尉国为最有权威的督察官。   从事:汉代刺史的佐吏,如别驾、治中、主簿等都为从事。当时各郡国也有从事。   书佐:汉代主管文书的小吏。像功曹书佐、典郡书佐等,负责起草和缮写文书。   尚书:尚书是主管文书的意思。汉代在宫廷中主管文书的官称为尚书。   二千石曹尚书:汉代郡国守相的官傣为二千石,古习惯上称地方行政长官为二千石。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郡国守相文书的尚书被称为二千石曹尚书。   三公曹尚书:东汉时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那时尚书是分曹办事,分管三公职掌的文书的尚书被乐为三公尚书。   尚书令:尚书的主管为尚书令。隋、唐时逐渐形成以尚书为尚书省长官的制度,这样尚书令就不是主管文书的官,而是中央行政监督各部门的最高首长。   丞相:秦、汉时期定的制度。以丞相为辅佐皇帝的最重政务长官,与太尉、御史大夫地位略等。汉代初期有时置左右丞相各一人。一般只置一人,不分左右。明初亦说左右丞相,不久即废,此后不再有丞相之名。   中书令:汉武帝时以宦官充任,职掌传宣诏令。曹丕即位后设中书监及中书令,监令同等,其权任相当于宰相,习惯上监在令前。隋、唐以后,中书监废止,只存中书令。   中书监:魏时曹丕即位后所设,与中书令同等权位。   中书省:魏晋以后,尚书令之权被中书监、中书令所代,开始以中书省为中央总机构。至梁、陈时,中书省内部事务官中有中书舍人五人,领主事十人,书吏二百人。   中书舍人:唐、宋时中书舍人是相当尊贵的官职。明代设中书科中书舍人,仅掌书写诰敕等事,官阶从七品。开始名为中书省直省舍人,后固中书省废而改称中书科中书舍人。中书舍人不为人重视,仅作为外观装点而已。其中有以工书得名实际担任缮写者,清仍其制,一般称中书科中书,是无是轻者之官。   秘书令:汉末曹操为魏王,初置秘书令,掌机要文书。曹丕即位后,改为中书监和中书令。  等级与管理权限: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丞相(辅佐皇帝的最高政务长官)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编辑本段]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  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多用于布衣作官)、点(用于口语)。  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抉或(用于由低级到讥级)、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  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叮守护印信)[编辑本段]古代官职变动用词  1、除,任命、授职,一般指免去旧职、授予新职。如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如果是“左除”,则是降级授职之意。  2、赏,是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如《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3、擢,既由选拔而提升。课文《海瑞传》:“是瑞已擢嘉兴通判,坐谪兴国州判官。”  超擢则是越级破格提升的意思。如《谭嗣同》:“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等同参预新政”。  4、迁,改官。用法较复杂,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升迁,如《海瑞传》:“迁淳安知县。”海瑞由原教谕官提升为知县。二是改任,相当于转调原职品级的官职,如《张衡传》:“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新职太史令与旧职郎中官职级别相同。三是降职,即“左迁”。白居易《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即指被降为江州司马。  5、徙,改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张衡传》:“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即说张衡所居官职一直未得到改任。  6、谪,官吏降级,相当于贬。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当浔阳城。”  7、拜,授予官职,任命,多指帝王授臣下官职。《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张衡传》:“公车特征拜为郎中。”  8、出,指出京受任。《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中的“出”,就是指张衡离京任河间王的相。  9、去,卸职。《张衡传》:“自去史职,五载复还。”这里的“去”,就是卸职之意。  10、黜,废免,革职免官。《屈原列传》:“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  要注意,“黜”与“贬谪”相同,但有区别,贬谪是出自皇帝的诏令,黜有时则是上司对下属官员的处分,《书博鸡者事》中“黜臧使者”的“黜”就是指“台臣”以对“臧使者”的处分。  11、放,放逐。如《史记·屈原列传》“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中的“放”就是贬谪放逐的意思。  “放”有时也指京官调任外地,如《谭嗣同》“即放宁夏知府,旋升为宁夏道”中的“放”就是“委任委派”的意思。  12、陟,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如诸葛亮《出师表》:“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陟”即指提升和进用。  “陟”常和“黜”连用表示人材的进退,降官曰“黜”升官曰“陟”。如韩愈《送李盘谷序》:“理乱不知,黜陟不闻。”  13、夺,罢官免职。如《书博鸡者事》“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14、罢,革除官职。《书博鸡者事》“又投间蔑污使君,使罢”中的罢是指被革去了官职。  15、复,恢复旧职。《书博鸡者事》中“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中的“复”指重新任命,恢复旧职的意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