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51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满族葬俗

[复制链接]

18

主题

92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mousypalsy 发表于 2009-9-21 00:52:39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满族葬俗,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满族先民先后经过了土葬、兽葬、树葬、火葬等各种葬俗,其中寓含着萨满教的灵魂观。 在肃慎、挹娄、勿吉时代,据古籍记载,一般为春夏土葬,秋冬兽葬。如父母春夏死,当日就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有椁无棺,并在冢上作屋,以免受雨水淋浇。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猪是主要祭品。当时的吊唁活动也很简单,以土覆之,以绳系干椁,头出土口,以酒灌酹,才绝腐而止,无四时祭祀也(见《肃慎国记》)。如父母死于秋冬即以其尸喂貂,貂食其肉,往往能多捕获。这种兽葬颇似西藏的天葬,但没有天葬那样具有浓烈的宗教意味,因为当时的满族先民以无忧哀相尚,性格豪放,通达,父母死,男子不哭泣,哭者被认为是不壮。 渤海人的葬俗要复杂得多,现在可以看到渤海墓葬就有五种形制:土炕封土墓、石护封土墓、石棺封土墓,石室封土墓、砖室石顶封土墓。其中有的墓顶有塔式建筑,如贞孝公主墓就相当有气派。葬俗上的木棺葬、火葬,二次葬除了有靺鞨族的特点外,又受到汉族、高句丽文化的深刻影响。当时的火葬颇有特色,.是人死后先埋葬起来,待皮肉腐败后,再收骨骸火化,收骨灰盛入一个较大的陶瓮,埋在石椁内。 《李朝实录》载,忽剌温女真一般也行树葬,置其尸于大树。治丧之礼也比较繁杂。父母死,编其发,其末系二铃以为孝服;置其尸号大树,就其马上宰马而食其肉,张皮鼠尾脚拄之,兼置生时所佩弓箭,不忌食肉,但百日之内不食禽兽。这种树葬即架尸于枝干上。还有一种树葬是将尸体置于大树洞穴内,选大树之枝叶繁茂者,伐其枝,穿穴于树干,以可以纳尸为率。这种葬俗近世用于萨满之死,随葬的常有手鼓、神刀等萨满法器和铁罐、木匙等日常用品。有一些著名的老萨满或氏族长,死后裸体埋于深坑,头东脚西,牲血散土,意在散其魂气,早成族神。 火葬,初为女真酋长的厚葬礼俗,头目女真则火葬,因为当时萨满教崇火观念很强,经过圣火燎烧的东西是最圣洁的,所以是一种厚葬。其葬礼也比较隆重,死者皮冠上缀百鹿(皮)布,前蔽面目,后垂于肩,仍穿直身衣。(见《李朝世宗实录》)火葬后,每遇七七日,杀牛或马,煮肉以祭,彻面食之。努尔哈赤时期仍有此俗,死则翌日举之于野而焚之,其时,子孙族类咸聚全,宰牛马,或食。这是将尸体直接火化的火葬,当时服丧日期很短蒙二、一日除之。(见《建州闻见录》)清初康熙朝,东北满族仍有火葬之俗七、七内必殡,火化而葬,葬礼已相当隆重,人已入殓前的晚上有守灵之俗:将入殓,其夕,亲友俱集,名日守夜,终夜不睡。丧家盛相待,候殓后方散。(见《宁古塔纪略》)这种入殓之棺颇不一般,棺盖尖而无底,内垫麻骨芦柴之类,仍用被褥,以便下火。出殡后,将棺置于柴垛上,点火焚之。服丧期也延长许多,父母之丧,只一年而除。并以不剃头为重。 居住在江河水滨的满族先人也有实行水葬的,将死者的尸体近水置之,随江涨而没。 明代建州女真也兼有土葬,亲民则殡于家,亦杀牛以祭,三日后择向阳处葬之。其杀其所乘之马,去其肉而葬其皮。(见《李朝实录》)满族进入辽沈地区后,受汉族土葬风俗影响,形成了以土葬为主的新葬俗,历经数百年。 满族的土葬可分两类,一类是先火葬,将骨殖装进瓦罐再土葬,多用于远征在外的阵亡将士。有时,将辫发割下,和骨灰放在一起,因辫发是灵魂寄栖的地方。一类是入殓棺材的土葬。这是最通行的葬俗,其葬礼仍有鲜明的民族特点。 在一般情况下,老人在临终以前,子女要守在身边,尤其是长子,时刻不离,一直到死者咽下最后一口气,俗称送终或接。在临咽气前,将寿衣给老人穿好,一旦咽气,马上用红布将祖宗板和镜子蒙上。据说死者的灵魂看见镜子以为是河,不敢离家,所以要蒙上镜子。 人死后停放在西间,顺炕沿在地上做三块板子,板子的高度以死者年龄而定。老年人与炕沿平,中年人次之,小孩最低。有的满族人家只有长辈可放在西屋,其他人只停放在外屋或东屋。死者放板子后,头西脚东,因满族以西为上。要在死者口里放一枚铜钱,俗称含口钱。让其双手握两枚铜钱或饽饽,并用棉线将双脚绊住,用红布将脸蒙上,在其脚下点一盏油灯,长燃不熄,直至出灵。一切安排好后,才全家穿孝举哀,并通知族亲。长于日夜守灵。满族孝服前后开襟,马蹄袖,白粗布长衫,腰扎白布孝带,帽子围一圈白布。女孝服是没开襟的白布衫,头围宽幅布折叠的孝包头,发髻要放下,编成发辫。 家人穿好孝服后,在大门前要挂红幡,即丹旋,设木座高杆悬挂,每天日出悬出,日落取下,放在棺材旁侧。近世满族民间多用红布制成,全长一丈二尺许。红幡形状是将整幅红布分为四条,头和尾用黑布装饰。满俗贵白贱红,认为红色是送终时用的。 死后三天,要在十字路口或土地庙举行拉搭链仪式,意思给死者送一些路费。七天是出魂日,有的地方分男九天,女七天,家人在死者生前睡觉的地方,铺上他原来用的裤褥,摆上小桌,供四个小菜一壶酒及酒蛊匙箸等物。屋里要安静,以免惊动死者的灵魂。家人早睡,到头遍鸡叫,便起来到西烟突后,烧把纸举哀。 入殓时,长子抱着死者的头,从窗户抬出,不许见日、月、星辰,用毡子遮起来。满族棺材起脊,是从火葬上尖下方的棺材演变过来的,汉族棺材则为平顶。棺材头钉一块象征火焰的风火翅,棺材里放谷草、树枝,为火葬的遗迹。尸体放进棺材前要解开绊脚绦,取出含口钱,棺材底用铜钱摆成北斗七星,然后,尸体连同褥子一起安放在棺材里,长子蘸水在死者眼、鼻、口处擦洗,俗称开光,一老人在旁叨念开光歌。开光完了,家人族亲瞻仰遗容,然后合棺、举哀、烧纸。 开吊,有一天、三天不等,丧家搭灵棚。因贫富不等其灵棚大小繁简不一,吊唁的人拿纸箱、香烛、幛联等祭礼,并在灵前叩拜。 出殡前一天晚上有辞灵仪式,主要亲友跪在灵前向焚纸盆中奠三蛊酒,司仪人念词、插香。 出殡,一般选单日出殡,由丧主执幡前行,后面是鼓乐、纸彩、灵柩、亲友。灵柩外面要罩上长方形尖顶棺罩,在灵柩前用长白布做成牵绳由死者子孙拉着。 烧饭,即将祭祀之物焚烧,是女真旧俗。清太宗曾规定:和硕亲王以下,牛录章京以上卒,只许烧夏衣、春秋衣、冬衣各三件;平民只许烧各一件。所以满族的烧饭比较简单,一般平民仅焚枕头内的荞麦皮、谷物和纸制的祭奠品,如车马人。焚烧时面北。 死人埋葬后,如夫妻先死一人,在坟地将红幡去掉黑头、黑裱,拿回来收藏,待后者出殡时再用。当后死者埋葬后,在坟地上将幡抢回给小孩子做兜肚,以求孩子平安长大。 死者入土后三天,家人还要到坟地来祭奠一次,称圆坟。有的地方有烧七七之俗,有的地方则烧周年。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