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5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唐朝时期吐蕃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panda 发表于 2009-9-21 01:08: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摘要]吐蕃从唐初起不断向西北地区扩张,伴随着军事的扩张而开始了其迁徙活动。甘、青地区是吐蕃的重要迁入区,吐蕃的迁徙一方面促使吐蕃生产方式发生了变迁,另一方面使迁入地出现了吐蕃化的倾向。  [关键词]吐蕃;西北地区;迁徙;吐蕃化  [中国图书分类号]K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0003(2003)-04-009-04  民族迁徙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和动机使民族成员的全部或一部分离开自己的原始聚居地或游牧地到其他地方居住或游牧。民族迁徙的过程也是民族融合和民族文化变迁的过程。一般来说,迁入民族大多融入当地土著民族的情况比较多。但由于影响民族涵化的因素较复杂,有的民族凭借其强大的政治军事力量会对迁入地的文化等产生重大影响。唐朝时期吐蕃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就属于这种情况。  <STRONG>一、吐蕃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STRONG>  吐蕃在隋唐之际先后统一西藏各部后逐步向外扩张、迁徙,其中吐蕃在西北地区的迁徙活动占有重要的地位且产生一定的影响。  吐蕃迁徙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迁徙与其军事活动有密切的关系。从唐初起吐蕃不断向西北地区扩张。贞观十二年(638年),吐蕃进攻吐谷浑,接着又破党项、白兰诸羌,部众20万屯于松州之西,高宗龙朔三年(663年)灭吐谷浑,吐谷浑可汗易钵被迫内迁河西。乾封二年(667年)破诸羌12州。仪凤元年(676年),吐蕃大军进入鄯(治今乐都,包括湟水流域)、廓(治今青海尖扎北)、河、芳(治今甘肃甘南迭部东南)诸州,并把一部分吐蕃部落迁来,与这里的羌、党项等族杂居,确立了吐蕃在这里政治上的统治地位。①  武后长寿元年(692年),吐蕃大首领曷苏率吐蕃贵川部欲归附唐朝,事泄被擒后其别部酋长咎捶帅羌蛮八千内附,被安置在甘肃附近的几个州。  武则天时期,唐朝政府加强了对吐蕃的进攻,加上吐蕃内乱,迫使吐蕃放慢了对河西、陇右的侵袭,并在唐朝的进攻下向后退缩。开元二年(714年),吐蕃大军侵扰临洮军(今乐都)并进袭兰州、渭州(今甘肃陇西县东南),唐军在渭州打败吐蕃,吐蕃退守洮河以西。开元十六年(728年),唐大破吐蕃于河西祁连城下,河西吐蕃退入祁连山南。此后唐蕃又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和拉脊山)为界,双方互不侵犯,保持了相当一段时间的友好关系。  安史之乱爆发后,镇守河西、陇右和西域的唐军东调而吐蕃乘势而入,相继攻占霸(今四川汶县西北)、岷(今甘肃岷县)、秦(今秦安县西北)、成(今西和县西)、渭(今陇西县东)、兰(今兰州市)、河(今临夏县东北)、洮(今临潭县)、都(今青海乐都县)等州,兵临关中地区,“自凤翔(今陕西县凤翔县)以西,邠州以北,皆为左衽矣。”德宗建中四年(783年),唐与吐蕃在清水举行了隆重的会盟仪式,划定双方的边界,规定“泾州西至弹筝峡西口(今泾河上源),陇州西至清水县(今甘肃清水县),凤州西至同谷县(今甘肃成县)……东为汉界。蕃国守镇在兰、渭、原(今宁夏固原)、会(今甘肃靖远县),西至临洮,又东至成州……为蕃界”,②于是河西、陇右和关内道西部处于吐蕃的统治之下。  建中四年(783年)冬,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兵在长安发动兵变,德宗依靠吐蕃的力量平定叛乱,吐蕃以平定叛乱有功而“未获赏”③为由,于786年大举入境,盐州、夏州、灵州又为吐蕃所占。长庆二年唐蕃双方又在长安、拉萨举行会盟,恢复了友好关系。  吐蕃占领河陇地区后在当地驻军即达20万,这些军队其主体多由来自吐蕃本土的各部落组成,他们既是军政组织又是生产单位。按照吐蕃制度“出师必发豪室,皆以奴从,平时散处耕牧”,④因此,吐蕃在军事征服过程中往往伴随着民族的迁徙和定居,新征服的地区成为吐蕃族的居住地和游牧区。⑤“以部落为单位的吐蕃军队的每一次东征,实际上都是一次民族迁徙活动。”⑥牧草丰美的原州是吐蕃的游牧地,每年冬春在这里放牧,夏季则“畜牧青海”。⑦宣宗大中十一年(857年)尚延心以河、渭二州部落降唐,迁入秦州,被封为河渭都游奕使,游牧于河、渭等地。⑧河西地区也分布不少吐蕃人。大将尚婢婢所部在鄯州一带游牧,大中四年(850年)为论恐热率领的另一支吐蕃军队击败,除留拓跋怀光守都州外,“帅部落三千余人就水草于甘州西”。此后,论恐热部因忍受不了其残暴统治,所部多叛,部众或散入廓州等地的吐蕃部落,或降于都州拓跋怀光。⑨  沙州原为唐地,建中二年(781年)唐将阎朝投降吐蕃。大中二年(848年),张义潮起兵反抗吐蕃,并将吐蕃统治者驱逐出河西走廊。吐蕃设于甘肃境内的各级官员纷纷归唐,而大量未迁走的吐蕃部落遂留居甘肃各地。据文献记载,参加张义潮义军的除唐人外还有不少居住在当地的西域胡人、吐蕃人和西州、甘州回鹘的各族群众,甚至在领导者中也有吐蕃人。开成元年(863年),张义潮奏称“自将蕃、汉兵七千克复凉州”。⑩这足以证明河西地区除了有吐蕃军队外还有不少吐蕃百姓,而且张义潮能把吐蕃人统帅在起义军旗下说明这些吐蕃人迁徙到这里已久,彼此了解较多。他们很可能是从吐蕃本部迁徙来的。  到了唐末,吐蕃仍广布河陇地区。吐蕃王朝崩溃后,原驻守在这一带的吐蕃军队和随军部落无法返回,遂与当地的汉人、党项人等一道杂居,就地耕牧繁衍。《宋史》卷492《吐蕃传》载:“唐末,瓜沙之地复为所隔。然而其国亦自衰弱,种族分散,大者数千家,小者百十家,无复统一矣。自仪(今甘肃华亭县)、渭(今甘肃平凉)、泾(今甘肃泾川县北)、原(今甘肃镇原)、环(今甘肃环县)、庆(今甘肃庆阳)及镇戎(今宁夏固原县)、秦州暨于灵、夏皆有之,各有首领,内属者谓之熟户,余谓之生户。凉州虽为所隔,然其地自置牧守,或请命于中朝。”  据有的学者研究,到唐朝末年吐蕃部落主要迁徙居住在五大区:一是陕西沿边吐蕃居住区;二是宋之通远军及熙、河、兰、会四州吐蕃居住区;三是湟、鄯、廓三州及青海以西居住区;四是积石军及洮、岷、叠、岩、阶五州的河南吐蕃居住区;五是包括灵、凉二州及河西走廊的河西居住区。[11]  此外,还有大量吐蕃人迁徙到西域地区。吐蕃在攻灭吐谷浑后,于唐高宗总章三年(670年)出兵攻西域,迫使唐朝罢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后来唐与吐蕃在西域又多次发生战争,互有胜负。天宝十五年(757年)吐蕃乘“安史之乱”之机,攻取石堡城(今青海省西宁市西南),进取唐陇右、河西两镇。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吐蕃攻北庭,后又得西州和安西四镇,吐蕃终于占领并控制了葱岭以东的西域地区。在吐蕃占领西域期间有不少吐蕃人迁徙到西域,如吐蕃政权先后将十几个分属于吐蕃本土各翼的千户部落调驻于阗。近代以来在这里发现的藏文木牍中有许多是寄往神山堡的信函,其中有不少反映吐蕃人长期定居于此的内容。[12]  <STRONG>二、吐蕃化</STRONG>  随着民族迁徙以及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在迁徙民族本身生产生活方式发生变化的同时,迁徙民族对迁入地的文化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吐蕃的迁徙加速了民族生产方式的变迁。河陇地区在唐朝时农业相当发达,至德(756年)以后留在当地的汉人仍以农业为主。吐蕃在这里征战迁徙时较多地接触到中原先进的经济文化。文宗太和年间(827~835年),王建从军塞上便发现这里的吐蕃移民的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蕃人旧日不耕犁,相学如今种禾黍。驱羊亦著锦为衣,为惜毡裘防斗时。养蚕燥茧成疋帛,那堪绕帐作锦旗”。[13]其经济生活既有汉族的特点,又保留游牧民族的特征,过着农牧兼营的生活。  但是在吐蕃的军事、政治统治之下,吐蕃的迁徙更重要的是对迁入地的影响,即迁入地的吐蕃化问题,也就是说吐蕃对当地民族的涵化。“涵化”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持续接触、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异。”[14]@民族之间经过长久的、持续的接触,使一些民族的部分逐渐发生区域性涵化。一般来说,人数少的群体容易被大的群体所涵化,经济文化先进的民族涵化较落后的民族,统治民族涵化被统治民族。同时迁徙的少数民族对迁入地影响力的大小,一般还取决于移民数量的多少和时间的长短,“如果移民数量过少,那么移民一般会被迁入地的文化所同化。如果移民数量很大,且移居时间较长,则必然会引起迁入地文化的改变。”[15]  吐蕃向西北的军事征服和迁徙改变了某些地区民族人口的分布,并使这些地区出现了吐蕃化的倾向。首先,吐蕃占领河陇、西域地区后逐渐完善了一整套从本土演变而来的行政体制和机构,设置了节度衙,节度衙下有包括军事、行政、司法、经济、佛教等事务的官吏,使这些地区从政治机构上吐蕃化,如吐蕃征服松州地区的羌族后设立“松州五道节度兵马都统、群牧大使”进行统治,后来这里的羌族大部分融入吐蕃族中形成今天的藏族。第二,吐蕃实行同化政策,在河陇地区强迫推行吐蕃服饰,禁止汉人着汉服,并且汉族地位低下,一些重要的官职均由吐蕃人担任。吐蕃还把大量吐蕃士卒及随从迁入该地,与党项、羌族杂居通婚,成为今甘南、青海地区藏族的前身。在青海的吐谷浑也大部融合到吐蕃中去。[16]西域地区一直是东西和北方民族迁徙之地,汉族、匈奴、突厥、月氏、乌孙等民族都曾在这里游牧征战。吐蕃政权由南向北深入西域,打破了西北地区历史的传统格局,促进了西域地区民族的融合。第三,从20世纪以来在敦煌、新疆等地发现的大批藏文文书和简牍,可以证明吐蕃语言文字在官方和民间广为流行使用,[17]又据有的学者研究,在藏文佛经的写校者中除吐蕃人外大部分是汉族、吐谷浑和西域诸胡,[18]可见藏语文字对西北诸族之影响。第四,吐蕃人往往掠夺汉族妇女西归,强迫其嫁与吐蕃人为妻,或做奴裨。敦煌藏文卷子P·T1083号载:“沙洲汉户女子每为蕃苏部落及个别象论以婚娶为名,掳掠而去,多作为奴裨”,王建的“多来中国收妇女,一半生男为汉语”,[19]司空图的“一自萧关起战尘,河湟隔断异乡春。汉儿尽作胡儿语,却向城头骂汉人”[20]就是吐蕃涵化汉族的反映。  由于被吐蕃征服的许多民族如分布在今四川、甘南、青海等地吐谷浑、党项、羌族等均有吐蕃化的倾向,结果使吐蕃人口数量增多。据《宋史·吐蕃传》记载,五代时凉州城只有汉民300户,“凉州郭外数十里尚有汉民陷没者耕作,余皆吐蕃”,说明这里的吐蕃人口已占多数。后晋天福三年(938年),高居诲奉使于阗,沿途“自灵州渡黄河至于阗,往往见吐蕃族帐,而于阗常与吐蕃相攻劫”。陇东地区也有不少吐蕃人分布。[21]由此可见在河西、陇东某些地区吐蕃人口占有一定的优势。  正是吐蕃涵化了当地的民族,形成了以吐蕃居民及其文化为主体的吐蕃文化圈,并建立了中华多元一体中的吐蕃地方政权。当然,随着河陇地区的吐蕃政权的瓦解,迁徙生活在这里的吐蕃人及其被涵化了的汉族又逐渐融合到当地汉族和其他民族中。[责任编辑 蓝国华]<STRONG>注释:</STRONG>①杨建新:《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宁夏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12页。②③《资治通鉴》卷228、232。④《新唐书》卷216下《吐蕃传》。⑤葛剑雄主编《中国移民史》(第3卷),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67页。⑥石硕:《西藏文明东向发展史》,四川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09页。⑦《全唐文》卷369《城原州议》。⑧⑨⑩见注②,卷249、249、250。[11]汤开建:《五代宋金时期甘青藏族部落的分布》,载《中国藏学》1989年第4期。[12]转引自袁祖亮:《中国古代边疆民族人口研究》,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页。[13]王建:《凉州行》,《全唐诗》卷298。[14]林耀华主编《民族学通论》(修订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384页。[15]薛平栓:《陕西历史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11页。[16]周伟洲:《试论隋唐时期西北民族融合的趋势和特点》,载《西北大学学报》1990年第3期。[17]王尧:《吐蕃金石录》代序《吐蕃文献概述》及《敦煌藏文写本手卷研究近况综述》,载《中华文史论丛》1984年第2期。[18]黄文焕:《河西吐蕃卷式写经目录并后记》,载《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1期。[19]同注[13]。[20]《全唐诗》卷633《河湟有感》。[21]陈守忠:《公元八世纪后期至十一世纪前期河西历史述论》,载《西北师范学院学报》1983年第4期。  [作者简介]李吉和,副教授,现任职于中南民族大学。(不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