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441|回复: 0

那曲尼玛县夏桑、加林山岩画调查简报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hallel4423 发表于 2009-9-21 01:09: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1年6月26日~7月19日,由西藏自治区政府主办、那曲无人区科学考察办公室组织的那曲无人区科考队在那曲地区西部申扎县、尼玛县、双湖特别区、班戈县等地开展了综合考察,笔者在此次考察中主要承担对岩画点进行调查工作。我们在尼玛县夏桑和加林山新发现了部分岩画内容。对这两处岩画点,虽然早在20世纪80年代曾有西藏著名作家马丽华女士、①吴雨初先生、②唐召明先生③等人作过较详细的介绍,但对本次新发现的岩画内容,即车辆岩画,还未有人进行过介绍。这一新发现,将扩展我国古代岩画中车辆岩画的分布区域,以及填补西藏地区古代岩画无车辆岩画内容的空白。④  <STRONG>一、岩画地点概况</STRONG>  夏桑岩画点位于距离尼玛县123公里的岗龙乡境内。从岗龙乡往西北方向,顺着一条公路约行15公里左右,就可以在路边看到一处紧挨着公路的小山头,对面15米处是一座古塔的废墟。这个小山头就是夏桑岩画的主要集中点。加林山岩画点位于尼玛县绒马乡加林山中段的南坡,名为俄冬沟。对面是益布擦卡湖。东经86.7度,北纬33.01度,海拔为4730米。东南是拉萨,约距1400公里,东是那曲,约距1000公里,距离尼玛县380公里,从最近的绒马乡所在地驱车前往需15分钟左右,1976年前曾是“无人区”。⑤  <STRONG>二、岩画画面及内容</STRONG>  加林山岩画点和夏桑岩画点,在以往很多相关考古的文章中已有很详细的介绍,故这里介绍的重点是车辆岩画内容。车辆岩画在西藏属首次发现。本次考察中,我们只发现了相隔比较远的两处车辆岩画,而且各处仅发现了一个画面。  车辆岩画凿刻在断壁的一面长条阴崖上,岩画总的凿刻面约40×1OOcm,同一面上还刻有三头鹿、一头牦牛、一个骑士,车辆的刻画面积约为18×20cm。该车为两轮、一舆、单辕、双马挽车,挽车的为两匹马,好像在争先恐后地猛拉。  该处岩画都敲凿在整块石头上,石头大小不一,大的有数千斤重,小的有几百斤重,散乱在山坡上。岩画的内容大致有牦牛、马、藏文字、犬、羚羊、人和车辆等。据当地人讲,此地有鹿的岩画,但目前我们还没有发现。有的是在一块石头上敲凿出单幅图像,有的则在一块石头上敲凿出一组或几组图像。岩画的制作方法,可能为在岩石上用尖硬工具敲凿而成,凿痕很浅。随着岁月的流逝与长期雨雪侵蚀,画痕部分浅得几乎和岩石表面一样平,形成了暗红色的“石锈”,使岩画上的图案隐约可见。不过在阳光光线的移动中,有时可见,有时则无法看清。大部分岩画为敲凿,其线条形成了“麻点”。加林山岩画作品分散地刻在山坡地表的岩石间,这些相对集中的山坡上依然可以见到各种大小不一的石块砌建遗迹,所以笔者认为这里很可能是某个时期五六家为一体的部族聚居地。发现的石头砌建墙基,有不规则圆形,也有方形;小者4平米一方,大者约8~10平米一方,两面有简易围墙废墟遗迹。这些遗迹后方有不断涌流的山泉,想见当年此地是具备最起码的生存环境条件的。在这些遗址的石块表面都有铁红锈色,与刻有岩画的石面的颜色深度相当,而挨近地表的岩石却不见锈色。这些建筑遗迹与岩画的形成、凿刻年代、历史背景是否有联系,还需要进一步的考证。  车辆岩画凿刻在山坡上一块孤立的岩石上。车辆的刻画面积约为18×25cm。该车为两轮、一舆、单辕,仅有车身,未刻马匹,似是未完工的画面。  <STRONG>三、结语</STRONG>  “秦汉匈奴人统治整个北方草原时,祁连山以南的羌人曾北上横穿河西走廊与匈奴人发生过联系;而匈奴人亦曾自大漠经由延海南下进入羌中,两种文化都是通过祁连山通道而发生联系。青海湟水流域所发现的匈奴墓葬和文物,说明了当时匈奴文化已深入到湟水流域。后来小月氏为避让匈奴人而向西南迁移,进入羌中,从而也带来了大量的北方草原文化因素。这条联系北方草原和青藏高原的祁连山通道,被称为‘羌胡道’”。⑦而西藏的北部那曲地区恰好与青海的西部、新疆的南部地区相接壤,又同属畜牧经济为主的地区,早期游牧形式的迁移,必然为文化上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提供了机会。同时,不容忽视的是生态环境的变化对于文化现象和年代顺序的判断方面,容易误导研究者的思维路线。因而,对这一人烟稀少的地区,进行较全面的、彻底的研究显得格外重要。  对于青海野牛沟和青海卢山的车辆岩画(见图四),汤惠生先生认为:“野牛沟岩画中的车应是青铜时代晚期北方草原文化进入青藏高原的一种现象”。⑧青海野牛沟的马车与夏桑的马车比较来看,首先,两车的车网不同。夏桑马车的车网是半圆形,而野牛沟马车的车网是圆形。夏桑的挽车马匹是侧俯视的角度刻画,而野牛沟的挽车马匹是双角度的正侧面刻画形式,从而形成双马对称的典型装饰化图型。相同之处是,两处马车均为双马挽车、单辕、双轮,表现形式均为凿刻手法。从造型艺术的角度分析,两处的马车造型同属一类。但从严格的考古学角度进行分析的话,应进行更细致的比较研究。因此,我们既不能排除同源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技术交流的可能性。通过今后我们对这些地点的岩画进行更广泛、细致的比较研究,才可能得出较准确的结论。在对尼玛县境内的加林山马车与夏桑的马车比较中发现,两处的马车表面上有很大区别:夏桑的马车是双马挽车、半圆形车网、十字车轮;而加林山马车未出现马匹、圆形车网,车轮是单线切半圆形。虽两处相隔几百里,但也有很多共同之处:俯视的角度、对称的双轮、单辕、一舆、均为凿刻表现手法等。只是加林山的马,似乎更像是一幅未完成的马车图。  对于认识马车的作用问题,青海卢山岩画中的马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即用于狩猎。但这只是一个区域马车的一种用途,事实上无论在任何地方,车猎都不如狩猎和徒步围猎方便、敏捷。而车猎在岩画中被加以描绘的原因,一是因为车在大规模狩猎过程中具有指挥和发号施令的作用,或有着与狩猎仪式相关的作用,从而被视为狩猎的象征;二是象征着财富和特殊的社会地位。另外,马车在草原上还可以用来运输东西。比如,现在的蒙古草原上,简易的牛车成为运水、运奶的重要交通工具。马车在西藏那曲境内的岩画中出现,笔者认为有两种可能性:一是马车岩画仅仅是作为一种狩猎的隐喻或象征,而不是作为使用物在岩画中被描绘,车辆岩画的更大可能性是属于外来文化中的具有特殊意义的某种符号;二是马车岩画属于记录现实生活的岩画范畴。它曾在那曲的草原上出现并服务于它的的主人们。因为这一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即“达尔果(那曲境内的一座著名苯教神山,在当惹雍措湖附近)山上有一条宽敞的山路,那是马车通行之道”。虽然这只是一种民间流传的说法,但是这有助于我们了解过去这一地区人们对马车的概念、使用等情况。  根据综合分析与判断,笔者认为将此次发现岩画,尤其是车马岩画的年代上限可以大致推断为距今3000年,下限可推断为距今1400年,即相当于西藏考古年代学分期中的“早期金属时期”。加林山与夏桑两处车辆岩画表面的“石锈”颜色较为深,这可能是长时间的风化、腐蚀等原因所致。除了岩画制作技法、内容等因素相同外,同一岩画点中与之颜色深度相当的岩画内容,大致可看作同一时期的作品。而在这一时期的加林山与夏桑岩画中并未出现与佛教相关的内容,说明古代牧人刻画这些岩画时,佛教还没有走进牧人的生活。这些反映在岩画中的种种现象表明,包括车辆岩画内容在内的许多动物图案的文化因素,更大的可能性是与西藏原始的诸苯教或雍仲苯教相关。而这一时期又大致与西藏早期金属时期相当。[责任编辑 蓝国华]注释:①马丽华:《追你到高原·传奇之六·岩画故事》,西藏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127页。②吴雨初:《将引世人瞩目的谜——加林山岩画》。③唐召明、张万象:《神秘的藏北无人区》,西藏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④张亚莎:《阿里日土曲嘎尔羌岩画试析》,载《中国藏学》(汉文版)1999年第2期,第58页。⑤侯石柱编著:《西藏考古大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12~117页。⑥四川大学考古系、西藏文物局:《西藏日土县塔康巴岩画的调查》,载《考古》2001年第6期。⑦⑧汤惠生:《试论青海岩画中的几种动物图案形象》,载《西藏考古》第一辑,四川大学出版社、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等1995年版,第114、115页。  [作者简介]洛桑扎西,现任西藏大学艺术系讲师。(不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