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922|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文化地理]风雨沧桑话源潭

[复制链接]

21

主题

9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jiaofei 发表于 2009-9-18 11:56:0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在距唐河县城北十几公里的唐河、泌阳河、毗河交汇处,有一个因河而兴的古老集镇——源潭街,在今之前的几百年间,它一直是宛东唐北一带著名的经济、文化和商贸重镇,与本市的石桥、马山口、荆紫关一并被誉为南阳四大名镇,素有“小汉口”之称。        源潭的兴起源于一条河流——唐河。这是南阳盆地东部的一条南北流向的主要河流,发源于方城北部的七峰山下,名为潘河,经方城至赊店(今社旗)同赵河交汇称唐河,曲折南流穿过县境后进入湖北,在襄阳东北不远处交白河汇入汉江。在我国古代,由于陆路交通的落后,水运便成了重要的运输方式,那些较古老的市镇如我市的赊店、唐县、荆紫关、石桥、桐河等都是沿河而兴盛起来的。        据有关资料记载:源潭原名青龙镇,成集于明崇祯年间,兴盛于清中后期和民国时期。清康熙六年(公元1667),原在河西岸的青龙镇(马湾旧址)因累受洪水灾害,财产损失严重,其镇上商人联名上书唐县县令,详陈利害,县遂令东迁。于是富商巨贾在河之东岸(寨刺湾)抢购地皮,开行设店,形成市场。因该处遍植桃树,每到春季,桃花飘香,故名桃花店。其附近散居着仝、王、薛、牛四个小村,随后,桃花店商业逐步向四村延伸。缘唐河中水潭珠联,取青龙回源归潭之吉兆,定名“源潭”。乾隆52年(公元1787)设源潭店。         东岸新镇址虽高于原处,但又处于西临唐河东有毗河(唐河支流)的夹角地带,咸丰年间,为防水灾匪患,由店内商界和四方绅士及群众,捐资修建了高两丈一、底宽三丈、顶宽一丈二,四角设有炮台的寨墙。此寨东西长三里,南北宽二里,内设街道有当铺街、山货街、南河街、粮行街、关帝庙街、祖师庙街、花神阁街等十几条街道,从此源潭寨名噪四方。        由此,源潭依其便利的水运逐步发展,航船上可通赊店、方城,下可达樊城、老河口、武汉等地,成为南北方商品转运处。鼎盛时期河岸码头帆船达千只,泊数里,吸引很多外地商人前来贸易,形成了无日不集,商品繁多,店铺密集的繁华集镇。镇内建于清雍正九年(公元1732)的陕西会馆(亦称关帝庙)就是例证,它是秦晋商人联谊聚会和祭祀的场所,和其他地方的山陕会馆建筑风格一样,整个建筑座北朝南,前低后高,结构严谨,依中轴从南至北为大门、钟鼓楼、铁旗杆、前殿、大殿、两侧为配殿和东西厢房,形成了对称的古代建筑群。其规模仅次于赊店的山陕会馆,是源潭商业兴盛的标志,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清末至民初,因河道水量减少,船只不能上行到赊店,源潭成了河运的终点,为各种商品集散地,商贾倍增,百业发达。抗日战争时期,京汉线以东大部分地区为日军占领,国民党军队云集宛城周围,许南、南驻公路被封锁,商品奇缺,源潭地处偏僻之地,少受兵灾之祸,又占水运之利,促使商业、轻工业、手工业快速发展,成为方圆数百里货物集散地。据《源潭镇志》载,时镇内有酿酒业四十余家,日产白酒十万余斤;卷烟厂七十二家,日产香烟2300余条,远销川、黔、陕鄂等省;榨油作坊二十三家,年产香油一百多万斤;建有大型百货、日杂商店、竹器加工、铁银铜器加工、印刷、染坊、副食、饮食等店铺一百八十多家。还有粮行、盐行二十余家、中西药铺四十余家。各种小吃摊点林立,热闹非凡,市场营业涉及方圆六平方公里,人口猛增至四万多人。为码头装卸货物的搬运工人达八百之多,由此形成了一个独立的行业名“脚行”。工商业的发展,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发达,此时镇内有源潭中学,源潭小学、商业小学等四所学校,学生大1800多人,是源潭发展的鼎盛时期。        在少时的记忆里,源潭是一个神圣而又令人向往的地方,虽距老家不足三十里,但村里去过的人并不多,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不少人都以能去源潭街赶过集,赶过会而引以自豪,并以此向晚辈们炫耀。如果谁家孩子能在源中、二中上过学也算是很有出息了,就像现在考上名牌大学一样。当然,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句在我们那一带流传已久的“唐县有座塔,离天一丈八;源潭有俩铁旗杆,离天一桃杆;赊店有座春秋楼,半截捅到天里头”的故事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分配源潭工作,才有机会领略和感受古镇的风貌,聆听街上老人们关于源潭兴盛的美好故事和传说。第一次走在二里长的大街上(原古时的当铺街),依势而建、稍微弯曲的街道,两边依然保留着一部分立着木板门的古店铺,以及机关后院那座建于清代的富豪大家的深宅古屋,无不显示着集镇的古朴和厚重。报到后没安顿齐备,下午便自个去了二高中校院,观瞻那个早已慕名的陕西会馆和铁旗杆去了。        有时,在闲暇之际的傍晚,和同事一起去西河头(原码头)玩耍或夏季防汛,看着那青砖砌成的台阶码头遗址,仿佛印记着当时千帆竞扬、桅杆如林,船工们来往装卸货物的历史场景。但从现实的观感,映入眼帘的是荒凉淤塞的河道,浑浊而几乎断流的河水,又很难想象出古时如此壮观之繁忙景象的。        至于清末期间,河里为何水量大减难以行船了?有这样一个说法:说是当时船可行到方城,河边建有下货台,也作为一个水旱码头云集四方货物,因赊店商人为与方城争市场,在镇北河上修桥一座,挡住了货船通往方城的水路,方城绅士商贾怒而化铁汁铸巨形大锅,将河源黑龙潭内大泉堵塞。从此潘河断流,舟楫难通,后赊店商人赶紧提出毁桥议和,但掘至泉眼,水已流向他处。        2005年春季,在方城朋友的带领下,我们一行曾去潘河源头——黑龙潭游观。出方城北行二十几里,至杨集街再向西北几里就到了七峰山下,该山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淮河流域的分水岭。在山南侧的空旷地带,有个面积几十亩大的长圆形大堰潭,这就是黑龙潭,潭的北岸建有黑龙庙,敬奉着黑龙爷塑像,庙好象是后来修建的,比较简陋,但从其旁边的石碑、遗迹和周围的成片粗大的柏树,可看出其原来规模的宏伟和年代之久远。潭内碧波荡漾,水质清澈,深约几米到十几米不等,在朋友的指点下,还可从潭中看出几处有泉水微弱上翻的纹迹。一股清流从南岸闸门放出,南流而下,由此形成了潘河的源头。        随着现代铁路、公路的快速发展以及河道水运的衰落,源潭古镇已失去了昔日的兴盛与繁华,豫244线(方城——枣阳)的西移,又使本就偏僻的古镇远离交通要道。但她在过去几百年间曾经拥有的辉煌将永留在历史的记忆中。。。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fumunbear8 发表于 2009-9-18 15:50:33 | 只看该作者
  路过此回复发自掌中天涯wap.tianya.cn ,我也要用手机回复此贴!</U>

11

主题

93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3#
jkjackun 发表于 2009-9-18 19:45:03 | 只看该作者
  没营养啊。  

27

主题

9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4#
无限 发表于 2009-9-18 23:39:33 | 只看该作者
  值得思考 家庭疫苗网www.jtym.com  儿童疫苗全接触~~妈妈爸爸的好帮手!  中华预防医学会办的,不收费  风雨沧桑话源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