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783|回复: 5

[文化地理]发山“三月三”庙会掠影 (连续)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ľͷ 发表于 2009-9-18 10:38: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在我们豫西南当地,从农历二月份开始,传统庙会就多起来了。仅本县内就有城关的城隍庙会;源潭镇党坡的无事塚二月二庙会;源潭街华山阁三月十八庙会;桐寨铺镇惠寨二月十九庙会;;桐河街三月二十八庙会等等。但在方圆百十里的庙会中,要数黑龙镇发山三月三庙会规模最大、参会香客游人最多。至于庙会为何大多在春季?可能是因为:一来春季气候宜人,正是桃红柳绿季节,适宜人们踏青游玩,二来正是农闲之时,若在五黄六月天热大忙之际,人们是没兴趣赶什么庙会的。        我国庙会风俗是随着佛教、道教传播逐渐兴起的,大多和寺庙道观相联系。这些庙会也都是有来历的,如“无事塚”庙会,相传是西汉末王莽撵刘秀时,刘秀在一塚旁藏身,躲过莽军追杀,过后刘秀叹曰:“至此吾无事矣”。秀建立东汉称帝后,人们便称此塚为“无事塚”,并建庙起会。惠寨是位于唐河支流——桐河边上的一个小村子,古时为防水患,人们在河边修建了“关爷庙”,祈求平安,香火不断形成庙会。总之,庙会是由祭祀活动而产生,因娱乐大众而发展,为商品交换而兴盛。成为各地一种具有特色的集进香拜佛、商品交易、文化娱乐为一体的民间活动形式。建国后及文革中,大部分庙宇佛像被毁,庙会自然停止,但这种活动并未消失,不少地方则以物资交流会的形式出现,既活跃了民间文化生活,又促进了商贸流通,只是少了些烧香拜佛的内容。       发山位于唐河城南25公里处,在黑龙镇街东北角。如果您乘车从洛阳、南阳或社旗、方城去武汉走240省道,至此老远就会看到在公路左侧百米处,有一座平地突兀的高大山丘,这就是发山。是桐柏山余脉最西边的一座孤山,海拔255米,呈圆锥体,南坡稍缓,北坡及东西两坡较陡。山上植有茂密的松树和塔柏,站在山顶西望,平展成方的农田历历在目、一览无余。若在晴天还可望见十几里外的唐河水,似缎带般往南流去;向东南方了望,逶迤的桐柏山起伏蜿蜒,气势宏伟,真的是一处仙境宝地啊。        其山顶建有普化寺,系古文化圣地。远远望去,寺庙红墙灰瓦、飞檐翘角甚为壮观。据寺内碑文记载,该寺还和两朝皇帝有关呢。其一,是说此山原名独铁山,元顺帝夜梦巨玉放光,派人寻找,至此处果见山顶上有巨玉放光三昼夜,急奏于帝,顺帝降旨命名为“白玉山”,建寺称“白玉寺”。其二是,明惠帝时,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攻入南京,建文帝改换僧装逃离京师,隐于白玉山,削发为僧,法号妙因。        朱棣闻讯派兵追至此山,寺僧真武和尚貌似建文,替帝闭关圆寂。后由国师道衍验尸,确认惠帝无误。朱棣罢兵于北京称帝,是为明成祖,遂下旨御葬于此,修像供之,并将白玉山更名为发山,白玉寺改称普化寺。今寺内祖师殿所供奉之像就是惠帝妙因和尚即真武大师。这也就是普化寺为佛(释迦牟尼)、道(祖师)合一之由缘。       此说法尽管为传说,无史籍可查,但毕竟沾上了帝王之灵气,普化寺由此兴盛起来,经历代修葺又屡遭战乱被毁。到清末时,战争仍频匪患不断,寺内众僧在当地民众支持下,在山顶修筑了三道寨墙,以保民众避难。太平天国时捻军攻破山寨,发山再次寺废僧散,民国初年普化寺再度修建,香火重起,至文革时被废止。       1992年,经上级批准重修普化寺,并请回了曾在少林寺的释真廓老和尚任住持。经近二十年的建设,寺院规模不断扩大,殿堂设置日臻完善,现已形成了以山门、山下知心庵、山腰接引阁、山顶天王殿、祖师殿、钟鼓楼、玉佛殿、大雄宝殿及寮房、斋房等为主的建筑群,并修筑了盘山水泥路和西坡上山台阶石径小路。新栽了不少松柏风景树,现已成为豫西南及豫鄂交界方圆百里闻名的佛教旅游胜地。        普化寺拜佛进香主要是阴历每月的初一、十五,而最集中的是正月大年初一和三月三庙会。每逢庙会前几日,街上居民和附近村民都象过年似的备酒购菜,请客邀友前来赶会。现在交通方便,外地香客大多单独或结伙而来,也有同村相约乘三轮车或拖拉机而来,一些虔诚的信奉者还手执小黄旗,上书“朝祖进香”字样,身挎黄色香包,走进山门寺前还燃放鞭炮,一边叩头一边烧香。有的车上插着红旗,敲锣打鼓热闹非凡。(未完待续)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lipoicdextro 发表于 2009-9-18 13: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期待。

19

主题

8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stere12157 发表于 2009-9-18 15: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告。删。

16

主题

10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within4976 发表于 2009-9-18 18:27:40 | 显示全部楼层
  (接上):        发山庙会一般是三月初一至初六,而最热闹的是初二、初三、初四三天。初三正会则是高潮。那日,从凌晨就有大批香客上山进香,争烧头炉。到上午八点后,山上山下便水泄不通,公路街道庙内庙外人山人海,多时达十万余众。每年都要组织大批公安、交警和镇村干部维护秩序和安全。        山顶寺外的上山小道旁,摆满了卖香表祭品和小工艺品的摊贩,供游人选购。还有各色人等的相面、算卦、测字者,沿山道两旁而坐,面前放张红布或厚纸,上写预测凶吉、事业官职、升学婚姻之类,圆筒内放几十支竹签,不时地吆喝着。看游客脸色行事,观人之穿戴而论,喷上几句,或拣些好听顺耳话语,趁机挣得几文,被测者则心安理得而归了。        公路两和街道两旁,是众多前来经商贸易的商家,货棚云集、摊点林立、品种繁多。布匹、衣服、食品、电器、日用百货、生产农具等一应俱全。此外,一街两行及山脚下空场是一摊连一摊的饮食餐点:包子棚、油馍锅、糊辣汤、千层饼、八宝粥等各色小吃,品种齐全供游客选用。记得夏金亭老师演唱的大调曲《小寡妇劝坟》,其中有一段嫂子劝弟媳时,说到赶会的情形,将古时庙会之盛景唱得是淋漓尽致,现在虽不同于古时,但形式和热闹程度大体相同。        在几天的会期中,文艺演出是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吸引游人的地方。发山庙会其间一般有戏两台,曲剧一台,豫剧或越调一台。因筹集经费不多,没能请得起省市级的高等级剧团,大多是戏价较低的县剧团或民间戏班。其实,这些民间草台戏班子演的也是很不错的,只是台幕、道剧简陋点罢了。看戏的观众大多以中老年人为主,他(她)们稳坐台前,听得是津津有味。而那些年轻人大多会去到歌舞团大棚凑热闹,广场里有四、五台大棚相对集中一起,什么“黑蜘蛛劲舞团”、“新星歌舞团”等,一个比一个火爆。喇叭里播放着震耳欲聋的音乐,几名穿着暴露的性感女郎,在各自棚前的站台上扭动着诱人的动作,以招揽观众。        在众多大棚中,河北“吴桥马戏”、泌阳“张氏飞车”也是非常吸引人的杂耍节目,小汽车、摩托车在筒形或圆球型的表演场内上下四周飞驰,刺激惊险,博得观众阵阵喝彩。除此而外也有不少小型的驯兽、杂技、奇异人体等表演,不一而足,让那些喜好猎奇的游人大饱眼福。        同时,镇里为了活跃庙会气氛,还在初三正会日组织民间文艺表演活动,由各学校彩旗队、腰鼓队、花环队和各村的唢呐、旱船、舞龙、舞狮、独杆轿等民间文艺组成了踩街队伍,在这当中,最受欢迎的是黑龙镇街表演的肘阁,这种民间传统文艺已有几百年历史了,类似于其他地方的“背装”。一般有二十几人参演,下面有成年艺人支撑,每人驮一装,上面则是由三至十岁的小孩,扮演的戏曲人物,如:白蛇许仙、牛郎织女、公子小姐、黑脸包公、七品县官等,配以动作,演得惟妙惟肖,引得游人争相观看,是每年庙会活动中最精彩的节目。        下午及傍晚时分,玩了一天的游人们也都有些疲倦了,远处的大多回程而去。附近村子和有地方住宿的游客则留下来,有的早早抢占戏场好的位置,等着晚上静静的看场大戏,因农村平时戏曲演出不多,老年人及广大戏迷们正好趁此过把戏瘾。有些则仍在歌舞杂技棚中观赏,以至夜半结束而归。        第二天早上,又有一拨又一拨的香客游人,朝山上涌来,新一天的庙会又开始热闹起来了。  

14

主题

9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cold888971 发表于 2009-9-18 21:04:00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那里的庙会跟我这里的年例有点相似。  红脸鼓励。

11

主题

84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swmaidan21 发表于 2009-9-18 23:40:20 | 显示全部楼层
  我国庙会风俗是随着佛教、道教传播逐渐兴起的,大多和寺庙道观相联系  ~~~~~~~~~~~~~~~~~~~~~~~~~~  好像不尽然……看看诗经,其实很多的习俗早先就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