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1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清水江边有侗寨(转帖)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necks49899 发表于 2009-9-21 19:56:24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这一天我们是在晨雾茫茫的时刻亲进镶嵌在清水江边的清浪侗寨的,清浪侗语称其为“春浪”,是一个音译过来的寨名。明清时期与下游的坌处、三门塘合称为清水江上的外三江,与上游的卦治、王寨(今贵州省锦屏县城)、茅坪为内三江共同平分清水江的木材贸易之势。而这一切,只因为是明清时期,朝廷深入黔东南的清水江沿江村落大量采收“皇木”,在方便外来客商的食宿的过程中形成的重要木坞。如今这里已修通公路,贵州省202省道从清浪侗寨的对面江边穿行而过。下公路往江边走过约150米长的一条石板路来到清浪码头。  “万缆横系,木筏蔽江”,“马卒骄夫竞走,木商络绎于道”的江坞清浪古渡如今在码头边的天然崖壁上许多个被竹缆磨着光滑无比的栓排石孔,见证着往日的辉煌、热闹与繁华。早晨的雾霭蒙蒙胧胧,江上一只小机动船来回渡着穿行于江边的人们。这时,江边有一只小渔船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还在上中学的俩兄弟利用暑假的休息时间在排网,这时正在收网,他们不在乎收成如何,只为了追寻那份江边知鱼性的传承记忆,这倒显成几份轻松与快乐。我们登上渡船渡过江水,来到清浪寨脚,渡江的王大哥顺手把船就近拴在往日栓木排的石孔里。这些石孔,犹如一双双不再放出锐利金光的眼睛一样,瞳孔增大,昔日一片繁荣昌盛的影像没能在这里留下负片。一如波光波光粼粼的江面上,静静向前流动的不再是当初的那些河水。  登上码头,沿着一块块被时光岁月磨得光彩照人的青石板拾级而上,这些总是上千斤重的青石板,是当地人代替“水客”采办“皇木”到上游订购杉木时从上游的锦屏县打岩塘采购来的。进入寨门,一排气宇轩昂的碑林次第排列于路边。这些石碑分别勘刻于清道光、清同治、清乾隆等清浪侗寨因木材贸易发家致富起来的年代,而最迟竖起来的是1988年清浪侗寨人民捐修石板路后勘刻立起来的。这些石碑,不但记录了每年都有来自京都的客商到清水江采办杉木作为桅、断、架、槁四种皇木的辉煌时代,而且还告示人们在木材贸易带动经济社会发展之后,人们大兴土木,道路、庙宇、凉亭等公益设施得到快速修整。其中一块无名石碑则吸引无数中外木商文化研究、民族要济学、人类社会学等学科领域的学者慕名而来,其碑原来立于锦屏县与天柱县交界的地冲滩滩头南岸,直到2006年,村中几位关心民族木商文化的群众才自发地把石碑搬运到寨门边立起来。石碑高四尺,宽二尺。碑文记述如下:  尝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於山川水土,各有界至之攸.是以我等地方自开辟清水江以来,蒙前各大宪设立坌处为採办皇木之所.至康熙二十四年,客苗乱行,被黎平府屬之毛平.黄寨.掛治三处乘机霸市,擅设三关,上下経控,撫藩臬道名载.因豪恶龙永嶬等财多訟能,故失江塢,将我柱属王朝富.伍仕仁.刘秀刚等流放口外,苦不堪言.至乾隆年间,洪水泛涨,沿河流木,捞获甚多,上下争控县主马案下,蒙恩公断:流出陽豆溪角石槽以下,笋洞以上柱属地方捞获者,尺长纹银三分贖退,商等因贖价过昂,不願贖退,情願照市價買。迨至道光年间,洪水泛涨,客苗之木被水冲下,沿河捞获甚多。因豪恶龙承標等复控於天柱县主李案下,蒙恩給断,以照旧章,久后不得争讼,亦不得仍蹈前撤。方纔勒石以附久操,永垂不朽雲。  大清道光八年岁戊子冬月吉日公立  通过这块无碑名,人们知道明清时期沿江村落捞取漂流木后,木商们是如何赎取的;其清水江因皇木引出的“清水江四案”之一,惊动嘉庆皇帝、历时二百多年的“争江案”起于何时,如何引起。石碑再现了清代清水江流域木业发展坎坷历程。  正如这块碑一样,无处不透露出江边苗村侗寨的生活与木商息息相关的还有寨中王家四合院。在“登其颠而高出云来、巍峨苍翠”的大山之下,这一块“极乐国土”上,隐匿着的这座窨子屋四合院,向人们昭示清浪名声的显赫,如今留在四合院房柱上的那到木帮斧印依然清晰张扬。据四合院主人介绍:院子天井中的水缸,仍是在完成一担皇木之后,出巨资请湖南宝庆石匠到上游打岩塘专门按天井尺寸打制来的。这口高约1.3米,长约1.5米,宽约1.1米的水缸至今还是盛满水,这座有330多年历史的四合院在清浪两次毁灭性的火灾中幸免于难则完全是因为这口水缸。现年86岁的主人在向我们诉说这些辉煌的历史时,无不透露出自豪与甜蜜。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清水江的木商贸易为民族文化,民间建筑的保存作了巨大贡献。  清浪,无处不是木商文化记忆的侗寨,几年后,下游的白市电站建成蓄水,也将一如往日繁盛一时的木材贸易一样,成为人们的记忆;一如码头那些拴木排的石孔如今用来拴渡船一样,这些彰显明清清水江木材贸易带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记忆也将移花接木,把作他用!作者: 吴育瑞  本文为“我知道的贵州”征文大赛文章<div id=[/im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