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4845|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布依族研究硕士论文《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1#
薛卫东 发表于 2009-10-6 16:46:19 | 显示全部楼层
《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以贵州省扁担山布依族文化社区为例》简短前言在人类众多民族中,系统地创造出自己文字的少,无文字的民族占多数。而各无文字民族又确实具有自己独特的、区别于他民族的、个性化的文化。他们是怎样创造和传承自己独特的文化呢?同有文字的民族一样,各民族的文化传承有一个共同的文化传承机制。但是由于无文字民族没有创制出自己的文字,因此,一方面他们的文化传承存在与有文字民族相同的部分,另一方面又有自己特殊的方式。有文字民族与无文字民族共同创造了人类的文明,而有文字民族同样经历过无文字的历史阶段,因此,研究无文字民族的文化传承,特别是语言、仪式、图符、借用汉字、声像传媒等文化传承方式的历史流变,对于探索人类文明发展史,人类文化变迁史,以及有文字民族与无文字民族交融互动,共同创造人类文明的过程,都具有历史与现实的客观意义。然而,在人类文化传承研究中,学界更多地关注以文字为载体的有文字民族,而鲜少系统关照无文字民族的文化传承形式。基于此,笔者不揣谫陋,以一个布依族社区为例,试探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基本情况和整体规律,提供了解人类文明全面、整全发展进程的一个侧面。初学浅陋,错井难免,敬请方家不吝赐教。第一章导论
一、相关概念讨论
我们这里所讨论的无文字民族是指没有原生文字,在历史发展长河中,没有创制出通用的、规范的、具有规律性文字系统的民族。无文字民族长期与有文字民族交流互动,涵化整合,出现文字借用的现象,但是这种借用的文字不能成为他们普及的、统一的、有规律性的“文字”,也是我们讨论的无文字民族范畴。学界对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研究,往往只论及(强调)口头传承,给人以无文字民族文化就只有单一口头传承形式的错觉。事实上,我们将人类分为有文字民族和无文字民族,只是强调民族有无文字的区别,二者的文化保存传承除了文字记载的区别外,还有很多共同的文化传承方式和形态。单一强调某种文化传承形式,对于理解把握民族文化传承全貌来说,仍难免偏颇。基于此,笔者以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为例,一方面探讨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整全面貌,另方面也为人类文化传承全景提供例证和参照。 文化传承是指“文化在一个人们共同体(如民族)的社会成员中作接力棒似的纵向交接的过程”。这里我们不用“文化传递”,是因为“传递”一词寓含着文化之间交流互动的平行关系,往往容易与“文化传播”相含混,横向的文化传播强调文化的扩散和改变,而纵向的文化传承重在文化的保持和积累。文化传承过程“因受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而具有强制性和模式化要求,最终形成文化的传承机制,使人类文化在历史发展中具有稳定性、完整性、延续性等特征。也就是说,文化传承是文化具有民族性的基本机制,也是文化维系民族共同体的内在动因”①。 还需要提到的是,这里所使用的“社区”概念,与政府行政规定即国家民政部2000年《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将社区界定为“居民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的概念不同。我们所谓的“社区(community) "概念主要是指社会学人类学意义上的社区,即指“居住在某一地域内,由一整套社会关系联结起来的,形成有特定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一群人”②。这一定义既涵盖空间地域,又概括了人文社会关系和社会生活。文化社区不仅限定一定的地域边界,而且强调族群文化共同体的共同相似性、联系交往性和社会历史、集体记忆的认同感。注释: ① 赵世林:《论民族文化传承的本质》,《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3期。②李鹏程主编:《当代西方文化研究新词典》,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275页。二、相关研究回顾及其内容概述 尽管系统研究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专门著作至今未见,但是论及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不同形式的论述却俯拾即是。我们对本文探讨的文化传承形式作一概略爬梳,一则对相关研究谱系有一个大体的把握,一则对本课题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作一个大致的绍述。(一)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形成而产生的;语言尽管不是唯一的交际工具,但可以说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之一;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也是信息载体和信息系统①。因为“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②,所以语言进入人们的研究视野,从人类具有思维的时候开始。与人类相关的各门“学问”都在研究语言,除了语言学本身外,社会语言学,语言人类学等相关语言学科不胜枚举。对无文字民族的口头语言及其在文化传承中作用问题的研究,关注者已不少,如王亚南《口承文化论—云南无文字民族古风研究》,索晓霞《无形的链结一一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现代化》等都作了系统的讨论。笔者承续各家优长,以民间歌谣为例,继续拓展研究的深度与广度,论证口头语言是无文字民族重要的文化传承方式之一。(二)人类学社会学界对社会如何记忆的研究,从涂尔干③、柏格森④‘及涂氏弟子莫里斯·哈布瓦赫⑤,到保罗·康纳顿⑥,经历了集体表象,个人记忆,集体记忆到体化记忆的探寻发展过程。笔者在梳理社会记忆谱系的同时,拟综合人类学社会学仪式理论和实践理论,提出“实践记忆”的概念,并阐明其在文化传承的特殊功能和意义。(三)人类是一“符号帝国”,符号是事物与人类文化相似性的象征体系。早在百余年前,鸟居龙藏⑦就留心到了布依族铜鼓图符的文化含义,并作了部分细致的描述和诊释,只是由于时间的枪促和对布依族文化缺乏深入的研究,所以探讨仍未尽其详,存在着不少偏颇。本文深入田野,“从本地人的观点出发”⑧,对布依族铜鼓图符逐一阐释,从中反映出布依族具体文化特点和文化事象。 (四)在“中国”这一行政领土统一体中,任何民族都不可回避以汉字为表现形式的汉文化,无文字民族由于缺乏自己的文字“话语”,在与汉文化交流过程中,民族精英知识分子自觉地借用汉字,固定保存和传承表述本民族的文化。布依族民间的“先生”们或借汉字的音,或借汉字的义,或借汉字偏旁组成新字,记载自己宗教体系中的经典,称为“摩经”,其文字称作“方块布依字”。布依族学者注释:①参见陈原:《语言社会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年版。②L . R -Palmer(柏默),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tics, p. 151,转引自罗常培: 《语言与文化》,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③[法]E·杜尔干:《宗教生活的初级形式》,林宗锦,彭守义译,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④「法〕亨利·柏格森:《材料与记忆》,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年版。⑤「法〕莫里斯·哈布瓦赫:《论集体记忆》,毕然,郭金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⑥「美〕保罗·康纳顿:《社会如何记忆》,纳日碧力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⑦「日本」鸟居龙藏:《苗族调查报告》,国立编译馆译,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⑧亦即“文化持有者的内部眼界”。「美」克利福德·吉尔茨:《地方性知识一一阐释人类学论文集》,王海龙,张家煊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