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4858|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布依族研究硕士论文《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初探》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1#
jk1119097450jk 发表于 2009-10-6 21: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三、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概述
本文的个案研究对象是贵州省黄果树大瀑布周围的扁担山布依族社区。扁担山名源自一座奇特的小山,据民国《镇宁县志》记载:“此山为一土阜,高广不出十丈,长不足二里。正中石脊一线贯通,并无林木,只青草蒙茸,横卧田间,人行其上,不知为山。山之两端,各有小山,林木葱蔚。山下有小村,在北曰课戛,在南曰孔马,恰如扁担荷之形,此实扁担山得名之原始也。”①该山是布依族宗教圣地,距镇宁县城西南20公里,位于黄果树瀑布上游10公里的白水河畔。狭义的扁担山社区是指镇宁县辖区内从黄果树风景区的王山寨到扁担山乡的革佬坟村,广义的扁担山社区在行政区划上涵盖安顺地区镇宁县、关岭县、普定县及六盘水市六枝特区等操布依族第三土语的广阔区域。从古代社会“水路为交流主干”而“依水形成文化带”的原则,其与广西北部、中部,贵州黔南、黔西南形成一个紧密相连的“水系文化带”。因为扁担山布依族居民不仅具有相同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审美价值观,而且具有相同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共同的社会记忆,早在咸同(1854一1873年)贵州各族农民大起义的时候,镇宁、郎岱、关岭诸州、厅的布依族人民就曾以扁担山为根据地,展开波澜壮阔的反抗斗争②。民国年间,国民党在区域中心革佬坟村成立镇宁、关岭、普定、郎岱四县联合办事处,以统一管辖该区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个“天然”独立的文化社区和族群认同体。社区具有典型的布依族文化特征,从20世纪初以来一直受到人类学民族学家的关注,所以本文以该社区作为个案分析,或许可以为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来源。
研究方法
在研究方法上,本文力求作到以下几点[img]images/smilies/default/sad.gif" smilieid="2" border="0" alt="" />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结合:对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展开探讨,特别重视中国境内无文字民族的研究,以期厘清无文字民族文化传承的整体概况,把握总体特征,探寻基本规律。以扁担山布依族文化社区为具体个案,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抓住典型,提供佐证。(二)专题研究与综合研究相结合:所谓专题研究就是选择某一个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不仅要求研究者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弥补以往研究资料的不足,而且要求研究者深入实地,进入前人没有涉足的调查现场和研究领域,获取第一手资料,还要求研究者具有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探寻前人没有发现或随时代变化出现的新课题。综合研究指运用归纳推理的方法,从特殊到一般,个别到整体,抽绎出普遍性的理论。要求运用整体论的观点,打破学科界限,与相关学科交叉协作,进行综合性的研究。(三)田野调查与理论文本相结合:文章以田野调查材料为主,参考历史文献记载,融合人类学、社会学与文献学、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知识,既不作没有材料的空洞理论阐述,也不作没有理论的平淡资料描述。运用主位/客位的视角移位,打破单一的视域闽限。(四)在具体表述方面:在显性表征上,梳理口碑传承、仪式实践、实物图符、纸基承载、汉字表述、传媒介质等具有文化蕴含的叙事线索。在文化内线中,以语言口头表述、共同文化认同、宗教仪式展演、信仰价值取向,以及传统民族文化现代化转型诸多视角相结合,沟通形上与形下,传统与现代。注释:①民国《镇宁县志·地理志》。②卢征辉等调查,杨有耕整理:《镇宁县扁担山布依族解放前社会经济和阶级斗争调查资料》,贵州省编辑组编:《布依族社会历史调查》,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86年版,第65页。 (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