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747|回复: 9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历史演进视野下的东北菜品文化[中国达斡尔族论坛]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1#
王云 发表于 2009-10-8 05:43: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开放性,是东北地区区域性饮食文化的又一明显特征。美国学者托马斯·哈定认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条件下,一种文化就是一种与自然界和其他文化发生相互联系的开放系统”8,8、(美)托马斯·哈定等著、韩建军等译:《文化与进化》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这是就文化的一般属性而言。但近代文明以前中国,历史上的北方草地文化,则天然是一种外向型文化。因为这种文化区的生产和生活都无法靠单纯的内循环来调解和完善。饮食生活所需要的炊饮器具、粮食、酒、茶、调料、药品以及制作工艺、使用方法等都要依赖内地农耕文化区的输入补给。与此同时是本地区畜类、以及食品原料等的输向内地。当然,文化交流决不仅是饮食文化范畴,但无疑是以饮食文化为主体内容的。最迟在中国饮食史上的“两汉期”99、参见拙文:《对中国饮食史阶段性问题的初步思考》,《中国饮食试论》便逐渐见诸史载的内传“翟之食”、“羌煮”、“胡饼”、“胡羹”、“胡饭”、“胡炮”、“貊炙”、“酪浆”等极差大的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生活和饮食文化1010、参见拙文:《“饮食文化说”试论》,《中国饮食史论》。中国历史上两部最著名的饮食文化典籍《齐民要术》(530年左右)和《饮膳正要》(1330年)都留下了这种文化交流与融汇的大量珍贵史料。尤其是后者,更是北方草地民族饮食文化开放性及其同中原饮食文化乳融渗透的光辉结晶。这种区域文化开放性的属性,是贯穿全部历史过程的。早在冰川时代,这里就已经有了文化交流的遣存。日本学者杉原庄介的研究证明,冰川时代时,东亚大陆曾出现过四次“陆桥”把日本同东亚大陆连接在一起1111、王金林:《简明日本古代史》注引杉原庄介《日本先土器时代的研究》。史前人类就通过这种“陆桥”开始了神话般的、伟大的“吃的转移”。显然,这种最早的“国际”文化交流,是早期人类为了觅食活命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目的的。我们知道,环境不仅造就了人类,而且还控制着人类的迁徙活动。采集和狩猎这种人类最初获取食物资源的地区移动,这种为了食物的迁徙就成了早期人类的“饮食文化传布”。而一旦这种传布在另一群人类产生影响时(最初是单向,继而是双向),便是“饮食文化交流”,这种交流,已被学者的研究认定是人类文明史上最早的文化交流。值得注意的是,它是发生在东北地区,发生在东亚地区的华族和和族两族远古祖先之间的。这种区域文化持续一贯的开放性,是东北区域的历史充满了盎然生机,获得了辉煌发展,尽管因为政治的、军事的各种原因曾出现特别时期,但开放的基本特性没有改变。无论是万里长城还是柳条边,都不能改变这种区域文化定势。到了19世纪末至20世纪40年代,与内地“江河日下”的趋势相反,东北地区却呈现了小区域的文化活跃上升现象。大批的欧洲人,俄国以及后来的苏联人、法国人、希腊人、德国人、波兰人、南斯拉夫人、匈牙利人、犹太人以及日本人、朝鲜人等外籍人拥进东北地区。他们各自民族的饮食习俗影响,至今仍在发生作用。众多的外籍人不仅以自己特异的民族、肤色、服饰、语言、习惯、生业、居处,更以各自的食物和食习使近代东北地区,尤其是大小城市充满西方文化色彩和异国请调。据1937年的调查,仅哈尔滨市的西菜馆就有260多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籍人经营的1212、哈尔滨市服务局资料室:《哈尔滨市饮食服务业资料简编》1980。19世纪末,由于“关东”封禁政策的完全打破,内地人也纷纷大批涌到东北地区“闯关东”。这一段时间的东北地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经济开发和饮食文化“关内”——“关外”;中国——外国的热烈交流新形势。过去人口稀少和自然经济模式改变了。然而,物皋民丰的历史特点并没有在这一时期完全逆转。作为“舶来品”的外来文化,啤酒、面包、香肠、西餐以及相关文化在雪水滋润的黑土地上生根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10-13 16:37:33编辑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