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1918|回复: 0

桂西北瑶族猴鼓舞关于圆的审美

[复制链接]

16

主题

98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wabblyluff 发表于 2009-10-11 18: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桂西北瑶族猴鼓舞关于圆的审美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56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征,审美特征属于民族文化特征的范畴。长期生活在桂西北山区的瑶族也有其鲜明的审美特征,其猴鼓舞关于“圆”的审美尤为突出。“舞蹈是文化艺术之母”,猴鼓舞是瑶族文化“圆”的审美特征的集中表现。圆,在《辞海》中是这样注释的:“在平面上,和定点有定距离的动点的轨迹”。从直线感觉跃进到圆的意识,实在是人类并不亚于起立行走的一大进步,从此,人类的生活意识即与圆结下了不解之缘。

桂西北山区的瑶族自古以来,对圆有着一种特别的兴趣,瑶族同胞以往受封建统治者的歧视和压迫,大多僻居生活在尖“圆”的高山上,以耕山为业,背着“圆”的背篓,挑着“圆”的箩筐,推着“圆”的石磨,开掘“圆”的坑,播下“圆”的梦想,于是便产生对“圆”的美好而执着的追求,这种追求正是在其猴鼓舞中被鲜明地反映出来。笔者拙见,就瑶族猴鼓舞这一最具民族文化艺术色彩的舞蹈,探索桂西北瑶族对于“圆”的审美,作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理论的一点拾遗。
一、从猴鼓舞道具看瑶族“圆”的审美
瑶族猴鼓舞,区别于其它舞蹈形式的一大特征是舞具不同。该舞种主要以铜鼓及皮鼓为伴奏乐器。外加簸箕、筛子、花竹帽等日常生活用具作为道具,而所有这些道具其形状都是圆的。从这类圆形的道具中,可以看到瑶族有着鲜明的“圆”的审美特征。

在猴鼓舞的众多原型道具中,铜鼓是最有代表性的一种。铜鼓在桂西北地区的历史上曾用于祭祀、战阵、集会以及储藏财物,作陪葬品和娱乐等等,它是乐器,同中原的礼乐器一样,起着明贵贱、别等级等作用。是地位和权利的象征。它是集冶炼、铸造、绘画、雕塑、音乐、舞蹈于一体,容政治、经济、文化于一身,形成了丰富多彩和独具特色的铜鼓文化,被考古、文学、艺术界誉为南方古代民族一部不成文的百科全书。铜鼓在明清“改土归流”后逐渐在民间流,传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打击乐器,它以浓郁的地方民族文化特点而着称于国内外。清人谢启昆的《铜鼓歌》有云:“无山不有瑶,无瑶不有鼓。”它那浑重古朴的造型、绚丽秀巧的纹饰,能唤起人们对美的联想。瑶族铜鼓的构造形状由无数个“圆”构成:圆的面、圆的腰、圆的足与圆的鼓体平衡,对称的是圆的纹饰。铜鼓作为猴鼓舞中一门特殊的舞具,既有精美的圆雕、浮雕的艺术美,又具有独特的伴奏功效,其音响极富民族韵味。史料上有“击之响亮”、“声极圆润”、“振响云霄”、“声闻数里”的记述,说明铜鼓音量之宏大和音色之优美。总之,铜鼓所演奏出的纯厚圆浑的音响,能震撼山岳,造成极为恢弘壮观的场面,激起人们奋发的炽热感’隋。这就是铜鼓“圆”的特点,在猴鼓舞中所产生的审美效应。从这里,我们即可以领略到瑶族自古至今珍藏铜鼓珍爱铜鼓的悠远民族文化渊源。

二、从猴鼓舞动作看瑶族“圆”的审美
瑶族由于特定的居住地理条件和生产劳动的环境,便与山中的猴子发生了某些活动上的联系。就连猴鼓舞每一套动作的名称,民间艺人均以猴子的日常习惯动作来命名,如:“金猴搔头”、“猴拍屁股”、“猴子抓腋”、“老猴攀石”等等。这些主要动态中,大都具有“圆”的审美特征。从猴鼓舞每一套动作的动律特征来看,都是以腰为轴心,带动上身及四肢划出许多“圆”韵。如“金猴搔头”,是以腰为轴心,带动上身左右交替转动,而双臂则各划出一个个立面的圆;“猴拍屁股”,是先下后腰左右拧动转动,然后双手于旁向后交替绕圆击鼓,划出一个个侧面的斜圆;“猴子抓腋”,则是通过整体上下起伏的律动和双手小臂来回滚动,使左右形成一个个柔美的圆形运动轨迹,“老猴攀食”这一舞动,则是前进中的构图圆,舞者围绕着皮鼓转动,上肢动作与“猴子抓腋”相似,人体构图、舞台构图以及道具构图共同形成一个个综合的圆的构图。除此以外,猴鼓舞的其它人体运动构图在空间所形成的运动轨迹也是万变不离其“圆”的。形成这些“圆”的审美特征,还与东方民族传统的审美意识有着必然的关系。人们常说:“东方民族舞蹈是以动律见长,西方芭蕾是以造型美取胜”。笔者认为,这里的动律美就是“圆”的审美特征之一。因此,瑶族猴鼓舞动作特征是具有动律美的“圆”。从这些“圆”的动律中看出,瑶族是一个热爱生活、富有艺术感的东方优秀民族。

三、从猴鼓舞舞台构图看瑶族“圆”的审美
瑶族猴鼓舞上不仅在舞蹈具有人体构图圆的审美特征,而且在舞台构图中的舞蹈队形、舞台调度、舞者的造型图案以及道具的摆设都以“圆”为审美特征。
猴鼓舞的表演场地也是随意性的,一般是设在山寨中的晒谷坪上或鼓楼前。鼓声一响,村村寨寨的人们从四面八方云集而来,很自然地将表演区围成一个大圆圈,表演区中心是一个圆形的大皮鼓,大皮鼓的四周又布上铜鼓,每个铜鼓的问隔处还有手持圆形簸箕或花竹帽的伴舞者,使整个表演场地构成一副美丽的圆形图案。舞台的调度和队形也都是以圆圈线路依次舞动,如鼓手绕着皮鼓尽情地舞动,伴舞者又围绕着铜鼓手及皮鼓手翩翩起舞。这些舞台构图,形成了一个综合的“圆”的艺术审美氛围与特征。正是这种“圆”的氛围和特征体现了瑶族人民团结、祥和的生活追求。
四、从猴鼓舞服饰看瑶族“圆”的审美
研究人体运动艺术舞蹈审美特征的形式,不能忽视对舞蹈服饰的研究。瑶族猴鼓舞有其圆的审美特征,那么,瑶族服饰是否也具有“圆”的审美特征呢?回答是肯定的。

瑶族服装上衣是圆领、圆边、圆襟,女子下身是百褶裙,撒开就象一把大圆伞,男子则是大板圆桶裤。服饰的图案大多数均以圆的图案构成,头饰及佩带的各种装饰品均以圆形物为主。总之,“圆”的审美特征,在瑶族服饰方面也具有明显的特色。这种民族服饰,对瑶族猴鼓舞“圆”的审美特征的作用,当然不可低估。中国着名舞蹈大师贾作光在看了广西南丹县白裤瑶“猴鼓舞”后,激动地说:“在改革开放的今天,白裤瑶舞蹈及服饰,是最具有‘圆’美的,令人陶醉的。”
桂西北山区瑶族舞所形成的“圆”的审美特征,可以说是对中国古代“圆”的思维定势的继承。无论是《易经》中的阴阳交泰以及浑然一体的宇宙观念,还是《医易学》中的意念环绕、刚柔并济,无不表现出一种“圆”的思维定向。
总之,圆对于中华民族的审美观念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之一的瑶族,在自己的传统的猴鼓舞中通过“圆”的审美内涵,充分表达了东方民族的“圆”美追求,并由此构成了上述各种“圆”的风格特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