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33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记江华瑶山三代歌手的瑶歌情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mayday5931 发表于 2009-10-11 18:33: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我国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歌。如蒙古族的“牧歌”、回族的“花儿”、朝鲜族的“舞歌”、赫哲族的“船歌”、高山族的“杵歌”、维吾尔族的“十二木卡姆”等等。而瑶族,更是“歌的使者”,瑶山是“歌的海洋”。
近日,在湘粤桂三省区交界的“中国瑶族第一县”——江华瑶族自治县,笔者有幸采访了该县三代瑶歌手:盘财佑、赵庚妹、盘琴。
“瑶歌王”盘财佑:一生吟唱瑶山情
今年已82岁的“瑶歌王”盘财佑,是颇受当地瑶人尊敬和称道的瑶族长者。他生于1920年7月,父亲盘明基是当地民间艺人,常背一把二胡,走村串寨,边拉边唱,在瑶族同胞中颇有名气。盘财佑自幼跟父亲学艺,后又师从瑶族艺人赵明福,从小就受到了民间艺术的良好熏陶。他经常和伙伴们在一起唱歌、对歌,有时一唱就是几天几夜。有时听到某村有善歌的人,他就是深夜打着火把,步行数十里山路也要去会一会,比个高低,分个输赢。可以说凡是瑶族村寨,都有他坚实的足音和嘹亮的歌声。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盘财佑博采众长,集舞蹈、瑶歌、法事诸艺于一体,尤其擅长唱瑶歌.
听盘财佑唱瑶歌,是一种美妙的享受。他的歌多为古诗体,也有自由诗体和曲牌体。歌词长短不一,短的只有几行,长的达200多行。歌调也丰富多彩,主要有“长仙牌”、“短仙牌”、“讲歌”、“连”、“啦哩”、“射留射”、“哪罗哩”、“沙由沙沙由”、“叠歌”等。各种曲调的音调、节奏不一,能适应各种歌词。盘财佑谣歌的艺术手法多种多样,语言洋溢着自然风味、泥土气息。如“日光出山照山村,千家峒里雾腾腾,风吹雾散天晴朗,牯牛犁田早出门”,像流水一般,自然天成。
盘财佑曾说,“天下瑶人同根生,分散天下去流落”,而瑶歌更是“千唱口不倦,万听更新鲜”。1993年,以收集他唱的瑶歌为主的《盘王大歌》由岳麓书社出版后,反响十分强烈,被誉为瑶族的“史诗”和“百科全书”。1999年,《中国曲艺志》将他演唱的《朵筛》、《蕾却》两个曲目作为史料记录。由于盘财佑在继承和发展瑶族文化中作出的卓越贡献,及在瑶族同胞中的巨大影响,他连续三届当选为县政协委员。
跨越两个世纪,历经沧桑巨变,并一直扎根于大瑶山的盘财佑,如今已很少唱瑶歌了。看到“歌妈”赵庚妹和自己的外孙女盘琴将瑶歌唱到了首都北京,唱遍了世界,他很欣慰。他说瑶歌应让年轻人去发展、去传播,瑶歌永远不能丢。他还拿出一大叠曲目手稿,说将来要无偿送给县里。
在笔者的再三要求下,盘财佑唱起瑶族传统的《摆酒歌》:“燕子住大厅里,主人摆酒那罗哩,劝郎饮,怕无好酒把郎留……”。苍老的声音、纯朴的瑶语、动人的传说、妻婉的曲调,满腹歌瑶的“瑶歌王”啊,委实就是一部瑶族沧桑历史的缩影、一本厚重的传奇。  “歌妈”赵庚妹:唱着瑶歌上北京
37年前,一个年仅14岁的普通瑶家小姑娘,第一次将瑶歌唱到了首都北京,受到毛泽、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如今,年逾50岁的她,对瑶歌仍情有独钟,她就是被瑶家人亲切称为“歌妈”的赵庚妹。
江华县瑶族歌手如林,而称得上“歌妈”的只有一个人,这是瑶族女歌手的最高荣誉。1980年该县前任瑶族“歌妈”去世后,瑶胞不约而同地将赵庚妹推举为“歌妈”。
赵庚妹出生在一个瑶族民间艺人世家。8岁就跟着祖父赵明福、父亲赵成和和“歌妈”黄远妹学唱瑶歌。到10多岁时,她这个瑶家“歌女”已在九村十八寨小有名气。1964年秋的一天,一位叫郑德宏的县干部突然来到位于瑶山深处的湘江公社樟木口村赵庚妹家中。这位干部对她父母说,要庚妹到县里去唱瑶歌,父母既为女儿能去县城唱歌感到高兴,但又很不放心。因为瑶山向来“重女轻男”,女崽要在家招郎,父母怕这个听话孝顺而讨人喜欢的女儿,出去后就不回来了。在郑德宏的耐心劝说下,父母终于作出了让步。第二天,庚妹依依不舍地告别父母,跟着郑干部来到了当时的县城水口镇,住进了县委招待所。这时,她才知道,来唱歌的有十七、八个人,她是最小的。晚上,当时的副县长李兴胜告诉他们,通过举行这次唱瑶歌比赛,要挑选一名瑶族歌手到北京去唱瑶歌。接着,在省群众艺术馆两位老师的注视下,被选来的歌手一个接一个唱起来.
第三天,郑干部兴奋地告诉她,她选上了,可以到首都北京去唱瑶歌了,庚妹的心激动得怦怦直跳。
这年11月,她终于来到了日夜向往的首都北京,代表江华和全国的瑶族同胞,参加全国首届少数民族业余文艺汇演,站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宽敞明亮的大舞台上,赵庚妹深情唱起《站在瑶山望北京》:“站在瑶山望北京、瑶歌唱给主席听。山高路远难听见,千里相隔心连心……,在鲜花和掌声中,她突然发现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正坐在观众席上观看演出!那一瞬间,她感到自己成了世界最幸福的人。37年过去了,她仍然清晰地记得当时的情景,记得与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合影留念时的掌声和笑声,记得那种无法形容的激动与幸福!
赵庚妹自从把瑶歌唱进首都北京城后,便与瑶歌结下了一生情缘。1965年她被招进县歌舞剧团,后来又调到文化馆,图书馆等单位工作。其间,她参加过各种庆典活动和外国瑶胞的接待工作。1984年,她代表瑶族同胞参加了在广西南宁举办的全国首届瑶族盘王节,演唱瑶歌、表演瑶族长鼓舞。从1965年到1995年,她连续在江华瑶族自治县成立庆典活动中演唱瑶歌,主持坐歌堂、赛歌会,不愧为瑶家“歌妈”。
1997年,武汉音乐学院刘健教授第一次来江华采风,拟拍一部以瑶族文化为背景的电视音乐片,第一个就找到赵庚妹了解情况,收集素材。她毫不保留地把自己40多年所搜集的资料奉献出来,把各种唱法一一唱给刘教授听。
为了让更多的人欣赏到瑶歌,了解瑶族文化,赵庚妹将自己在县城的房子改成音乐厅,取名“盘古”。她说,她要让这座小小的音乐厅成为人们了解瑶族的窗口。
如今,年过半百的赵庚妹仍辛勤劳作在民族文化艺术的百花园中。她以自己不变的初衷,凝炼成瑶歌不朽的音符,使千千万万人触摸到瑶族的精神与脉搏。 “盘王之女”盘琴:阔步走向新天地
1999年元月10日,北京钓鱼台国宾馆高朋满座,专家云集,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健与来自江华瑶族自治县一位土生土长的瑶家妹子盘琴一起,将倾注他们无尽心血的唱碟《盘王之女》轻轻送入CD机,倾刻间,那充满瑶家风情,洋溢着大山气息的清新旋律,悠悠飘出……听众都陶醉了,深深地沉浸在那美好的天籁之声中。
赏听会上,中宣部、国家民委、广电总局有关领导和专家充分肯定了这部作品,称赞它是“属于世界的音乐”、“民族史诗性作品”、“第一部民族音乐的族谱”、“新民族根源音乐”。
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音乐桥”专栏专访刘健、盘琴,并滚动播出音乐电视《盘王之女》。这是世界瑶族史上第一部以瑶歌为题材的音乐电视。
一位从瑶山走出来的瑶家妹子,在一位音乐教授的辅导下,演唱原汁原味的瑶歌,竟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和赞誉,真让人不可思议。盘琴,是先祖盘王的第38代嫡孙,年方32岁。1岁时,她就来到湘江乡坪冲口村大屋地自然村,与素有“瑶歌王”美誉的外公盘财佑生活在一起。上山伐木,下河放排,一有时间就缠着外公学唱瑶歌。“盘王飘洋过海来,不怕风雨日头晒,赤脚敢往高处走,空手捉得野猪来”。瑶歌的熏陶、大山的洗礼、生活的磨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盘琴这个“盘王之女”,使她准确地把握了瑶歌的神韵,具备了良好的演唱天赋和音乐领悟能力。
1996年9月的一天,经朋友引荐,盘琴认识了一位陌生的外地客人。在客人的要求下,她按照瑶家习俗热情地献上了,《迎客歌》:“一片白云四边开,主人不请客自来,来到客厅坐,酒盏满园开。”圆润、清脆的歌声,让客人情不自禁地击节而歌,且舞,止不住地啧啧叫好,并一首又一首地录进录音机里。这位客人,就是武汉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刘健。
听了盘琴的瑶歌,刘健教授产生了一股强烈的艺术创作冲动。他决定与盘琴合作发掘整理瑶歌。于是,他主动筹资送她到武汉、上海、北京等地接受专门训练。1996年、1997年两年间,他们10多次深入江华瑶山,寻访民间歌手,搜集音乐素材,终于整理创作出了《盘王之女》组曲。当一首首如云如雾、如山如水的瑶歌从CD机里流淌出来,人们惊奇、专家叫绝、乐迷为之倾倒。在这里,通俗和美声的界限消失了,民乐和管弦、电声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了,那种未被西方体系同化的东方音乐之美征服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盘王之女》以瑶族音乐为核心,以中国民族音乐为主线,组合了长鼓舞及音乐诸要素,表现出了极强的穿透力、表现力和震撼力。1998年11月,记叙武汉音乐学院教授刘健与瑶族歌手盘琴的音乐特写,获得世界文化放送基金亚广联娱乐节目金奖。对《盘王之女》,亚广联评委给予的评语是:一个中国音乐家以他创作的辉煌声乐组曲,给一正在消失的少数民族音乐带来了新的生命,展示了古老音乐充沛的生命力和保存传统音乐遗产的成功努力和尝试。
如今,正在武汉音乐学院声乐系深造的盘琴,正努力以自己的实践来丰富和发展本民族的音乐。2000年她参加了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演唱了瑶歌《枯滴》,获第九届文化部“群星奖”银奖,同时她还参加了广西南宁“民歌艺术节”、法国马黎“世界民间艺术节”等许多大型文艺活动。

盘琴,正阔步走向世界;瑶歌,将让世界惊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