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272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杨非:彩云之南的杰出歌者

[复制链接]

0

主题

0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wsx 发表于 2009-10-11 18:35:5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1954年,《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在瑞丽勐秀山横空出世,这首歌从瑞丽唱到云南,又从云南唱到中国,整整流传了半个多世纪。“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边疆人民在这里生长……”,人们从这首歌认识了瑞丽,也认识了云南。它的词曲作者、著名军旅词曲作家杨非,在过完80岁生日后不久,于11月28日走完了他的生命旅程。依照杨非的遗愿,他的一半骨灰将安放在昆明,另一半则会回到《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创作地——瑞丽勐秀山。         跋山涉水的音乐历程
  说起杨非的音乐创作,有人这样评价:“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从他的作品里,我们可以看到云南美丽的景色和军民并肩战斗的鱼水情;可以听到各族人民幸福、欢乐的心声;可以闻到边疆浓郁的泥土芬芳;可以感到人们保卫和建设新生活而斗争的激情。”这些赞美之辞于杨非并不算过誉,他的创作不是凭空的想象,也不是在办公室中的闭门造车,他是用双脚丈量了云南的土地,亲身来到各族人民中间,感受他们的快乐和伤悲,与他们一同歌唱。许多作品是他在火塘边、竹楼上写就的,这些歌曲旋律清新、优美、朴实、情真意切,充满着乡土芬芳。他曾说,自己的歌曲是开在边陲深山陡崖上的野花。
   杨非1927年出生于江西省南康县一个书香门第,从小受到中国古典诗词和传统音乐的熏陶,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1949年,时年22岁正值青春年华的杨非投笔从戎,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在第二野战军四兵团军政大学宣传队任器乐组长和创作员。由于他的文学和音乐艺术功底扎实雄厚,又认真深入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体验生活、采风收集民歌素材,足迹踏遍了红土高原的山山水水,才创作出了一大批脍炙人口的佳作。可以说,杨非是在解放军这个大学校与云南的山山水水中成长起来的词曲作者。他从小会演奏二胡、口琴、小军号、风琴。1949年参加革命后,他在文工团担任过小提琴演奏员,指挥过《白毛女》、《血泪仇》等大小歌剧的演出,熟悉许多流传广泛的优秀歌曲,以及《淮海战役组歌》等著名的声乐套曲。他的音乐创作的题材和体裁是多样的,除了《阿细山歌》、《有一个美丽的地方》、《背起背萝上山来》等脍炙人口的歌曲外,还写下了《阿佤山歌》等几部歌剧与《勐龙沙》、《孔雀飞来阿佤山》、《空谷兰》等6部电影、电视剧音乐,此外还有小提琴独奏《阿佤山叙事曲》,以及在第三届全军文艺会演中获得普遍赞扬的《舂新米》等舞蹈音乐。
  1954年是杨非生命中一个重要的年份。据原昆明军区国防歌舞团团长李振国回忆,1954年他带着杨非等创作人员到瑞丽深入生活,那时的瑞丽到处是茅草棚,甚至连街道都还不成样子。杨非等创作人员在那里一呆就是3个月。李振国带着杨非上了勐秀山,在勐秀山上,杨非的音乐灵感如泉水般奔涌,他以傣族弹唱音乐的音调为素材,创作出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同去的创作人员却批评这首歌曲调子太软,不够慷慨激昂。当时担任队长的李振国凭着他对音乐的直觉与敏感肯定了杨非的创作,他鼓励杨非说,“这是首好歌,我支持你写!”《有一个美丽的地方》歌词亲切而朴实,杨非再次到滇西深入生活时,当地群众甚至把这首歌当作民歌唱给他听。
   在交通闭塞的条件下,杨非背着背包,跋山涉水,深入各族山寨“取经”。这种甘苦交加的生活情趣,倾注在他自己作词作曲的《边疆牧歌》里。为了深入彝族人民的生活,他拖着疲惫的脚步,忍着异常的饥饿,连日翻山涉水。他看到了哀牢山区的奇特景色,广阔的视野,翻腾的云雾,彩带般蜿蜒曲折的元江,山间小道上,彝族妇女三三两两背着背萝,一路哼唱着红河江外彝族别有风味的山歌。于是,这些热情奔放、充满青春活力的情绪汇聚在一起,成为了《背起背萝上山来》。
   杨非这种贴近生活、深入生活的创作习惯,一直到生命的最后都没有改变。在创作《美丽的春城我的家》时,杨非已经瘫痪,这首歌每句带一个春字,将他多年对昆明的感情融入其中,也成为他音乐创作的绝唱。
   目前,他的作品《阿细山歌》被中央乐团合唱团、中央广播合唱团等作为保留节目在国外访问演唱,男声独唱《边疆牧歌》被解放军艺术学院选为4年纪声乐基准教材,《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与《背起背萝上山来》一同送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存……
         生命的最后时光
  11月5日,第十届王中文化奖颁奖典礼在昆明举行,这是一个由王中律师事物所设立的民间奖项,主要授予居住在云南的杰出而有广泛影响的文学艺术家,杨非成为此届获奖者,也成为云南音乐届第一个获此殊荣的词曲作者。当晚,杨非重病在床未能亲自来到现场,代他领奖的李振国情绪十分激动,他说,王中文化奖来自民间,代表着云南人民对杨非的肯定,因此是最为贵重的。
  妻子蒋秀姑出现在他生命中。杨非在生命最后几年中身体虚弱,腿脚不便,已经很少出门。蒋秀姑拿轮椅推着他到翠湖、圆通山、花鸟市场散心。为了更方便地带杨非出门,蒋秀姑特意学会了骑电动三轮车。
  蒋秀姑说,这几年杨非一直没有放弃创作。“有一天他对我说,秀姑,在我去世之前我要给春城人民留一首歌,我有灵感了!”蒋秀姑二话不说,骑上三轮车带着杨非到翠湖、金马碧鸡坊……《美丽的春城我的家》创作完成后,蒋秀姑还给杨非提出了修改意见:既要有云南民歌特点,又不能流于俗气。
   有了蒋秀姑的陪伴,杨非充满喜悦,他曾以诗歌对蒋秀姑倾诉衷肠:黄昏之恋暖如酒/灿烂夕阳红千里。蒋秀姑说,每次她去买东西,刚跨出家门不久杨非的电话就来了,让她注意安全,催她早点回家。他说,“你一离开我我就觉得很孤独。”在蒋秀姑眼中,杨非一生对金钱、名利、地位毫不在乎,平时舍不得穿,舍不得吃,非常节约。
   去年3月,杨非瘫痪了,彻底失去自理能力,蒋秀姑始终陪伴在他身边,为他打气。最后一次住院期间,杨非身上整整插上了三根管子,全靠液体维持生命。蒋秀姑为照顾杨非,每天最多能睡两个小时,甚至几次昏倒在病房中。杨非去世前对蒋秀姑说,“我们去世后不要像梁山泊与祝英台变作蝴蝶,我们要变成两只金孔雀,在瑞丽的天空飞翔。”他与蒋秀姑约定,自己安葬在瑞丽之后,蒋秀姑务必在每年冬至到瑞丽看他一次,多陪他几天。蒋秀姑含泪点头:“只要我还走得动我一定会来。”
   杨非住院期间,社会各界人士与德宏州、瑞丽市有关领导前往医院看望、慰问杨非。一位当年在瑞丽市插队的北京知青专程赶到昆明,来到杨非病床前,唱起了《有一个美丽的地方》,一曲唱罢已是泪流满面。11月28日,经多次抢救无效,一直处于昏迷中的杨非最后停止了呼吸。杨非的老团长李振国心情沉重,他含泪说,杨非的一生是正直的一生,他创作出了许多感动人心作品,他的心同党和人民紧紧贴在一起。杨非为国防歌舞团、为军队作出了自己的贡献,给傣族人民与云南人民留下了永远的宝贵财富。
      谭雅竹(云南日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