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文化网-民族论坛-56民族论坛-民族社区

搜索
快捷导航
查看: 6571|回复: 26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书法]诗书题赠赵本山

[复制链接]

18

主题

9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1#
cully75753 发表于 2009-9-16 10:15: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上诗包括(老鲁无愧打油牛人)八字。    本人打油免费。

18

主题

97

帖子

0

积分

新手上路

Rank: 1

积分
0
2#
cully75753 发表于 2009-9-18 16:58:36 | 显示全部楼层
  诗意藏头开别境  文词含趣味深长  ——诗戏二三事  文:鲁家武        在中华诗歌百花园里,除了常见的诗、词、曲以外,还存在大量的另类诗歌——杂诗。具有代表性有:回环(文)诗、剥皮诗、离合诗、宝塔诗、字谜诗、辘轳诗、八音歌诗、藏头诗、打油诗、诙谐诗、集句诗、联句诗、百年诗、嵌字句首诗、绝弦体诗、神智体诗等40多种。这些杂体诗各有特点,有些纯粹是游戏,有些则具有一定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深受人们的喜爱,流传至今。  将一个完整的人名、地名、企业名或一句祝福、一个事件。分藏在诗歌的每句第一个字中,即谓藏头诗。也叫嵌头诗,还有一个正名叫鹤顶格诗。这种诗歌涵义深、品位高、价值重,可谓一字千金。可以传达创作者当时的某种特有的思想。所以,藏头诗从诞生之日起,便打上了游戏和实用双重印迹。藏头诗创作可以提高作者大脑运作效率、丰富词汇有促进作用。      由于藏头诗“俗文化”的特性,注定其难登大雅之堂,不为正史和正集收录,从古至今,藏头诗多在民间流传,或散见于古典戏曲、小说。       如《水浒传》中梁山为了拉卢俊义入伙,“智多星”吴用和宋江便生出一段“吴用智赚玉麒麟”的故事来,利用卢俊义正为躲避“血光之灾”的惶恐心理,口占四句卦歌:    芦花丛中一扁舟,俊杰俄从此地游。    义士若能知此理,反躬难逃可无忧。    暗藏“卢俊义反”四字,广为传播。结果,成了官府治罪的证据,终于把卢俊义“逼”上了梁山。    文人士大夫中也不乏藏头诗高手。比如明朝大学问家徐渭(字文长)游西湖,面对平湖秋月胜景,即席写下了七绝一首:        平湖一色万顷秋,湖光渺渺水长流。        秋月圆圆世间少,月好四时最宜秋。       其中就藏头“平湖秋月”四字。在当今的文化人中,也有人能将藏头诗用的恰到好处。      诗坛大家虽多不屑为,但能写得入情入理又见文采,却也有其相当难度。      诗歌创作之中,有时兴趣所至,我也偶尔会来一两首。现辑录于此,以飨读者。    一、林泉高致绍风流       最早创作的两首是为老前辈方焕文先生的诗词书法集而题。当时,得先生惠赠两册,通览之馀,有感于先生人品艺品,不揣冒昧,题诗两首回赠:     题《雪鸿吟草》诗词集     雪赋梁园意未央,鸿通博识著华章。     吟哦偶迸铿锵韵,草劲何惊风雨狂。           题《书林一叶》书法集    书道浸淫数十秋,林泉高致绍风流。    一挥尽写胸中意,叶茂根深腕底遒。  难得的是,此两首均得到诗界前辈们的首肯,令我欣慰。如今辑录于此,聊以缅怀方老情谊。    二、只凭风骚换酒钱。      己丑孟夏某日,某富商托人,求以“成业晓君”嵌头为诗。老鲁暗忖,我买文得银,各取所需而已.游文戏笔,悦己娱人,无损阴德,何乐不为!于是海口一张,润笔八佰,得老总应允。    于是乎,干劲十足,取我歪才,搜肠索句,成诗于此,游戏也哉,娱乐也哉。    心想,作为富商,总是喜欢得到别人称赞,所以来了一首:       成时瑞景紫云臻,业旺家兴兆凤麟。       晓起精诚修福慧,君心慕德友贤仁。  说实话,这样的诗,是很违心意的。如果再肉麻的词句,我还真写不下去了。后来一想,这样不行,总觉得少了点回味的意境,后又补一首谏诗:      成時谨记旧艰辛,业就安能诩凤麟?      晓得舟行凭水力,君须记取不抽薪.       当时自我感觉良好,一时兴起,再嵌一首“一挥而就”作结:      一任性情半耍颠,挥毫泼墨戏经年。      而今恬淡雄心远,就此风骚换酒钱。  这样的诗,已注定富商不会满意,想当然我也分文未得。可见如今经济社会,权势者虽然也在鼓吹要重视文化。但有些人,面对小姐,可以不眨眼而一掷千金。而面对文化,却是一毛也不肯拔的。如今社会,斯文无限贬值,只好拿来扫地。想以文养生者之难,可窥一斑。    三、诗应守律  不可枉为      在某诗词论坛,看到一些作者发表诗词,有的立意很好,文采灿然。我即时临屏,以“有些才人”嵌头口占一绝:      有闲翻此帖,些许诗吟成。      才赋梁园雪,人间任纵横。  然而,由于诗作者,不守格律,婉如散珠落盘,朴玉未琢。  我深为这些作者感到惋惜,遂临屏分别以“诗应守律”、“不可枉为”题了嵌头诗谏之:  一      诗 意写灵魂,      应 非随口成。      守 经当据古,      律 已取精宏。  二     不 循诗法度,     可 恨念经歪。     枉 此多佳句,     为 文憾逸才。        岂料竟然引来网上作者的诘难,发了一个-----“请教鲁家武先生!!!!”的帖子,点名要我回答: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此诗在唐诗三百首里编入了七言律诗.我读了很多次了,越读越模糊.我觉得不是很工整啊.平仄不懂!!三处出现黄鹤.对仗是在第三句.最后一句却不知道怎么读?      既然有人上门挑战,虽非我所愿,也只好硬着头皮作答。  XX君:      惭愧!惭愧!你我年龄悬殊不大,岂敢受先生之称?又旗帜鲜明的点名要我来回答这一问题,实令我诚惶诚恐......不过既然君已问,我就只好试着回:      这是说乱了且很常见的问题,我们也曾在一些诗词论坛讨论过。显然,崔颢用的拗句,严格来说,这并不是律诗,而是古风体。从其总体诗风来看,崔颢本就不善格律诗。      可能是:其一,在初唐时,对格律还不甚严格。其二,更主要的是,诗人以意境为先,诗人不愿为格律所限而为之。正如《红楼梦》里的林妹妹说的好:“若果是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但从一则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一有关载述,我们可以了解到,崔颢对待创作是相当严格,甚至近乎苛刻:        颢,汴州人。开元十一年源少良下及进士第。天宝中为尚书司勋员外郎。少年为诗,意浮艳,多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状极戎旅,奇造往往并驱江、鲍。后游武昌,登黄鹤楼,感慨赋诗。及李白来,曰:“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无作而去,为哲匠敛手云。然行履稍劣,好蒱博嗜酒,娶妻择美者,稍不惬即弃之,凡易三四。初李邕闻其名,虚舍邀之。颢至献诗,首章云:“十五嫁王昌。”邕叱曰:“小儿无礼!”不与接而入。颢苦吟咏,当病起清虚,友人戏之曰:“非子病如此,乃苦吟诗瘦耳!”遂为口实。天宝十三年卒。有诗一卷,今行。           名家作诗,非不懂诗。一定是遵循“从无法到有法,再从有法到无法”的。这是一切艺术的自然法则,各门类艺术皆同此理。前人有未守格律之特例,但我们不能以偏概全。循序渐进是艺术创作的不二法门,我们初入门径,便乱来一气,胡乱创作。自己欺骗自己,终会贻害终生。      有人又会说,难道名家就可以随意破格吗?不,这些名家并非“随意破格”,而是有原则、有规矩的!      关于诗韵,首先我们必须弄清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Tutorials本版贴子更多>

  • 新帖
  • 热帖
  • 精华

Trading本版热门更多>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